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江淮(地理区域)

(2019-11-08 09:50:46) 百科
江淮(地理区域)

江淮(地理区域)

江淮,顾名思义,指的是“江”(长江)与“淮”(淮河)一带,狭义上指长江中下游至淮河之间的地区,今特指今江苏、安徽的中部地区。

江淮位于江苏省和安徽省的长江中下游至淮河一带,主要由长江、淮河沖积而成。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 ,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岗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江淮
  • 外文名称:Jianghuai Region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 下辖地区:安徽、江苏
  • 地理位置:长江中下游至淮河一带
  • 人口:约4500万
  • 方言:江淮官话、西南官话、赣语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夫子庙、天柱山、三河古镇、瘦西湖、个园、花果山、淮安府署
  • 机场:禄口国际机场、新桥机场、扬泰机场、白塔埠机场、涟水机场等
  • 火车站:南京北站、合肥站、蚌埠站、扬州站、淮安站等
  • 车牌代码:皖、苏等
  • 代表城市:南京、扬州、淮安、合肥、安庆
  • 文化:庐州文化、淮扬文化、赣文化
  • 民系:江淮民系、赣府民系
  • 经典美食:南京板鸭、庐州烤鸭、扬州炒饭、淮安茶饊

江淮地区

江淮,顾名思义,指江(长江)、淮(淮河)一带,狭义上指长江中下游至淮河之间的地区,特指今安徽中部和中南部、江苏中部和中北部、河南南部、湖北东北部地区。
位于中国长江下游北部一带至淮河 。

地理区划

1、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划分说明:
地理区划图地理区划图
淮河至长江边所含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部分地区。
2、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划分说明:
东西向基本以安徽和江苏交界线分为东部和西部。

历史沿革

在古代,江淮指江南、淮南地区。唐朝时设江南道、淮南道,统称江淮地区,江淮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代名词,古人曰“天下赋税仰仗江淮”,“江淮自古为天下富庶之区也”。
宋代时,设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元朝时,两淮属河南江北行省。
淮南西路于南宋建立,位于今安徽中部、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包括现在的合肥、巢湖、安庆、六安、淮南、蚌埠、信阳。本地方言主要为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和赣语。其中蚌埠大部和淮南大部属于中原官话,安庆属县(除桐城)属于赣语怀岳片,其余皆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淮西小片。
淮南东路于南宋建立,位于今江苏中部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连云港。 本区方言分为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和吴语,其中除启东、海门、靖江为吴语,连云港北部县份为中原官话外,其余皆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和泰如片。扬州、淮安、盐城为江淮官话洪巢片淮扬小片,连云港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海泗小片,泰州、南通一带则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

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又称下江官话、淮语等,曾经是明朝及清朝前期中国的官方语言 (1368—1752)。为吴语区北方化的产物。 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裏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强,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係密切。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所以这些都表明吴越俩国语言与其他华夏诸国古时可以互相沟通。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后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两汉时期,江淮方言情况可以通过西汉扬雄《方言》的记载来了解。上文说过,当时省境偏西部西接淮河南北为江淮方言区,其他是吴方言区。这是因为《方言》记载辞彙的流行区域,总是江淮并举,其中多次与楚国中心地区的郢相联繫。表明楚是一个大方言区,并且随着势力向东扩张,楚语也向东发展,此后逐步扩大到长江下游以北地区,吴方言区则多吴越并举,吴扬并举。吴是包括江北的,如扬州、仪征、六合等地皆为吴之範围。扬州地域广大,与江淮荆楚陈青徐都有并举,可见当时在下江江东广大地区已形成一种大体相近的华夏语方言区,即后来的吴方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仍,加之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为避乱纷纷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尤以长江两岸为重,江淮间是主要战场,作为战争手段,军事家往往採取迁民或屯垦的措施。江南镇江以上则是南来难民的主要停留地区。聚居甚众。所有这些情况都是最能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自此以后,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后来宋朝南渡,历史重演,北人再度南迁,江淮之间为要冲,战争和人口变动促使语言发展,致使江淮方言与吴方言拉开距离,遂成本省三种方言鼎立的局面。
在江淮语言史上,通语和方言的消长,随着帝王都邑的转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曾有两次大变动,六朝时期的建康话和明代的南京话都曾上升为全国性的通语。
四世纪初,东晋政权在建康建立,北方大批南逃的人渡江集结于建康,并进而成为都城的主人。这些从以旧都洛阳为中心南来的人带来洛阳话,他们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外来语逐步成为建康的官话,士民在公共场合须说洛阳话。本来建康的土话是吴方言,自从中原来的洛阳话入主以后,经过长期的融合,建康土语逐步被吸收,到南北朝时已基本演变为中原通语。南北朝时的语言学者颜之推云:“自兹(按指三国魏)厥后,音韵锋出,各有风土,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金陵话与洛阳话相提并论,其实金陵话来自洛阳话,当时南北两大都邑的话是基本相同的,都是高于方言的通语,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行全国的共同语。建康方言自来被称为南方官话,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奠定基础的。但是当时南来的人以过江为安,所以大量集中在沿江南岸。江北地区,特别沿江北岸扬州、泰州、如皋一带,吴语并没有很快蜕变,直到隋炀帝游江都时,还“好为吴语”。“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问大有人图依(按胡三省注云:吴人率自称为依),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胡注:长城公,陈叔宝,叔宝后沈氏),且共乐饮耳’”。(《资治通鉴》卷185)正如王导在建康时好为吴语,可知隋末扬州尚有吴语的存在。
明代初期建都南京,南京又成为帝王都邑,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也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也就是全国性的通语。官吏、商人和知识份子必须学会官话,才能较好地到外地进行语言交际,这是势所必然的。加之明初官修《洪武正韵》,颁行全国,作为读音用韵的标準,在当时享有很高的权威。此书的语言基础当是以南京话为主体,走“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的老路子,这就加强了南京话作为通语的地位。此外,南京在地理上和语言系统上都接近中原话,比观《洪武正韵》和《中原音韵》的异同可知,中原汉语自古为全国通语,这是南京话可以作为全国通语的重要条件。这时的中原话和北京话都已失去四声中的入声调。我们知道四声是汉语的重要特徵,北方官话大区的再分区就是以入声调的分派为分水岭的。方言缺少一个声调,传统上被认为是个缺陷,不宜作为正统的全民共同语,只能算是一种方言。南京话拥有作为通语的重要条件:帝王都邑;接近中原官话;保全汉语传统的四声。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如利玛窦、金尼阁等,他们看到中国的方言分歧,同时也发现有官话的存在,学会官话对于在各地传教最为方便,据研究,他们认为当时南京话就是官话。利玛窦和金尼阁都在南京学过汉语,并分别着《西字奇蹟》和《西儒耳目资》,用他们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拼写汉字,採用汉语传统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是符合当时南京话的,直到清末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还认为南京话是汉语的代表。虽然明清以来,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官话的语音以北京话为标準,成为国语的前身。但是,就汉语的传统和历史地理的地位而言,南京话始终有其重要地位。

淮语分布区

江苏省

南京市:市区、除溧水南部和高淳,约530万。
连云港市:市区(海州区、连云区)、东海(西北部除外)、灌云、灌南,约304万。
扬州市:市区(含江都区)、仪征市、宝应、高邮,约453.5万。
宿迁市:沭阳、泗洪(西北部除外)、泗阳,约343万。
淮安市:市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约520万。
盐城市:市区、东台、射阳、滨海、响水、阜宁、建湖,约606.5万。
泰州市:市区、兴化、姜堰、泰兴、靖江市(西南部除外),约438.5万。
南通市:市区、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约430万。
镇江市:市区、句容、扬中市,约187万。
总计约3812.5万。

安徽省

滁州市:市区、来安、全椒、明光、天长市、定远,约433万。
合肥市:市区、庐江、肥东、肥西、长丰县、巢湖市约708万。
淮南市:市区、寿县,约139万。
六安市:市区、霍山、舒城、金寨(西北部除外),约499万。
安庆市:市区、桐城市。
淮扬淮扬
马鞍山市:市区、含山县、和县、当涂县,约200万。
芜湖市:市区 ,约75万。
铜陵市:市区(不含义安区)、枞阳县,约87万。
宣城市:市区,约112万。
池州市:市区、青阳县,约91万。
总计约2701万。

江西省

九江市:市区、九江(北部)县市,约142万。
注:以上人口数据中,江苏、九江均以2008年为準,安徽有部分为2001年数据。

江淮历史名人

古近代名人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王诩(鬼谷子)、韩非子、管仲、鲍叔牙、甘罗、伍子胥、展获(柳下惠)、诸葛亮、曹操、华佗、项羽秦少游吴三桂朱元璋汪广洋、米芾、吴敬梓、刘邦、管仲、孙叔敖、黄歇、张若虚、鑒真、英布、范增、张良、左慈、周瑜、鲁肃、大乔、小乔、包拯、史可法、陆秀夫、曹寅、郑燮(郑板桥)、施耐庵、刘福通、张士诚、黄宾虹、梅兰芳、韩信、陈琳、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步 骘、陈 登、李之仪、梁红玉、谢朓、吴承恩、方苞、刘大魁、姚鼐、姚莹、阮元、关天培、左宝贵、汪廷珍、李鸿章詹天佑、刘铭传、卫立煌、戚继光、杨行密、段祺瑞、张树声、聂士成、王亚樵、杨宝森、董寅初、张英、张廷玉、陈独秀、赵朴初、章伯钧 、黄镇、邓稼先、程长庚、张恨水、张謇、周恩来、许世友、李公朴、余英时、朱自清、朱光潜、邓石如、孙立人、戴安澜、李克农、海子、严凤英、张治中、冯玉祥、丁汝昌、崔白、郭子兴、王明、洪学智、梅尧臣、胡雪岩、程长庚、胡宗宪、胡适、梅文鼎、王稼祥、姚依林、陶行知、汪道涵、姚鼐等等。

当代名人

江泽民、胡锦涛、李源潮、赵厚麟、吴邦国、李克强、张劲夫、汪曾祺、徐平羽、姜恩柱、陈锦华、李金华、刘延东、陈炳德、曹建明、徐守盛、刘奇葆、储波、詹夏来、祝义才、释星云、杨振宁、顾秀莲、杨元庆、汪洋、史玉柱、淮君、汪光焘、谢晓东、周涛、秦怡、袁贵仁、许嵩、张贤亮、芮成钢、李小璐、慕容晓晓、吴琼、马兰、韩再芬、吴组缃、王胜俊、张平、李从军、王珉、乔传秀、鲁炜、车俊、张俊九、洪虎、蒋作君、程安东、黄璜、张怀西、蒋雯丽、张燕、赵薇、甘婷婷、周礼虎、谢文汉、释永信、孙云铸、夏书章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