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卫星发展规划是指到2020年,中国将建立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运行、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建立风云三号极轨卫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观测能力,建成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遥感套用业务体系,气象卫星及套用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基本现状
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于1988年发射成功。截至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12颗气象卫星,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欧盟之后,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国家。中国共有7颗气象卫星在轨稳定运行,在气象预报预测、防灾减灾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卫星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长期、连续、稳定的气象卫星观测体系,确保气象卫星的系列化发展、业务化运行,稳步进行更新换代。截至2020年,计画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这是国家气象卫星主任杨军在10月24日召开的《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套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通报会上介绍的。
12年8月份,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套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气象 卫星事业要面向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总体需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确保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业务格局,发射风云三号极轨业务卫星,发展GPS掩星探测仪和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提高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建立与完善由国内接收站和极地接收站组成的地面接收站网,卫星全球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卫星资料套用实现从定性套用向定量套用的转变。
到2020年,建立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运行、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建立风云三号极轨卫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观测能力,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建成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遥感套用业务体系,卫星套用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气象灾害、气候变化、水利、林业、农业、生态、海洋等方面的监测能力明显加强,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比例达到90%,我国气象卫星及套用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气象卫星地面套用系统建设任务和加强气象卫星资料综合套用能力建设的要求。
据了解,2000年后我国因颱风、洪涝灾害死亡或失蹤人数平均比20世纪90年代减少了70%左右,直接经济损失平均减少约40%左右,气象卫星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