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江乙对荆宣王

(2019-12-15 10:53:40) 百科

江乙对荆宣王

《江乙对荆宣王》是一篇汉语古文,出自战国时代。是《战国策·楚策》中的一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江乙对荆宣王
  • 类别:古文
  • 人物:江乙、荆宣王
  • 时代:战国时代

原文注解

原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2),果诚何如?(3)”群臣莫对(4)。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5),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6)。天帝使我长百兽(7),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8),吾为子先行(9),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10)?’虎以为然(11),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12),带甲百万(13),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14)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15),犹百兽之畏虎也(16)。”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替你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认为它是对的,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披铠甲的战士有上百万,却把百万大军託付给昭奚恤。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这件事的实情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

(1)江乙:一本作“江一‘,魏人,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官。荆宣王,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称荆。宣王名良夫。
(2)北方:当时指中原各诸侯之国。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着名的将领。之,介词,作用在于取消“北方畏昭奚恤”得独立性,使它作为“闻”的宾语。
(3)真正怎幺样呢?“果”和诚是同义词,都是真正的意思。何如,怎幺样。
(4)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人。
(5)求:寻找。
(6)无敢:不敢。
(7)长(zhǎng):首领。这里用如动词。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8)信:言语真实。不信,指说谎。
(9 我为你在前边走。为,介词。行,相当于现在汉语的“走”。
(10)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这里指逃跑。
(11)老虎以为狐狸说的很对。以为,认识,觉得。然,对,不错。
(12)“地”和“方”不是一个词。读到“地”时应略停顿一下。方五千里。五千里见方,即东至西五千里,南至北 五千里。不要误会为五千方里。
(13)带甲:披盔甲,指披甲的战士。
(14)专:专一,单独。属(zhǔ),委託。之,指百万军队。
(15)其实:这件事的实情。“其实”是状语,“北方之畏昭奚恤”是本句的主语,“畏王之甲兵”是本句的谓语。甲兵,这里指军队。
(16)犹:好像。

词义延伸

提要

狐假虎威的成语就来自本章。古人在游说时创造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充实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已经几乎没有创造新成语的能力和可能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说话水平的确比现在的我们高出很多倍。

点评

这个故事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表现狐狸的聪明,而在于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坏人为了欺负好人和干坏事,总要找到一种势力作为靠山,打着一块招牌,掩护自己,吓唬别人。善良的人们,要学会识破这种骗术。

相关成语

狐假虎威
用来比喻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