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是南宋词人张孝祥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写登临岳阳楼,并讚赏岳阳楼的美景,下片接着写雄美之景,并由此联想到屈原的离忧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哀愁。全词在满含豪气的描写中表达了自己内心複杂的情感,意蕴深厚。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 创作年代:南宋
- 作品体裁:词
- 作者:张孝祥
- 作品出处:《全宋词》
作品原文
水调歌头1·过岳阳楼作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2栏乾久,缺月挂帘钩3。
雄三楚4,吞七泽5,隘九州6。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7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8,杜若满芳洲。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 徙倚:犹低回,有留连不捨的意思。
- 帘钩:门窗上挂帘子所用的钩子,
- 三楚:指西楚、东楚、南楚,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
- 七泽:古来相传楚地有七泽(七个大湖泊)。
- 九州:指整箇中国。
- 沉累(lěi):指屈原。
- 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相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宁远县)。
白话译文
疲倦于湖海飘泊的生活,离开江陵乘舟沿江东归。西风正盛,一日千里一般,今夜把我送到岳阳楼。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思绪翻腾,颇难平静。独自倚栏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
三楚、七泽、九州雄伟险要。人间美景,哪里比得上岳阳楼上所见呢?想祭奠屈原而不得,只能借登山临水,效渔儿樵子,抒发离忧之情。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杜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
创作背景
乾道五年(1169年)三月,张孝祥请祠侍亲获準,乘舟返乡。中途因天气原因,在岳阳楼附近停留多日。他藉机登楼远眺,俯瞰湖海壮景,弔古伤情。灵感被触发,写下了这首抒发自己仕途不济的愁闷和古今兴亡之感的词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写词人登楼背景和楼上初见时的景致。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抒发词人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词人曾在《请说归休好》诗中吐露过脱离官场的複杂心情:“请说归休好,从今自在闲。”又说:“田间四时景,何处不开颜?”这种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贯穿全篇,使这首境界阔大、宏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承上意写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蕩,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日落”三句,词人纵笔直写登楼远眺的景色: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这些自然景色,引起词人内心的深长感触,思绪翻腾,颇难平静。“徒倚栏乾久”二句,从傍晚到月夜的时空转换,更深一层地刻画词人倚栏凝思的种种意绪,而含蓄的笔墨又为下片直抒胸臆积蓄了情势。
上片尾句承上启下,既收住了上片的写景,也开启了下片的抒情,为后文直抒胸臆营造了一个富含情味的环境。
下片首句描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色。“吞”意在表现岳阳楼视野的开阔。“隘九州”,点明岳阳楼位居国内险要的地方。见到如此壮景,词人反问:“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疑问中不掩讚誉,认为人世间的一切好处,都比不上此处的景色。“欲吊”句写词人对曾流放此地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凭弔。词人慾要凭弔屈原,却“无所”可吊,词人不知道屈子沉水处,虽然心有遗憾、惭愧,但看到“渔儿樵子”不免庆幸,屈原死前与渔夫有过对话,便猜想他们可能懂得屈原离忧。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其中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
词中上片写登临岳阳楼,并讚赏岳阳楼的美景。下片接着写雄美之景,并由此联想到屈原的离忧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哀愁。结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声,最后却以无声的景语默默作结,仿佛是给词人的凄凉回答。整首词在满含豪气的描写中,夹杂栏桿拍遍却无人会得的心酸,複杂的情感使词情波澜起伏。
名家点评
河北师範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玉春 :这首词写途中登临的感受,语意悲切。上片写登楼所见之景象,下片抒发弔古伤今的情怀。弔古是明写,伤感则见于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写古今人事兴衰的感慨,而是从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铺写,联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写离忧”,表现出作者怀才见弃的幽怨,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宋词鉴赏大典》)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唐代诗人张籍七世孙。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第一,历任秘书郎、着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建康留守等职。其词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爱国思想,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豪放词代表作家。其词在宋代已有《于湖词》一卷行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今存毛晋汲古阁刊本。今又存清影抄宋本《于湖先生长短句》五卷,拾遗一卷。《全宋词》收其词220余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