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是一家致力于收藏、保存、研究纸质文物的历史类专题性民办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公园红楼。它由开封市民间收藏家张洪军创办,并于2015年1月获批民办博物馆资质,是开封市首批成功申报的民办博物馆之一。
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是传播纸质文物收藏、鉴定知识和技术,诉说纸上的历史与文化,繁荣开封市人民民众文化生活为宗旨,推进了相关研究及满足人民民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
- 外文名: Kaifeng Marriage Certificate Museum
-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公园红楼
- 创办人:张洪军
- 创办时间:2015年1月
- 原址: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卷棚庙街21号
- 展览主题:不同时期民间婚俗
- 藏品:婚书、契据、笔记、书表、票据等
- 性质:历史类专题性民办博物馆
概述
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原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卷棚庙街21号,即张先生住所,后迁址开封市禹王台公园红楼,并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展厅面积共200㎡,馆藏文物20000余件,收藏时限从清代延续至近现代,藏品种类涵盖婚书、契据、笔记、书表、票据、歌影、证书、毛主席诗词语录、军事材料、印章模类,其中尤以婚书富有特色。
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

创办人
张洪军,男,汉族,1948年生,开封火电厂退休职工,民间收藏家,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特聘顾问。自幼爱好收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呕心沥血,足迹遍及祖国四方,收集藏品数万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规模。收藏事迹在凤凰网、腾讯网、中国新闻网、开封网等多家网路媒体及《中国新闻报》、《中国日报》、《大公报》、《世界经济报》、《中国老年报》等数家报刊报导。
2013年7月在河南省电视栏目“华豫之门”举办的民间鑒宝评选活动中获“开封市十大民间国宝”称号。原国家文物局吕济民局长早在20世纪90年代亦给张先生题词:“婚书收藏为华夏婚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
创办历程
1、文革前夕,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集邮,在集邮过程中发现票据、婚书等纸质材料,从此对它们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开始了有意识的收藏徵集历程。后在积累交流的过程中,开始在家庭展示交流。
2、21世纪初,婚书材料曾赴香港某婚庆公司展示。
3、2010年左右,开始四处奔走,寻找办展机会,并得到开封市文物局及开封市博物馆大力支持。
4、2010年起,婚书、文证交替于翰园碑林展出,展期两月。
5、2013年,婚书材料于开封铁塔公园展出,展期两月。
6、2014年春,启动民办博物馆申办,馆舍定名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开始藏品整理及材料书写。
7、2014年5月,馆舍由住地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卷棚庙街21号迁至开封市禹王台公园红楼,重新布展,设婚书陈列、文证陈列。
7、2014年8月,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申报成功,成为开封市第一批成功申报的民办博物馆之一。至此,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
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收藏台湾地区婚书

馆舍布局
红楼,坐东朝西,占地面积600㎡,建筑面积300㎡,是一座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楼,红色砖墙、红色木质地板、红色屋脊,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均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楼。作为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它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和古城开封发展,建筑本身就包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陈列主体为婚书,喜庆的主题与红楼的外观相呼应。受红楼建筑内部格局限制,展厅分间,共上下两层10间展厅。其中婚书展厅9间,文证展厅1间。
基本陈列
第一部分:婚书
陈列主题:中国婚书演变
陈列理念:以主题为纲,分期进行总结,配合主题将相关婚书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展示,同时配合相关婚俗实物,如花轿、婚床、食盒等,使陈列生动有趣。
陈列目的:通过结婚书、离婚书、陈规条文的演变,观众的参与体验,了解自清代以来中国婚书的演变、婚姻关係的发展、社会的开放进步。
第二部分:文证
陈列主题:介绍历史发展中相关纸质文证的发展概况及承载的历史内涵。
陈列理念:将契据、笔记、书表、票据、歌影、证书、毛主席诗词语录、军事材料、印章模类等分门别类,凸显各自主题。
陈列目的:通过对相关纸质文证的陈列展示,以期对各种类型的纸质文证有整体认识,并解读不同时期纸质文证承载的历史信息。
参观指南
地址
河南省 开封市 禹王台区繁塔东一街38号禹王台公园 红楼
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
参观须知
1、展厅内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吸菸、打手机、喧譁、嬉闹,以及从事其他与参观无关的事情。
2、参观者须爱护环境卫生,禁止随地吐痰和随手乱扔废弃物。爱护文物展品、展览设施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如有损坏应照价赔偿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交通路线
自开封市火车站、客运中心站坐12路、8路、41路、17路公交到禹王台公园站下车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每天闭馆前1小时停止入馆,周一闭馆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