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範大学(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五省通衢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画”9所实施高校之一,“卓越教师培养计画”高校之一,江苏省和徐州市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江苏师範大学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1959年与徐州师範专科学校合併,成立徐州师範学院,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範大学。2011年11月,学校更名为江苏师範大学。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81.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84万册;学校现有68个本科招生专业,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化学学科居ESI排名前1%。
基本介绍
- 硕士点:124
- 所属地区:江苏省徐州市
- 主管部门:江苏省
- 学校官网:http://www.xznu.edu.cn
- 中文名:江苏师範大学
- 英文名: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 简称:江苏师大
- 创办时间:1952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综合师範类
- 属性:国培计画
省属重点大学
省部共建高校
卓越教师培养计画 - 现任校长:周汝光
- 知名校友:廖序东,吴奔星,李琦,张优
- 博士后流动站:1
- 校训:崇德厚学、励志敏行
- 主要院系:文学院、历旅学院、外国语学院等27个学院
- 学校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上海路101号
- 学校代码:10320
- 主要奖项:国家基金项目299项(2010-2014)
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历史沿革
创业无锡
解放初期,为了建设新中国,一大批干部转业到地方,中央军委决定在全国部分省、市创办转业干部文化学校,以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1952年8月,苏南军区在无锡创办苏南军区转业干部速成中学,苏南军区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
1952年11月,苏南军区转业干部速成中学和苏北军区专业干部集训大队整编为江苏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
1953年1月,成立江苏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朱亚民任校长。
1956年6月2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筹建无锡师範专科学校。8月24日,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在无锡师範专科学校正式校名报国务院批准前,校名暂用江苏省无锡中学师资训练班,师训班设三个专业,当年从全国高考中录取了600名学生。原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因教学任务尚未完成结束,故仍继续存在。
1957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基础之上,建立了江苏师範专科学校。
迁校徐州
1957年12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江苏师专于1958年从无锡搬迁至徐州。
1959年4月16日,徐州师专从邳县运河镇迁到徐州和江苏师专合併,改名徐州师範学院。当年暑假开始招收四年制汉语文文学、数学专业本科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学校就发展成为具有5系7科的相当规模的高等师範学校,也是当时徐州地区唯一独立设定的本科院校。
1962年春,国务院讨论高等学校调整方案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徐州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徐州师範学院得以继续在徐州办学,并发展壮大。
十年动乱
文革时期,徐州师院饱受劫难,学院的教学、科研正常秩序遭到破坏,招生制度、教学计画、教学管理深受干扰,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开始招收大学普通班学员,至1976年共五届。
期间根据国家需要,1970年创办了电晶体厂。
改革开放
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与煤炭部联合办学,每年为其招收本科生200名;
1985年,与徐州市联合办学招收定向生200名,期间学校盖起了新的教学实验大楼,增设了两个硕士点,另一所徐州师专併入,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
1996年4月4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範大学;
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併入,以其为主体成立了技术体育学院、工学院;
2000年,学校建立了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科文学院;
2011年11月,教育部同意徐州师範大学更名为江苏师範大学;
2014年9月12日,教育部同江苏省共建江苏师範大学。
2017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江苏师範大学入选。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6月,江苏师範大学有1380名专任教师,其中有教授22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5人)、副教授46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11人。目前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江苏特聘教授6人;双聘院士量级人才9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量级人才51人;4人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範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3人入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3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11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6人为省“双创计画”引进人才,13人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91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26人入选省“青蓝工程”;有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4个,省“创新团队计画”引进团队4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个。
江苏师範大学贾汪校区

- 部分优秀教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屠树江
江苏省“双创计画”人才、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得者:沈德元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赵鹏
院系设定
截至2016年6月,江苏师範大学设有3个试点学部、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独立学院科文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範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拥有本科专业68个。
各学院及研究院列表如下:
江苏师範大学文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法律政治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外国语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商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体育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音乐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美术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中俄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科文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教育研究院 | 江苏师範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敬文书院 | 江苏师範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 |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6月,江苏师範大学有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有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
江苏师範大学泉山校区钟楼

截至2016年6月,江苏师範大学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6项,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9个;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最新排名前1%。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教育学、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
- 江苏省重点学科(含培育)
数学、套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史、化学、世界史、生态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国家甘薯产业体系技术遗产育种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项目(依託生物学学科)
- 一级学科硕士点
哲学、套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学校荣誉
截至2016年6月,江苏师範大学四次被江苏省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并被授予“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多次获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奖,多个班级获江苏省“周恩来班”命名表彰,多次获得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四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学校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7年11月,学校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2004年,江苏师範大学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5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其中特等奖2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种,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画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队伍建设示範项目6项;获批省卓越教师培养计画改革项目1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项目4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4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教材14部,省级重点教材15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8门,高校省级英文授课精品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江苏省软体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2项。获得“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31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8个。
江苏师範大学校园(学校更名前)

江苏师範大学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套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範化示範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範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国小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江苏省五个区域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之一。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数学与套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教育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汉语言、英语(师範)、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生物技术、套用化学、财务管理。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江苏师範大学-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
汉语言文学师範教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学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
分析学课程群教学团队、遗传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汉语言文学(教育)、教育技术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套用数学、教育技术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文科高等数学、画法几何及机械製图
省级精品课程
遗传学及遗传学实验、摄影技术与艺术、物理化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计算机绘图、数学分析、世界历史、英语写作。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语言科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规划与设计学科群综合训练中心、科学计算与信息技术综合训练中心、软体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绿色化学工程实践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影视製作技能综合训练中心、信息与控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区域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教学成果
截至2016年6月,江苏师範大学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连续四年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画全国优秀项目办,连续七年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画优秀组织奖、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和“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特等奖等多项大奖,以及国际、国内多项重要体育赛事的单项冠军。校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主力队员曾入选国家队参加奥运会和女足世界盃,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亚军,2012年我校女足代表江苏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项目冠军。由我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教育部简报、《中国教育报》多次报导我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十一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表彰,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全省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
江苏师範大学游泳馆内景

对外交流
江苏师範大学是全国首批200所“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截至2017年6月,学校是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58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係,先后接收2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与美、澳两所大学联办孔子学院,其中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荣获“全球优秀孔子学院”称号。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着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十八万余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江苏师範大学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江苏师範大学体育馆、游泳馆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6月,江苏师範大学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江苏师範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江苏基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中共中央编译局江苏师範大学发展理论研究中心、江苏省淮海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先进雷射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药食资源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与机构20个。
江苏师範大学马可音乐厅

截至2016年6月,江苏师範大学与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宁夏中卫、内蒙古满洲里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係;与徐工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係;建立校地共建载体平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100余家。江苏师範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範基地、江苏省留学人员创业园、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徐州市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範机构,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 省级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雷射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工业设计中心
江苏师範大学工业设计中心
- 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汉文化研究所
-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功能材料绿色合成实验室、语言科学与认知工程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语言研究所、淮海发展研究院、汉文化研究所
- 省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雷射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校级研究中心
江苏师範大学语言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数学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套用化学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 江苏师範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
江苏师範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 | 江苏师範大学美学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 | 江苏师範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师範大学机电技术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土地资源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汉画像艺术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环境研究中心 |
江苏师範大学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 | 江苏师範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 | 江苏师範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 |
江苏师範大学亚非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瞿秋白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秦汉史研究室 |
江苏师範大学文学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台港澳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哲学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地理信息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广告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音乐教育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自动化技术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
江苏师範大学中国诗学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汉代文物与文化研究中心 |
江苏师範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旅游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 江苏师範大学土地规划设计研究所 |
科研成果
2001年至2016年,江苏师範大学共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115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35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65项。在Nature子刊、PNAS、JACS、BRAIN、《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6400余篇,其中被SCI、EI、SSCI和A&HCI等收录论文1685篇,被CSSCI收录1131篇;出版着作148部,出版教材56部,获得专利161项。
泉山校区体育馆内景

学术资源
- 图书馆藏
截至2016年4月,江苏师範大学图书馆有泉山校区敬文图书馆总馆、云龙校区分馆、贾汪校区分馆及数学、艺术专业文献中心,馆舍总面积2.6万平方米。馆藏实体文献总量250余万册(件),中外文献资料库60余种,自建了 “汉画像石(砖)资料库”、“学位论文资料库”、“徐州地方文献资源资料库”、“随书光碟资料库”、“教学教材资料库”等特色资源,成为学校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的资源中心。作为徐州高校教学联合体10所高校图书馆牵头馆,与国内外十余所高校图书馆以及部分省市图书馆建立了馆际协作关係。在教育学、语言学、历史学、基础数学等学科方面藏书丰富;古籍文献收藏富有特色,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流经江苏师範大学校园的玉泉河

- 学术期刊
江苏师範大学主编的《语言科学》杂誌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SCI来源期刊,并获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江苏师範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专栏获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江苏师範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併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校园文化
- 校训
崇德厚学 励志敏行
崇德”,即崇尚道德,追求品德端正,意在告诫师生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它是校训中最基本的要求,故而放在最前。
“厚学”与“崇德”相对应,指要博学、厚积薄发。
“励志”,是砥砺、激励人树立远大志向,志存高远,注重知识的拓展,素质的培养,品格的塑造。
“敦行”, “敦”是敦促、勉励之意,“敦行”就是重视践履,勉励去做,身体力行。
“崇德厚学,励志敦行”具有深厚的中国哲学、历史、文化底蕴。好的校训总是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国内优秀的大学校训无不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这一表述彰显出了师範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是更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崇德厚学”是办学理念、达到的目标;“励志敦行”是实现的途径、方法。
江苏师範大学李可染美术馆内景

- 校树
银杏
- 校花
玉兰
- 校标
江苏师範大学校标由校名中英文、盾牌、青龙及玉兰花等元素组合而成。整个校标外形简洁美观、内涵丰富,易识记,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标誌也凸显了一种开放融合的国际视野,表明学校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学校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华桂宏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周汝光 |
党委副书记 | 岑红 |
副校长 | 周汝光、钱进、郑元林、刘广登、黄军伟、蔡国春、苗正科 |
纪委书记 | 王峰 |
(资料来源于2016年6月江苏师範大学官网)
知名校友
在江苏师範大学发展史上,有着名的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着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泉山校区敬文图书馆

部分杰出校友:(排名不分先后。注:此处仅列出容易查证的校友名录)
廖序东:着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徐州师範大学中文系和汉语学科的创始人。
吴奔星:现代着名诗人、学者。
王进珊:现代着名剧作家、诗人
吴汝煜: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
刘百川:教育家
张焕庭:心理学家
臧云浦:着名历史学家
罗其湘:地理学家
杨亦鸣:着名神经语言学家,江苏师範大学副校长
李程骅:扬子晚报总编辑
王维凯:淮安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鲍川运:美国蒙特娄国际研究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何勇:联合国议员
洪亚平:美国Priceton Gllobal Synthesis公司总经理
茆庆国:中国盐业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季志业:中国现代国际关係研究院副院长
万祖安:中煤能源山东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傅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崇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
尤建功:南京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
严乃荣:休斯敦浸会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主任
李桂根: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授
刘利:北京师範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周明儒:曾任徐州师範学院副院长,徐州师範大学校长
奚爱国: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民革泰州市委主委、泰州市青联副主席
张艳: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
陈大伟:徐州市政协主席
李凤亮:深圳大学副校长
王维国:淮安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
徐振喜:宿迁市政协副主席
赵建华:连云港市副市长
郭殿崇: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
郭杰:华南师範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帅廷:香港华润电力有限公司总裁
李琦: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冠军
李学忠: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原浙江省统计局局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