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常用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所谓“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是指心室率缓慢致脑供血不足,可产生头昏、眩晕、黑蒙及晕厥(短暂意识丧失)等;全身供血不足可产生疲乏、体力活动耐量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表现。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安装单腔、双腔起博器,而我科採用安装双腔、三腔及植入式心脏自动除颤复律起搏器,为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及心力衰竭的患者解除疾苦,也为难治性心力衰竭和反覆发作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 常用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
- 治疗:缓慢心律失常,如病窦房结综合徵
- 形式:电脉冲刺激心脏
简介
心脏起搏器是用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按一定频率有效地收缩的一种植入式电子装置,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康复有良好效果。心脏起搏器的类型有以下五种:固定频率型(1958年)、P波同步型(1963年)、心室按需型(1966年)、房室顺序按需型(1969年)及全能型(1977年)。全能型可根据心脏的工作情况自动选择和更换髮送脉冲的方式,可自动适应各种心动过缓。20世纪80年代心脏起搏器向轻量化、小型化、长寿命发展,目前其厚度可达10mm,重量仅40克,寿命10年,并且增加体外程控调节和参数遥测功能。90年代心脏起搏器向综合型发展,即不仅有起博功能,而且有除颤和抗心动过速功能,还具有丰富的程控与遥测功能。将人工心脏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植入到人体内,经电极导线将脉冲发生器的电流引入心脏,刺激心脏兴奋,继而收缩产生跳动,恢复泵血功能。起搏系统主要有单心腔(仅起搏心房或心室)和双心腔(顺序起搏心房和心室)两种起搏方式,前者简单经济,后者更具生理性。
心脏起搏器早期主要治疗缓慢心律失常,如病窦房结综合徵(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静止、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徵)、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或完全性及二度II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间歇性室内三分支传导阻滞或有症状的室内二支传导阻滞者)等,随着起搏技术的发展,起搏器治疗範围进一步扩大,目前起搏器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三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充血性心衰、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仪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都具用很好的临床疗效。起搏器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无痛苦、不开胸,安全可靠。安装起搏器不仅能减少和避免心脏事件的发生(晕厥、心衰、猝死),而且改善心律失常病人的生活质量。
术前术后心理护理
术前心理护理
(1)针对不同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认识及相关知识缺乏,採取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方法,详细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及重要性,讲解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意义及起搏器的质量;
(2)为了减轻患者术中紧张,更好的配合手术过程,可带患者到导管手术室进行简单的术前参观,让患者了解手术环境,大多数患者对手术和起搏器介入的物理刺激存在恐惧心理,部分患者担心手术中出血对身体造成损害以及术后的应对。向患者说明手术不用开胸,切口很小,出血量很少,穿刺时局部套用麻醉药,不会感到疼痛。让患者了解手术的操作程式以及与其他外科手术的区别,并介绍手术医护人员精湛的技术,使患者消除疑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3)由于起搏器费用较高,避免患者对手术收费提出质疑,护士就手术过程所採用的材料质量、数量及价格向患者说明,让患者“明白消费”,根据患者能承担的费用选择起搏器的类型。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鼓励患者诉说烦恼和忧虑,耐心倾听并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起搏器植入术重要性,使患者鼓起战胜疾病的斗志;
(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成功的例子,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术后心理护理
(1)术后初期患者因绝对卧床24h,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限制术侧上肢活动或身体大翻动,导致心情易焦虑、急躁,护士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工作,讲解卧床休息重要性,指导患者套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及暗示疗法,消除烦躁情绪;
(2)让患者及时向医生、护士说出安装起搏器后是否适应、原有症状是否消失,要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3)有的患者惧怕排便对伤口的影响而不敢进餐,护士做详尽的解释,说明饮食的重要性以及再次指导正确的床上使用便盆的方法,包括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鼓励患者正确对待饮食问题;
(4)术后教育:起搏器的保养、维护、日常护理小常识,疼痛自我管理、併发症预防、活动与锻鍊、康复指导、安全与损伤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