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俗称烧硷、火硷、苛性钠,为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强硷,一般为片状或块状形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并形成硷性溶液,另有潮解性,易吸取空气中的水蒸气(潮解)和二氧化碳(变质),可加入盐酸检验是否变质。
NaOH是化学实验室其中一种必备的化学品,亦为常见的化工品之一。纯品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密度2.130g/cm3。熔点318.4℃。沸点1390℃。工业品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和碳酸钠,是白色不透明的晶体。有块状,片状,粒状和棒状等。式量39.997。
氢氧化钠在水处理中可作为硷性清洗剂,溶于乙醇和甘油;不溶于丙醇、乙醚。与氯、溴、碘等卤素髮生歧化反应。与酸类起中和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氢氧化钠
- 英文名:Sodium hydroxide
- 别称:烧硷、火硷、苛性钠
- 化学式:NaOH
- 分子量:39.996
- CAS登录号:1310-73-2
- EINECS登录号:215-185-5
- 熔点:318.4℃(591 K)
- 沸点:1390 ℃ (1663 K)
- 水溶性:109 g (20 ℃)(极易溶于水)
- 密度:2.130 g/cm3
- 外观:白色半透明片状或颗粒
- 闪点:176-178℃
- 套用:漂白、造纸等
- 安全性描述:腐蚀品、易潮解
- 危险性符号:36/38-35-34
- 危险性描述:腐蚀性
- 危险品运输编号:UN 1824 8/PG 2【液体氢氧化钠】UN1823【固体氢氧化钠】
研究历史
氢氧化钠在很早以前就以硷性物质为人们熟知。
1787年,医生Nicolas Leblanc(1762-1806)发明了用食盐製取氢氧化钠的合适工艺,并进行了大规模生产。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创立了酸硷电离理论(即水溶液酸硷理论),他提出酸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物质,硷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从此氢氧化钠的硷性得到了明确的定义。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氢氧化钠为白色半透明结晶状固体。其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
吸水性(潮解性):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潮解,故常用固体氢氧化钠做乾燥剂。但液态氢氧化钠没有吸水性。
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易溶于乙醇、甘油。
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如下:
温度(°C) | 溶解度(g/100mL) |
---|---|
0 | 42 |
10 | 51 |
20 | 109 |
30 | 119 |
40 | 129 |
50 | 145 |
60 | 174 |
70 | 299 |
80 | 314 |
90 | 329 |
100 | 347 |
化学性质
硷性
氢氧化钠溶于水中会完全解离成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所以它具有硷的通性。
它可与任何质子酸进行酸硷中和反应(也属于複分解反应):
NaOH + HCl = NaCl + H2O
2NaOH + H2SO4=Na2SO4+2H2O
NaOH + HNO3=NaNO3+H2O
同样,其溶液能够与盐溶液发生複分解反应与配位反应:
NaOH + NH4Cl = NaCl +NH3·H2O
2NaOH + CuSO4= Cu(OH)2↓+ Na2SO4
2NaOH+MgCl2= 2NaCl+Mg(OH)2↓
ZnCl2+4NaOH(过量)=Na2[Zn(OH)4]+2NaCl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成碳酸钠(Na2CO3),因为空气中含有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CO2):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这也是其硷性的体现。
倘若持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则会生成碳酸氢钠(NaHCO3),俗称为小苏打,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
同样,氢氧化钠能与像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硫(SO2)等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
2NaOH + SiO2 = Na2SiO3 + H2O
2NaOH + SO2(微量)= Na2SO3 + H2O
NaOH + SO2(过量)= NaHSO3(生成的Na2SO3和水与过量的SO2反应生成了NaHSO3)
有机反应
许多的有机反应中,氢氧化钠也扮演着类似催化剂的角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皂化反应:
硷催化环氧烷开环举例

RCOOR' + NaOH = RCOONa + R'OH
也可催化许多其他反应,如环氧烷开环、卤仿反应等:
I2+NaOH+R(CH3)C=O → R-COONa+CHI3(生成碘仿)
氢氧化钠可以和卤代烃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如:
CH3CH2Cl+NaOH → CH3CH2OH+NaCl
也可能使卤代烃发生消除:
CH3CH2Cl+NaOH → CH2=CH2+NaCl+H2O
氢氧化钠在强热下可以使羧酸发生脱羧反应,例如:
R-COONa+NaOH → RH+Na2CO3
颜色反应
它能与指示剂发生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

氢氧化钠溶液是硷性,使石蕊试液变蓝,使酚酞试液变红。
其他反应
铝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1986年,英国有一油罐车误装载重量百分率浓度为2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便与油罐壁的铝产生化学变化,导致油罐因内部压力过载而永久受损,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2Al + 2NaOH + 6H2O = 2Na[Al(OH)4](四羟基合铝酸钠) + 3H2↑
注:四羟基合铝酸钠可认为是偏铝酸钠与2个水结合的产物
硅也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如:
Si + 2NaOH + H2O=Na2SiO3 + 2H2↑
氢氧化铝的製备也牵涉到氢氧化钠的使用:
6NaOH +2KAl(SO4)2=2Al(OH)3↓ + K2SO4 +3Na2SO4
注:Al(OH)3(氢氧化铝)为一种常用于除去水中杂质的胶状凝聚剂。因过渡金属的氢氧化物大都不太溶于水,且氢氧化铝表面的面积大可以吸附小微粒,故于自来水中添加明矾(KAl(SO4)2·12H2O)可促使过渡金属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澱析出,再利用简单的过滤设备,即可完成自来水的初步过滤。
氢氧化铝可用于製取明矾(KAl(SO4)2·12H2O):将氢氧化铝溶于硫酸,再加入计量的硫酸钾溶液加热反应、经过滤、浓缩、结晶、离心分离、乾燥,製得硫酸铝钾成品。
净水详细原理是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KAl(SO4)2= K++ Al3++ 2SO42-,而Al3+很容易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Al(OH)3:Al3++ 3H2O ≒Al(OH)3+ 3H+,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澱,使水澄清。
製备方法
实验室製法
钠盐与氧化钙反应
可以用一些碳酸氢钠(小苏打)和一些氧化钙(生石灰)。把生石灰放于水中,反应后变为石灰浆(氢氧化钙溶液、熟石灰),把碳酸氢钠(或碳酸钠)的固体颗粒(浓溶液也行)加入石灰浆中,为保证产物氢氧化钠的纯度,需使石灰浆过。原因:参考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搅拌加快其反应,待其反应一会儿后,静置片刻,随着碳酸钙的沉澱,上层清液就是氢氧化钠溶液,小心倒出即可。(切记倒出后称量时不能放在滤纸上!)
CaO + H2O =Ca(OH)2
NaHCO3+ Ca(OH)2=CaCO3↓+ NaOH + H2O(推荐)
Ca(OH)2+Na2CO3 =CaCO3↓+2NaOH
钠与水反应
取一块金属钠,擦去表面煤油,颳去表面氧化层,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2Na+2H2O=2NaOH+H2↑
现象:(浮、熔、游、响)
浮:钠浮在水面上;
熔:钠熔化成小球;
游:钠在水面上游动,因为有氢气生成;
响:钠咝咝作响,因为有氢气生成 。
工业製法
工业上生产烧硷的方法有苛化法、电解法和离子交换膜法三种。
苛化法
将纯硷、石灰分别经化硷製成纯硷溶液、石灰製成石灰乳,于99~101℃进行苛化反应,苛化液经澄清、蒸发浓缩至40%以上,製得液体烧硷。将浓缩液进一步熬浓固化,製得固体烧硷成品。苛化泥用水洗涤,洗水用于化硷。
Na2CO3+Ca(OH)2= 2NaOH+CaCO3↓
隔膜电解法
将原盐化盐后加入纯硷、烧硷、氯化钡精製剂除去钙、镁、硫酸根离子等杂质,再于澄清槽中加入聚丙烯酸钠或苛化麸皮以加速沉澱,砂滤后加入盐酸中和,盐水经预热后送去电解,电解液经预热、蒸发、分盐、冷却,製得液体烧硷,进一步熬浓即得固体烧硷成品。盐泥洗水用于化盐。
2NaCl+2H2O[电解] = 2NaOH+Cl2↑+H2↑
离子交换膜法
将原盐化盐后按传统的办法进行盐水精製,把一次精盐水经微孔烧结碳素管式过滤器进行过滤后,再经螫合离子交换树脂塔进行二次精製,使盐水中钙、镁含量降到0.002%以下,将二次精製盐水电解,于阳极室生成氯气,阳极室盐水中的Na+通过离子膜进入阴极室与阴极室的OH生成氢氧化钠,H+直接在阴极上放电生成氢气。电解过程中向阳极室加入适量的高纯度盐酸以中和返迁的OH-,阴极室中应加入所需纯水。在阴极室生成的高纯烧硷浓度为30%~32%(质量),可以直接作为液硷产品,也可以进一步熬浓,製得固体烧硷成品。
2NaCl+2H2O= 2NaOH+H2↑+Cl2↑
检测方法
实验室测定
方法名称: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的测定—中和滴定法。
甲基橙

套用範围:该方法採用滴定法测定氢氧化钠的含量。
该方法适用于氢氧化钠。
实验原理:利用酸硷指示剂在溶液pH值不同时显现不同颜色的特性,用酸调整试样溶液的pH至特定值时,通过消耗酸的量计算出试样中氢氧化钠的量与变质的量。
试剂:
1. 水(新沸放冷);
2. 硫酸滴定液(0.1mol/L);
3. 酚酞指示液;
4.甲基橙指示液:取甲基橙0.1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仪器设备:酸式滴定管、分析天平、容量瓶、锥形瓶、铁架台、移液管。
操作步骤:供试品加新沸过的冷水适量使溶解后,放冷,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加酚酞指示液3滴,用硫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红色消失,记录消耗硫酸滴定液(0.1mol/L)的容积(mL),加甲基橙指示液2滴,继续加硫酸滴定液(0.1mol/L)至显持续的橙红色,根据前后两次消耗硫酸滴定液(0.1mol/L)的容积(mL),算出供试量中的硷含量(作为NaOH计算)并根据加甲基橙指示液后消耗硫酸滴定液(0.1mol/L)的容积(mL),算出供试量中Na2CO3的含量。
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準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準确度应符合国家标準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变质检验
NaOH变质后会生成Na2CO3
化学方程式:2NaOH + CO2=Na2CO3+ H2O
1.样品中滴加过量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变质。
原理:2HCl + Na2CO3=2NaCl + CO2↑+ H2O
(空气中含有少量的CO2,而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能够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H2O从而变质;HCl中的H+能够与Na2CO3中的CO32-离子反应生成CO2气体和H2O,通过气泡产生这个现象来检验变质)
注:HCl会优先与NaOH反应生成NaCl和H2O。因为NaOH是强硷,而Na2CO3是水溶液显硷性。
2.样品中滴加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澱生成,则氢氧化钠变质。
原理:Na2CO3 + Ca(OH)2= CaCO3↓+ 2NaOH
3.样品中加氯化钡,若有白色沉澱生成,则氢氧化钠变质。
原理:Na2CO3 + BaCl2=BaCO3↓+ 2NaCl
4.检验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①加入过量BaCl2或Ba(NO3)2至完全沉澱,证明有Na2CO3产生,待沉澱完全静止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内,滴加无色酚酞溶液,酚酞变红,则证明有NaOH。
注:不滴加NH4Cl,因为Na2CO3溶于水后呈硷性是因为会有OH¯根离子,NH4+与OH¯跟结合也会有刺激性气味,无法区分是原有氢氧化钠导致还是碳酸钠导致。
②在NaOH中加入过量CaCl2:1.若有白色沉澱生成,则说明NaOH变质;2.加入无色酚酞,若无色酚酞不变色,则说明完全变质。若无色酚酞变红,说明部分变质。
套用领域
氢氧化钠(NaOH)的用途极广。用于生产纸、肥皂、染料、人造丝,冶鍊金属、石油精制、棉织品整理、煤焦油产物的提纯,以及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及机械工业等方面。
化学实验
可以用作化学实验。除了用做试剂以外,由于它有很强的吸水性和潮解性,还可用做硷性乾燥剂。也可以吸收酸性气体(如在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可装入瓶中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
中性、硷性气体中混有CO2,可用NaOH除杂,生成Na2CO3(碳酸钠)和H2O(生成的Na2CO3溶于H2O中):
CO2+2NaOH = Na2CO3+H2O;H2O+CO2+Na2CO3=2NaHCO3
化学工业
氢氧化钠在国民经济中有广泛套用,许多工业部门都需要氢氧化钠。使用氢氧化钠最多的部门是化学药品的製造,其次是造纸、炼铝、炼钨、人造丝、人造棉和肥皂製造业。另外,在生产染料、塑胶、药剂及有机中间体,旧橡胶的再生,制金属钠、水的电解以及无机盐生产中,製取硼砂、铬盐、锰酸盐、磷酸盐等,也要使用大量的烧硷。同时氢氧化钠是生产聚碳酸酯、超级吸收质聚合物、沸石、环氧树脂、磷酸钠、亚硫酸钠和大量钠盐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生产洗涤剂
肥皂:製造肥皂是烧硷最古老和最广泛的用途。
氢氧化钠一直被用于传统的生活用途。直到今天,肥皂、香皂和其它种类的洗涤用品对烧硷的需求量依然占烧硷的15%左右。
脂肪和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酯(三醯甘油),它的硷水解方程式为:
(RCOO)3C3H5(油脂)+3NaOH=3(RCOONa)(高级脂肪酸钠)+C3H8O3(甘油)
该反应为生产肥皂的原理,故得名皂化反应。
R基可能不同,但生成的R-COONa都可以做肥皂。常见的R-有:
- C17H33-:8-十七碳烯基。R-COOH为油酸。
- C15H31-:正十五烷基。R-COOH为软脂酸。
- C17H35-:正十七烷基。R-COOH为硬脂酸。
洗涤剂:氢氧化钠被用于生产各种洗涤剂,甚至如今的洗衣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成分)也是由大量的烧硷製造出来的,烧硷被用于磺化反应后对过剩的发烟硫酸进行中和。
造纸
氢氧化钠在造纸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硷性特质,它被用于煮和漂白纸页的过程。
造纸的原料是木材或草类植物,这些植物里除含纤维素外,还含有相当多的非纤维素(木质素、树胶等)。加入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将非纤维素成分溶解而分离,从而製得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纸浆。
人造纤维和纺织
人造纤维如人造棉、人造毛、人造丝等,大都是粘胶纤维,它们是用纤维素、氢氧化钠、二硫化碳(CS2)为原料製成粘胶液,经喷丝、凝结而製得。
在纺织工业中,氢氧化钠被用于纤维的处理和染色,且用于对棉纤维进行丝光处理。棉织品用烧硷溶液处理后,能除去覆盖在棉织品上的蜡质、油脂、澱粉等物质,同时能增加织物的丝光色泽,使染色更均匀。
精鍊石油
石油产品经硫酸洗涤后还含有一些酸性物质,必须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经水洗,才能得到精製产品。
食品工业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準》(GB 2920-1996)规定:可作加工助剂,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氢氧化钠可以被广泛使用于下列生产过程:容器的清洗过程;澱粉的加工过程;羧甲基纤维素的製备过程;谷氨酸钠的製造过程。
水处理
氢氧化钠被广泛套用于水处理。在污水处理厂,氢氧化钠可以通过中和反应减小水的硬度。在工业领域,是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的再生剂。 氢氧化钠具有强硷性,且在水中具有相对高的可溶性。由于氢氧化钠在水中具有相对高的可溶性,所以容易衡量用量,可以方便地在水处理的各个领域使用。
氢氧化钠被使用在水处理方面的如下课题:消除水的硬度;调节水的pH值;对废水进行中和;通过沉澱消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
冶金
氢氧化钠被用于处理铝土矿,在铝土矿中含有氧化铝,氧化铝是製取铝的原料。用氢氧化钠可以把氧化铝从精矿中提纯。
反应方程式:Al2O3+2NaOH+H2O=2Na[Al(OH)4]或Al2O3+2NaOH=2NaAlO2+H2O
氢氧化钠也用于从黑钨矿中提取炼钨的原料钨酸盐:
4FeWO4+8NaOH+2H2O+O2=4Na2WO4+4Fe(OH)3
氢氧化钠还被用于生产锌合金和锌锭。
安全措施
职业健康限值
中国职业卫生标準为MAC=2mg/m3。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该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与NaOH直接接触会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黏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危害防治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誌,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乾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以少量NaOH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处理无害后废弃。
安全标誌
氢氧化钠属于强硷性物质,具有强腐蚀性,需有的“腐蚀性物品”标誌。(如图)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製作)。小心使用,小心溅落到衣物、口鼻中。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先用水沖洗至少15分钟(稀液)/用布擦乾(浓液),再用5~10%硫酸镁、或3%硼酸溶液清洗并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或稀醋酸)沖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少量误食时立即用食醋、3~5%醋酸或5%稀盐酸、大量橘汁或柠檬汁等中和;给饮蛋清、牛奶或植物油并迅速就医,禁忌催吐和洗胃。
储存运输
储存方法
固体氢氧化钠装入0.5毫米厚的钢桶中严封,每桶净重不超过100 公斤;塑胶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胶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胶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胶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包装容器要完整、密封,有明显的“腐蚀性物品”标誌。
氢氧化钠对玻璃製品有轻微的腐蚀性,两者会生成硅酸钠,使得玻璃仪器中的活塞黏着于仪器上。因此盛放氢氧化钠溶液时不可以用玻璃瓶塞,否则可能会导致瓶盖无法打开。
如果以玻璃容器长时间盛装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也会造成玻璃容器损坏。
(玻璃中含有SiO2 :2NaOH + SiO2 = Na2SiO3 + H2O)
运输方法
铁路运输时,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防潮防雨。如发现包装容器发生鏽蚀、破裂、孔洞、溶化淌水等现象时,应立即更换包装或及早发货使用,容器破损可用锡焊修补。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常见误区
误区1: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事实:无水条件下氢氧化钠在高温下可以与铁粉反应并生成金属钠(或钾)。
(盖·吕萨克等)把铁屑分别同苛性钾(KOH)和苛性钠(NaOH)混合起来,放在一个密封的弯曲玻璃管内加热。结果,在高温下熔化的苛性硷与红热的铁屑起化学反应,生成了金属钾和钠。这种方法既简单又经济,而且可以制出大量的钾和钠。
故实验室熔融氢氧化钠时应使用镍制容器而不可以使用铁制容器。
误区2:氢氧化钠是强硷,但它并没有杀菌的作用
事实:氢氧化钠可以用于特定场所的消毒,并且它还是国家推荐的破坏朊病毒的消毒剂。
注: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的高度危险组织(大脑、硬脑膜、垂体、眼、脊髓等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性物品,可选以下方法之一进行消毒灭菌,且灭菌的严格程度逐步递增:
a)将使用后的物品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然后按WS310.2中的方法进行清洗、消毒与灭菌,压力蒸汽灭菌应採用134℃~138℃,18min,或132℃,30min,或121℃,60min;
b)将使用后的物品採用清洗消毒机(宜选用具有杀朊病毒活性的清洗剂)或其他安全的方法去除可见污染物,然后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并置于压力蒸汽灭菌121℃,30min;然后清洗,并按照一般程式灭菌
误区3: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
事实:氢氧化钠与金属钠可以反应,是製备氧化钠的一个方法。
具体如下:
用氢氧化钠和金属钠的混合物加热以製备氧化钠。
金属钠应稍过量,目的是除去氢氧化钠所含的少量水分。
将粒状NaOH和小块金属钠混合,放入镍坩埚。镍坩埚放置于封好底部的硬质玻璃管中,管上部与真空泵和长管压力计联接。混合物在300~320℃开始反应,生成的氢气被真空泵抽出。真空度保持在399.96~533.288Pa(30~40mmHg柱),残留的钠被减压蒸出。生成物为白色粉末,其中Na2O只含96%,另有2% NaOH,2% Na2CO3杂质。
误区4:氢氧化钠溶于沸水使水沸腾
事实:氢氧化钠溶于水会释放热量,但并不是使水沸腾的原因。
具体如下:
取三支试管,分别向试管内倒入5mL蒸馏水,先在酒精灯外焰上进行预热,再集中加热,直至试管内的水腾;移开试管,向刚沸腾过的 热 水中分别加入少许氯化钠、硝酸铵、碎瓷片,均观察到试管内的水重新沸腾起来。
众所周之,碎瓷片不溶于水;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不会有明显变化,固体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应该降低,但把这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刚沸腾过的水中时,都观察到水重新沸腾了起来。显然,“水的重新沸腾是由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所致”的说法有所欠缺。
给蒸馏水加热时,由于液体里缺乏形成气泡的核心,容易导致形成过热液体,过热液体是亚稳定状态。当向过热液体中加人固体时,会侵入气泡,提供了气化中心,所以会看见水重新沸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