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江苏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9-05-18 18:07:28) 百科
江苏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苏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苏师範大学生物系始建于1956年,1960年因国家政策调整撤消,1982年恢复建制,2003年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江苏师範大学生物系
  • 英文名:school of life science
  • 创办时间:1956年
  • 硕士点:五个硕士点
  • 主要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

学院简介

学院设有生物科学(师範)、生物技术、动物科学和製药工程(生物製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生物科学类专业(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动物科学专业)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立项建设。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有江苏省“化学生物学”优势学科、江苏省“遗传学”“生态学” 重点学科、“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準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等。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9人,博士(含在读)29人,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聘请了魏江春、赵尔宓和贺林3名院士及其他7名国内外专家为兼职教授。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级人才(双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画” 教师1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名,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教师1名,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4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省“岗位女明星” 1名,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出了高素质的人才,学院考研录取率一直名列学校前列,就业率近100% 。
江苏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拥有一幢50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同时拥有价值千余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以及占地十余亩的生产实习基地和动植物标本室。植物标本室已被列入国际植物标本室目录。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近年来在SCI源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着、教材等6部,获得专利9项,申请专利16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或通过鉴定9项。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动植物野外实习和生产实践等教学实践活动。
生命科学学院一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科研训练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安排实验课程及赴连云港、天目山或庐山等地的远程野外专业实习,还经常到就业实习基地实习。生科院现有在籍全日制本科生520人,硕士生100人。历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一直名列全校前茅。先后向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输送了大量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生中许多人已成为教育科研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有的获国家级嘉奖,也有相当多人成为各级行政管理干部。
江苏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继续坚持“师生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按照“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前瞻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最佳化办学环境和条件,为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型生命科学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学院领导

书 记:王行晖
院 长:李宗芸
副书记:刘训钊
副院长:张田军
副院长:温洪宇
副院长:陆 军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来源
起讫时间
主持人
经费(万)
水稻减数分裂相关雄性不育突变体md1的细胞学分析 312716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1-2016.12
李宗芸
80
毛蕊异黄酮改善高胆固醇饲餵致小鼠神经记忆损伤的机制 812712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1-2016.12
陆军
70
弹状病毒诱导斑马鱼皮肤和鳃免疫应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312726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1-2016.12
吕爱军
80
黄瓜基因组序列图谱的覆盖度分析及黄瓜与近缘种的比较作图 312713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1-2016.12
韩永华
80
紫薯花青素调控内皮细胞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312010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3.1-2015.12
孙春辉
23
microRNA-10a及其组蛋白乙醯化介导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系膜损伤机制及花青素的干预效应 312008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3.1-2015.12
单群
23
盐胁迫下胡杨胞内Cl-稳态平衡的形成及其受H2O2信号调控的机理研究 312004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3.1-2015.12
孙健
23
Microbulbifer属的对羟基苯甲酸合成代谢及调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
2013.1-2013.12
彭学
16
基于集团属性的计数型抽样检验机率模型及其套用基础研究 1117128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2.1-2015.12
潘沈元
40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代谢综合症致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花青素干预的研究 8117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2.1-2015.12
郑元林
60
赤拟谷盗与杂拟谷盗种间配子隔离产生的遗传基础 3117215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2.1-2015.12
明庆磊
61
壳聚糖纳米分散体系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机制研究 31101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2.1-2014.12
邢珂
23
黄牛T1R1和T1R3基因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311017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2.1-2014.12
张春雷
24
杨树内生放线菌抗杨树黑斑病菌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311706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2.1-2015.12
蒋继宏
60
一氧化氮介导的桦褐孔菌多酚生物合成调控机理研究 311700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2.1-2015.12
郑维发
60
一氧化氮介导的桦褐孔菌多酚类化合物合成调控的机理研究 310700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
2011.01-2012.12
郑维发
8
江苏沿海滩涂部分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与活性初步研究31000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2.1-2014.12
秦盛
21
嗜水气单胞菌诱导斑马鱼皮肤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308008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09.1-2011.12
吕爱军
21.9
杨木变色生防菌代谢物质抗变色真菌活性研究 308720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09.1-2011.12
蒋继宏
32
稀土元素和稀土複合肥的遗传毒性以及诱发玉米和水稻细胞凋亡的比较研究 304704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05.1-2007.12
李宗芸
21
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染色体组多倍化与进化研究,BK2012579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2.07-2015.06
李宗芸
10
利用D609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的分子机制BK2012143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2.07-2015.06
孙春辉
20
黄牛消化道T1R1和T1R3功能研究 BK2011206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1.7-2014.07
张春雷
10
甘薯及其几种近缘野生种的染色体进化研究,12KJA180001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2012.07-2015.12
李宗芸
30
盐胁迫信使调控胡杨细胞离子平衡的机理研究 12KJB180003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
2012.09-2014.12
孙健
5
LPCAT1对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2KJB320001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
2012.09-2014.12
樊少华
5
徐州地区禽白血病生物净化技术研究及套用 XM12C027
徐州市科技项目
2012.06-2014.06
朱爱华
10
畜禽遗传资源与分子育种技术服务平台建设XM12C052
徐州市科技项目
2012.06-2014.06
房兴堂
15
生物合成液晶原料对羟基苯甲酸的研究XM12B105
徐州市科技项目
2012.06-2014.06
彭学
5
双菌耦合法高效生产甘薯燃料乙醇的新工艺XZZD1212
徐州市科技项目
2012.06-2014.07
张鹏
2
奶牛分子育种和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範推广 JHB2012-32
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工程项目
2012.7-2014.12
房兴堂
15
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徵检测关键技术-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徵资料库建设 2011ZX08012-002-08
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课题
2011.07-2012.12
李宗芸
46

发展历程

1998年在原江苏省教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徐州师範大学成立了第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资源生物校级重点实验室。2000年成立了徐州师範大学生物工程中心。2001年学校整合上述两所研究单位以及生物系、化学系相关专业的优势力量,成立了江苏省药用植物重点实验室 ,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的建成将逐渐成为我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基地,从而为江苏省医药、生物农药等领域及相关产业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固定人员为16人,兼职研究人员20人。研究人员中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其中博士后3人,博士7人。实验室以五个硕士点为支撑,目前已有150余名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实验室从事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各类研究课题30余项,研究经费200余万元;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和SCIE收录100余篇。
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5800m2,主要仪器设备有:核磁共振仪(400MHz)、气-质联动分析仪(气6890A,质5793N)、高效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高压层析系统、中压层析系统、萤光光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凝胶成像分析处理系统、双波长飞点扫瞄器等。

研究机构

江苏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

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可分为四个层次:1、直接利用植物体的第一次开发;2、纯化或改造有效成分的第二次开发;3、利用组合生物或组合代谢产物的第三次开发;以及4、利用组合DNA技术的第四次开发。
根据上述情况,本实验室将研究方向、目标和任务定为:以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尤其是海洋藻类植物资源以及菌物资源为对象;从中筛选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的稀有或新的活性物质为主要目标;以四个研发层次所包含的生物高新技术为手段;对于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为主的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分离、纯化与结构研究;对于活性物质的药理学与毒理学进行研究;对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必要的结构修饰与改造,以提高、最佳化或发现其新的药用活性;从有机合成及代谢调控角度对于活性物质的前体、中间体及活性成份进行研究;从不同代谢物的组合中研究和发现药用植物的作用机理;对相应的药用植物、药用海藻以及药用菌物的生物学特性在物种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进行必要的实验研究,为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与生物平台的建设,如组培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或基因工程以及有机药物合成方面,使本实验室成为本省基础研究、套用研究与产品开发为一体的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为本省生物製药与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学科建设

优势学科

化学生物学(学科代码:0710)---省优势学科
依託学科为生物学,2010年获批江苏省化学生物学优势学科,具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得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并于2013年开始招收甘薯生物学博士研究生。
该学科紧密围绕“建设高峰学科,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建设目标,通过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在高层次学科平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绩,学科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组建了一支由双聘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生命科学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 省“333工程”培养人选、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构成的学科团队。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开放性创新研究平台5个,综合研究实力强。近几年来,学科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863、 973 、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等子课题12项,省部级项目30项,在Brai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各类奖项5项,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江苏师範大学在化学生物学研究领域异军突起,正在为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学科而努力。

重点学科

生态学(学科代码:0713)---省重点(培育)学科
校生态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省重点(培育)学科,该学科利用我校多学科优势,形成了学科交叉互补、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使生态学科从经典的个体、种群研究发展到以研究自然-经济-社会複合生态系统为重点,发展方向。目前设有资源与环境生态、污染生态与生态毒理、动物分子生态与系统、生态数学及生态信息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等五个学科方向。
学科梯队成员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双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生命科学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培养人选6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名。
2011年立项建设以来,该学科成员共承担出版学术专着、教材1部,发表SCI论文33篇;多篇文章发表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一区(Top),如Bioresource Technology,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二区如Appl Microbial Biotechnol,Ecotoxicology,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Journal of Fish Diseases等刊物上。承担科研项目28项,获厅、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经费760余万元,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江苏师範大学在生态学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使本学科成为推动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硕士点和博士点

硕士点:生物学、生态学
博士点:甘薯生物学

实验中心

江苏师範大学生物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的前身是始建于1982年的生物学基础课教学实验室。1998年首批通过了原省教委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验收,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实验室管理先进集体”,2001年经原省教委批准建立“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2003年底经省财政厅、教育厅批准立项为省级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範中心重点资助建设单位。
江苏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中心现已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示範能力。目前可开设实验课程25门,实验项目达168个,主要面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製药工程等专业,年实验学生数在1500人以上,年实验人时数超过10万小时。本中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企业合作、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实验平台。
本中心环境条件优越。用房面积5781平方米,拥有实验设备2985台件,设备总价值达3791.21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43台件,总价值2533.82万元,高内涵筛选分析系统、电镜、雷射共聚焦显微镜、雷射共聚焦活细胞成像系统、小动物活体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 SpectrumCT等百万元以上大型设备近十台。
本中心重视实验队伍建设,队伍结构科学合理,实验教师40名,高级职称33名,博士以上学历27名,专职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9名,硕士以上学历3名。
近年来,随着本中心的不断发展壮大,对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撑效果凸显,取得了一系列骄人业绩。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近年来在SCI源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着、教材等6部,获得专利9项,申请专利16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或通过鉴定9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