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水滴(刘慈欣着《三体》中宇宙探测器)

(2018-11-08 17:08:35) 百科
水滴(刘慈欣着《三体》中宇宙探测器)

水滴(刘慈欣着《三体》中宇宙探测器)

水滴是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提到的由强互作用力材料(SIM)所製成的宇宙探测器,因为其形状与水滴相似,所以被人类称之为水滴。表面会反射几乎全部的电磁波,绝对光滑,温度处于绝对零度,原子核由被强互作用力锁死,无坚不摧。在末日之战中,仅一个水滴就摧毁了人类太空武装力量 1993 艘战舰,并且封锁了太阳的电波放大功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水滴
  • 外文名:The Waterdrop;The Droplet
  • 构成:强相互作用力材料
  • 正式称呼:强相互作用力宇宙探测器
  • 发动机参数:电子雨压缩力场发生器
  • 别称:圣母的眼泪

结构

在水滴被蓝色空间号飞船通过四维空间摧毁了强互作用力发生器后,呈现出锈迹斑斑的铜色。由此可以断定,水滴的大体结构便是由外层大量的处于强互作用力场下的紧密类金属原子核,包裹着内部的人工智慧计算机、强互作用力发生器、用于压缩电子雨的推进器以及用于锐角转弯的 12 台空间力场引擎。在水滴被摧毁后的水滴“残骸”应该为普通的纯金属。
水滴

强互作用力外壳

水滴的外壳由水滴内部的发生器控制,由一层密度正常的 SIM 材料组成,所以水滴的质量只有差不多一辆卡车一样重,而不是和小型中子星一样。在“蓝色空间”号从四维层面上摧毁了水滴的内部发生器后,带正电的原子核迅速离散,原子恢复正常运动,变成和原来水滴等重的类金属合金(或类金属合金的化合物)。
水滴

水滴推进方式

水滴的飞行採用了涡环原理。它的推进光环,在科学界有个非常严谨的名称:真空瓦尔塞克斯电场涡环。
水滴外壳被溢出的强相互作用力死死的钉住,而核外电子也因此发生了质变。它们不再是电子云,而是可以流动的“电子雨”。电子雨仍然是量子态,处于不确定性,所以实现推进水滴的关键,在于精确地控制电子雨在水滴头部于合适的时间坍缩。
首先,水滴採用一种特殊的力场,迫使电子云在壳外凝结成“雨”。然后,电子“雨滴”沿着绝对光滑的 SIM 材料表面,以脉冲的形式,迅速向水滴尾部汇集。水滴是流线型,头大腰粗尾细长,而驱动电子的力场也是这个形状。所以,越到尾部,空间越小,力场越强,电子被压缩得越紧密,彼此之间的电斥力也就越强。当到达尾尖时,海量的电子被紧密压缩在极
小的空间里,在巨大的电斥力的推挤下,电子们存储的能量已经达到了核爆级别。而力场在此处戛然而止,在高压电子的惯性和斥力下,电子们喷涌而出,形成了美丽的电子涡环。
水滴表面不断形成新的脉冲电子雨,这些电子雨的电场方向与水滴尾部喷出的电子涡环的轴心电场相同。于是,两者产生了强大的电斥力,这股电斥力不断挤压这水滴的腰部,使得水滴如同被挤压的锁舌一般,不断前进。在这过程中,电子涡环会因为对外做功,能量不断减少,故涡环颜色会从蓝色变成红色,直到完全崩溃。崩溃的电子失去了能量,从新回到了量子态,被精确控制在水滴头部坍缩,用于形成新的电子雨,构建新的涡环,继续推动水滴前行。

水滴转向方式

水滴内部装有 12 台力场扭曲引擎。在水滴高速前行时,12 台引擎同时协调工作,将水滴面前的空间扭曲成一个尖锐的折角。当水滴冲过这个折角时,在舰队的视角上,水滴的位置仿佛突然间发生了巨变,由此造成了锐角转向的错觉。
水滴能够保持空间扭曲的时间非常短,只有几微秒,扭折的空间就会被更大的宇宙空间强大的张力拉平。所以水滴的速度要非常快,才能实现一个转向。

水滴外壳构造

水滴的外壳有普通纯金属製造而成。其内部的力场发生器抵消了原子核之间的电磁力,并使得强互作用力溢出,範围由原来的的超短程扩展到了原子大小。而强互作用力在一定距离上表现为斥力,而处理后的强相互作用力的排斥力峰值点和吸引力峰值点重合,原子核的距离哪怕稍微有一点变动,都会立即拉(推)回。被因此原子核们被真正的钉在了一起,而不会被强核力吸在一起引发核聚变。由此看出,水滴外壳的密度是正常的,而不是先前认为的只有一层原子厚。

水滴的结局

三体文明共向太阳系发射了十个水滴,其中的两个在黑暗森林威慑建立后与“万有引力”号联合追击“蓝色空间”号,随“万有引力”号的水滴在对“万有引力”发动攻击时被“蓝色空间”号通过四维空间破坏内部发生器摧毁。其余水滴在罗辑的威慑被“万有引力号”发布后被迫离开了太阳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