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er,PRTR)是环境信息公开的一项制度,目前已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普遍採用。PRTR制度在各个国家的名称和具体实施形式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含一个有毒化学物质清单,企业根据国家出台的清单,把工厂等各类污染源向环境排放与转移这些有毒物质的信息向政府上报,包括工厂信息、污染物毒性、健康风险、年排放量等。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网路信息平台向公众公开这些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企业排污情况。实践证明,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在有毒污染物的控制以及重大化学事故防範方面成效显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等级制度
- 外文名: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er
- 最早产生时间:1974
- 实施国家:荷兰、美国、欧洲各国、日本等
背景
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PRTR)是在重大有害化学品事故频发的景下产生的。
最早实行的是荷兰,于1974 年实行EIS(排放目录)制度, 当时提出的化学物质有900种,后于1999年减为180 种。
在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的影响下,美国于1986年通过了《应急计画与社区知情法案》(EPCRA),提出建立有毒物质排放清单(TRI)制度。此后,欧洲各国、日本、韩国等分别建立了类似的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
各国实施情况
中国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2014年4月,环保部发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并要求据此危险化学品清单全面启动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工作。
美国
1986年,作为对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的回应,美国颁布了应急计画与社区知情权法案(EPCRA),旨在保障公众对社区记忆体在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知情权,更好地应对紧急事件。该法案建立了一个面向公众的有毒物质排放清单(TRI),规定企业每年必须公开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排放信息。该系统要求公开的污染物包括594种和30类化学物质,其中包括16种和4类专门列出的PBT化学物质(即持久存留[Persistent]、生物蓄积[Bio-accumulative]、有毒[Toxic])。
美国公众可以通过数个网上资料库(包括TRI.NET及国家医学实验室维护的TOXNET)获得详细的企业污染物排放与转移数据及地图等资料。除此之外,美国的环保组织也定期对TRI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帮助公众更便捷地了解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环境信息。其中最着名的是由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 Defense)发起的“打分表”(Scorecard)系统。
日本
建立于1999年的日本PRTR系统旨在通过公开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鼓励企业自愿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管理并保护环境免受毒害。该系统规定企业必须公开462种化学物质(一类化学物质)的排放转移信息,其中包括15种致癌物质(特定一类化学物质)。这些被纳入PRTR系统的化学物质都可能对人体及生态系统产生危害,并可在环境中持久存留。
欧盟
欧盟E-PRTR系统(2009年正式运行)是建立在其前身——欧盟污染物排放登记系统(EPER)——基础之上的全欧盟範围的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平台。与其前身EPER系统(2000年建立,2003年运行至今)相比,新的欧盟PRTR系统涵盖了更多污染物(从50种扩大到91种)、增加了申报频次(从3年一次到每年一次),并规定了更详细的申报内容(例如,不仅包括向大气排放和水体排放,也包括土壤排放和厂外转移)。
欧盟各成员国环保部门负责收集该国企业申报的污染物排放与转移信息,同时统计汽车、家庭等非企业面源(diffuse sources)污染排放信息,汇总后向欧盟委员会提交报告。欧盟委员会则负责在法律规定的时限之前,通过网际网路向公众公开该资料库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