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俣条约》旧称《水俣公约》,是在联合国主导下多国签署的环保条约,具体开出了有关限制汞排放的清单。《水俣条约》具体限排範围作出详细规定,以减少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损害。2013年1月19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持召开的有关汞问题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发布新闻公告,通过了旨在全球範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的国际公约《水俣公约》,就具体限排範围作出详细规定,以减少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损害。
2016年2月3日,为防止水俣病的祸源水银再次威胁人类健康问题,日本常驻联合国代表吉川元伟向联合国提交承诺书,加入旨在国际上规制以水银为原材料的产品製造及交易的《水俣条约》,成为第23个缔约国。而条约正式生效需要50个国家签署。
《水俣条约》这一提案由日本主导,于3年前在熊本县召开的联合国会议上予以採纳。该条约以防止水银导致的环境污染及危害人类健康为宗旨。条约规定,原则上限制从新矿山开採水银,并且到2020年为止,禁止一定量以上的水银电池及萤光灯的生产与进出口贸易。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水俣条约
- 签署时间:2013年10月
介绍
《水俣公约》具体开出了有关限制汞排放的清单。关于工业排放,公约认为,小型金矿和燃煤电站是汞污染的最大来源。公约还要求,控制各种大型燃煤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的汞排放,并加强对垃圾焚烧处理、水泥加工设施的管控。
《水俣公约》将于2013年10月在日本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会议上开始签署,顺利的话,有望在一到两年后生效并开始执行。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汞条约外交会议”10日在日本熊本市表决通过了旨在控制和减少全球汞排放的《水俣公约》。包括中国在内的8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签署公约,标誌着全球携手减少汞污染迈出第一步。
背景
水俣是日本的一座城市,20世纪中期曾发生严重汞污染事件。公约以此地命名,也是为了给世人以警示。
对于金属汞的危害,早在一个世纪前人类就已经认识到。
签署历程
近年来,国际社会为限制汞排放与使用做出了积极努力。
2009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上,各国同意启动政府间谈判,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降低各种来源的汞排放。四年来,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已经进行了四轮谈判。
2013年1月13日至18日在日内瓦召开的是第五届、也是最后一届谈判委员会会议,147成员国均派代表参加会议,充分表明了各国的重视程度。会议经过艰难磋商,最终于19日凌晨通过了有关限制和减少汞排放的《水俣公约》。
有关排放清单
一是对含汞类产品的限制。公约规定的2020年前禁止生产和进出口的含汞类产品有:电池,植入性医疗器械所使用的钮扣电池除外;开关和继电器;某些类型的萤光灯;肥皂和化妆品。2020年前应逐步淘汰某些非电子医疗设备,如温度计、血压计。与会代表还同意逐步减少汞合金牙齿填充物的使用。
关于工业排放,公约认为,小型金矿和燃煤电站是汞污染的最大来源。各国应制定国家战略,减少小型金矿的汞使用量,并在条约生效后三年内,减少甚至禁止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汞。公约还要求,控制各种大型燃煤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的汞排放,并加强对垃圾焚烧处理、水泥加工设施的管控。
另外,公约还针对高危人群的保护作出具体规定,如加强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诊断与治疗与汞危害相关的疾病。
汞危害
汞是一种重金属,俗称“水银”,是一种有毒物质。目前,每年有两千吨不可降解的金属汞被排放到大自然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其中之一是工业排放。金属汞的工业用途很广泛,如金矿提炼、燃煤发电、水泥生产等。另外,汞在人类生活中的套用也很广泛,如体温计、血压计、电池、高效节能灯、补牙用的填充材料等。而工业排放的金属汞进入河流,很容易沉积在鱼类体内。汞及其各种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包括:大脑和神经系统、肾功能、消化系统等,导致记忆丧失和语言障碍等。
限汞公约
2013年1月22日,日本环境相石原伸晃就联合国将限制汞(俗称水银)公约定名为《水俣条约》一事表示:“通过不断传达在水俣推进以环境为槓桿的地区建设这日本政府提议将公约定名为《水俣条约》,但部分水俣病受害者表示反对称“这会造成水俣病问题已解决的错觉”,对此,石原做出上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