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2018-08-05 05:14:01) 百科
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是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凤媛。

《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进入的正是“江南”这样一个现实的空间範围和丰富的“语义场”,试图研究的也是由这样一个地区所生成的地域文化一一江南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关係问题。

“江南”,显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所指。它既是一个静态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範畴;它既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区域,也是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一种文化符号,其丰厚的内蕴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诸多人文领域,包含了多重的语义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充满了诗意和想像的文学资源,“能不忆江南”的喟叹和感慨一直伴随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之旅,而当历史的脚步迈入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茅盾、叶圣陶、朱自清、俞平伯、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穆时英、苏青、艾青,及至当代的汪曾祺、苏童、叶兆言、曹文轩、余秋雨……这些现当代江南作家的齐集和接续出现,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形态发生的重要影响,则更加凸现出“江南”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密切关联。

基本介绍

  • 书名: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 ISBN:9787503935879
  •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编辑推荐

《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将现代文学置于近代以来中国乡土文化、城镇文化、都市文化的胶合状态中进行了一番考察。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充满了诗意和想像的文学资源。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二十世纪,江南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又呈现出怎样複杂的关联?

作者简介

凤媛,1979年生,安徽宁国人。于安徽师範大学、北京师範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始任职于华东师範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编着《夜深人不静一一走进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合着),参与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多部教材,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师範大学学报》、《上海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2008年6月,入选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委“晨光计画”。

目录

绪论:能不忆江南?——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概况
第一章 江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节 “江南”、“江南文化”之辨
第二节 江南文化对现代文学的渗透
第三节 江南文化与现代文学的互动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江南趣味之维
第一节 兼容雅俗的中庸之趣
第二节 诗酒人生的古典之趣
第三节 悲悯作底的嘲谑之趣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江南情色之维
第一节 “水样的男子”
第二节 “花样的女子”
第三节 从“红粉”到“碧奴”
第四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江南智性之维
第一节 写实者的“剎那”“直觉”
第二节 “相对”论者的智慧
第三节 秦淮说书人的“心机”
第五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江南商业之维
第一节 社会剖析者的商人书写
第二节 置身商海的乡土抒情
第三节 商业作家的私人写作
第六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江南刚性之维
第一节 “力之美”的审美追求
第二节 “戛剑生”的复仇哲学
第三节 “地之子”的艺术思维
结语:记忆江南之外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我与北京师範大学的学生本无师生之谊,可是因为某种因缘,却渐渐搭起了这样一座类似(当然不完全是)的平台和桥樑。自己也觉得是人世间诡谲莫测的事情。现在该校出身的凤媛的博士论文将要成书了,这是很自然、很可喜的。我一听此题就觉亲切,因为我的原籍本在浙东。出生又在苏南,从小夏日里乘凉就听惯听熟大人们讲什幺唐伯虎、徐文长的故事,耳濡目染,时时领略着这块土地散发的情色智慧的柔美氛围,后来离开了,禁不住静夜想念。似乎比凤媛的皖籍更接近“江南”。如要谈及典型文学与典型文化的联结,我也算是研究现代文学的一个,对谁是最典型的江南作家很感兴味,对现代江南中的浙籍S会馆作家与“五四”的关係、与左翼的关係,苏南籍作家和南社、鸳鸯蝴蝶派的关係,江浙作家和海派甚至京派的关係,江南文化资源下上海作家的人格、心理、风度等等也都有浓厚的兴味。在阅读凤媛论文的过程中,因为这种原因,我经常不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我所以答应写这篇序言的理由吧。
江南文化的研究,自来较热,于今为烈。我知道的国内新成立的江南文化研究机构,就有好多个。地域性的文化会造成文学的特殊人才,使得文学增添个性,这也属常识。现代文学除了京沪两地,江浙、四川、湖南、东北,都可称是文学“大户”、“大省”,历来受到不少学者的注目。凤媛的研究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破土而出,这并不容易。但我觉得她往前走了一小步(一小步就是一小步。不必往一小步等于一大步那句惊世名言或是现今快要沦为广告用语上面,去发生联想)。主要便是在“江南诗性文化”这片园林中,能够不慌不忙地做些深耕细作,加以扩充,理清流变,提炼新质。我所说的一小步,不必夸大,就是这个意思。

后记

博士论文写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北京的初夏时分了。宿舍外的操场依旧如同往日般喧嚷,而坐在书桌前的我,笔底却更多了几分滞涩。长达半年之久的写作,如同一场无休无止的马拉松赛跑,对手不是别人,却是永远也抓不住的时间。置身其间的我,只觉得终日疲于奔命,心力交瘁。等到可以稍缓之际,论文写作的长久的思维惯性却让我忘记了该如何轻灵。
长达二十余万字的论文写作,无疑是一次对自己几年来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学术积累的一次重要检验。艰苦的写作过程,在让我有所心得、有所收穫的同时,更多的是让我感到了自己在学养上的诸多不足和漏阙。面对成稿,为论文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的那些痛苦情境虽尤在目前,但似乎我已来不及感叹,内心隐隐的焦虑仍在,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无论如何,这个“完成”,对我而言仍旧是有仪式意味的。写论文的最后半年,正好是找工作的关键时期。那些日夜,一边是论文交稿期的如箭在弦、日日逼近,一边是未来的工作尚还虚无缥缈、未见分明。巨大的压力让我一度认为那段时间是自己生命中最为艰难的段落,以小时计的日程安排,龟缩、枯竭的生活状态,所有的兴致和欢愉都被压抑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低点。这对从未经历过此种境地的我而言,无论是毅力,还是信念,都是一种艰巨的考验。当所有的一切都尘埃落定,我惊异于自己仍旧还很顽强地挺立着,生命的韧l生和潜力在经过这次的“锻压”后被再次拉伸和扩展。所以,无论这次“完成”的含金量高低,对我而言,都是成长曆程中的一个重要句点,一个精神标桿。它的存在能够提醒一向脆弱的我,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过去,重要的是自己的坚持、努力和信心。
这里,我要首先郑重地向我的博士生导师刘勇先生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