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旋是大气环流的重要成员,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全年均可发生,常伴有暴雨或大风等天气过程。气旋类词条包括不同级别因大气而发生的一些气象变化,包括:热带气旋(颱风、飓风、旋风、气旋风暴等)、温带气旋、龙捲风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气旋类词条编辑指南
- 归属小组:百科地理组
- 性质:编辑指南
- 意义:规範气旋类词条编辑
名称确定
标準词确定
原则:
1、已有命名标準的应按照世界共同认定的名称作为标準词条名。
2、未有标準的应按照相关部门统一对外的报导确定为标準词条名。
详细方案:
1、2000年及以后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以“颱风+中文名”作为标準词,其中中文名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中的名称为準,命名以日本气象厅(JMA)发报认定为準,例如:颱风天鸽、颱风玉兔。
2、1945~1999年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以“颱风+英文名”作为标準词,例如:颱风Zeb、颱风Bart。
3、1944年及以前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以“年份+严重影响地区+颱风”或其它通用名称作为标準词,例如:1881年海防颱风、1922年汕头颱风。
4、中北太平洋、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和副热带气旋应儘可能以“飓风+中文名”作为标準词。其中中文名以《GB T 32934-2016 全球热带气旋中文名称》所给出的名称为準(若国标中未给出该英文名对应的中文名称,则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全球热带气旋监测公报中给出的中文名称为準;若全球热带气旋监测公报中仍未给出其中文名称或因时间久远而难以查证,则以“飓风+英文名”作为标準词,英文名以世界气象组织採用的命名表为準),例如:飓风厄玛。如果发生飓风移入西北太平洋并被日本气象厅(JMA)编号的情况,则标準词的确定应以详细方案的1~3条为準,例如:颱风吉纳维芙、颱风赫克托。
5、北印度洋和南半球热带气旋和副热带气旋应儘可能以“热带气旋+中文名”作为标準词。其中中文名以《GB T 32934-2016 全球热带气旋中文名称》所给出的名称为準(若国标中未给出该英文名对应的中文名称,则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全球热带气旋监测公报中给出的中文名称为準;若全球热带气旋监测公报中仍未给出其中文名称或因时间久远而难以查证,则以“热带气旋+英文名”作为标準词,英文名以世界气象组织採用的命名表为準),例如:热带气旋阿尔希德、热带气旋布克拉。如果发生西北太平洋已命名热带气旋移入北印度洋的情况,则标準词的确定应以详细方案的1~3条为準,例如:颱风Gay。
6、没有英文名的外洋热带气旋和副热带气旋以“年份+严重影响地区+气旋类型”或其它通用名称作为标準词,例如:1935年劳动节飓风。
义项名确定
由于大多数洋区的命名表都是循环使用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一个名称可指代多个热带气旋/副热带气旋的情况,此时则需要创建义项来区分这些气旋。义项名的确定方法如下:
1、对于2000年及以后的颱风,当国际编号与国内编号相同时,义项名为“年份+编号+颱风”,例如:颱风达维(2000年第1号颱风)、颱风杰拉华(2006年第2号颱风);当国际编号与国内编号不同时,义项名为“年份+颱风”,例如:颱风艾利(2004年颱风)、颱风罗莎(2007年颱风)。
2、对于2000年以前的颱风,无论国际编号与国内编号是否相同,义项名一律为“年份+颱风”,例如:颱风Abe(1990年颱风)、颱风Dan(1999年颱风)。
3、对于外洋气旋,义项名一律为“年份+洋区+气旋类型”,例如:飓风多拉(2017年东太平洋飓风)、飓风麦可(2018年北大西洋飓风)。
主要结构
概述内容
概述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名称解释、重要节点、造成灾害。如果没有对应内容,可以省去不写。概述内容一律不得加粗。
1、名称解释:巅峰强度等级+气旋名称,英文名,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译名(当上述地区的译名与中国大陆的不相同时才写出),民间常见称呼(如5612号颱风、枕崎颱风等),权威机构给予的编号,相应的气象级别,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
2、重要节点:生成的时间、相关部门给予编号的时间、登入的时间、转化的时间、消散的时间或其它在该气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的节点。在实际情况中可以对此进行灵活变通,例如当颱风经过菲律宾中部群岛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多次判定登入,这些“登入”不必在概述中全部写出;又如一般颱风的实测数据不必在概述中列出,但是颱风威马逊在海南省七洲列岛的破纪录实测则有必要写入概述。总之,这里写出的必须是真正“有重要意义的节点”。
3、造成灾害:直接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相关的经济损失。若多个气旋在短时间内相继影响同一地区而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难以分开统计,则可以将这些气旋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合併统计,但必须加以注明。
基本信息栏(颱风)
中文名称 | 停编日期 | ||
外文名称 | 巅峰风速 | ||
国际编号 | 人员伤亡 | ||
国内编号 | 经济损失 | ||
起编日期 |
说明:
1、当国际编号与国内编号相同时,只需填写“国际编号”一栏,“国内编号”一栏留空不填。当某一颱风没有国际编号或国内编号时,“国际编号”或“国内编号”一栏须填写“无”,不可留空不填。
2、中国气象局(CMA)在1949~1958年及1959年颱风Billie前没有国内编号,只有“包括热带低压在内的热带气旋序号”,切勿将二者混淆。
3、对于1949年以后中国气象局编号的颱风,“起编日期”、“停编日期”两栏均以中国气象局(CMA)所发布的最佳路径为準,其中起编日期为最佳路径中第一报的发布日期,停编日期为最佳路径中最后一报的发布日期;若中国气象局(CMA)暂未发布最佳路径,则以中国气象局(CMA)发布的初报为準,其中起编日期为初报中第一报的发布日期,停编日期为中央气象台颱风快讯/颱风报文/颱风公报中显示的停编日期。对于1945~1948年的颱风和1949年及以后中国气象局(CMA)未编号的颱风,“起编日期”、“停编日期”两栏均以美国联合颱风警报中心(JTWC)所发布的最佳路径为準。若中国气象局(CMA)和美国联合颱风警报中心(JTWC)均未编号而日本气象厅(JMA)编号,则以日本气象厅(JMA)所发布的最佳路径为準。对于1944年及以前的颱风,如果的确没有参考资料证实确切的日期,可以使用上半月/下半月/上旬/中旬/下旬等辞彙代替具体的日期。
4、对于“巅峰风速”一栏,必须填写中国气象局(CMA)、美国联合颱风警报中心(JTWC)和日本气象厅(JMA)在最佳路径中给出的巅峰风速(如果有)(若最佳路径暂未发布,则使用对应的初报中给出的巅峰风速),且必须使用原始数据,不得对单位进行换算。对于“海里/小时”或“节”等风速单位,其英文缩写一律写作kt。其它机构给出的巅峰风速可酌情添加,例如登入韩国的颱风可加入韩国气象厅(KMA)给出的巅峰风速,登入菲律宾的颱风可加入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给出的巅峰风速,等等。
5、对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栏,当没有权威参考资料证明相应的详细数字时,应当填写“未知”或不填,不可填写“无”。
基本信息栏(其它气旋)
中文名称 | 消散日期 | ||
外文名称 | 巅峰风速 | ||
生成日期 | 人员伤亡 | ||
转化日期 | 经济损失 |
说明:
1、对于“生成日期”、“转化日期”、“消散日期”三栏,应当以美国联合颱风警报中心(JTWC)、中太平洋飓风中心(CPHC)和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所发布的最佳路径为準(若最佳路径暂未发布,则以对应的初报为準)。若美国联合颱风警报中心(JTWC)未给出TS及更高强度(热带性质)而当地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或热带气旋警报中心(TCWC)又给出了TS及更高强度(热带性质),则以当地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或热带气旋警报中心(TCWC)所发布的最佳路径为準(若最佳路径暂未发布,则以对应的初报为準)。对于年代较久远的气旋,如果的确没有参考资料证实确切的日期,可以使用上半月/下半月/上旬/中旬/下旬等辞彙代替具体的日期。另外,若一个气旋存在多次转化的情况,则“转化日期”一栏应填写最后一次转化为温带气旋的日期。
2、对于“巅峰风速”一栏,北大西洋、东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气旋必须填写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中太平洋飓风中心(CPHC)在最佳路径中给出的巅峰风速,其它洋区气旋必须填写美国联合颱风警报中心(JTWC)与当地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或热带气旋警报中心(TCWC)在最佳路径中给出的巅峰风速(如果有)(若最佳路径暂未发布,则使用对应的初报中给出的巅峰风速),且必须使用原始数据,不得对单位进行换算。对于“海里/小时”或“节”等风速单位,其英文缩写一律写作kt。此外,对于北印度洋的热带气旋,在可以查证的情况下建议添加中国气象局(CMA)给出的巅峰风速。
3、对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栏,当没有权威参考资料证明相应的详细数字时,应当填写“未知”或不填,不可填写“无”。
参考目录
一级目录 | 二级目录 | 主要内容 | 必备程度 | 备注 |
命名由来 | -------- | 介绍该名称由来的一些基本的信息,若该颱风遭到除名,也在此一併列出。 | 对于2000年及以后的颱风为***,其它气旋为* | |
发展过程 | -------- | 按照时间顺序较为详细地描述整个气旋从胚胎(热带扰动)生成到彻底消散的全过程,需包含具体气象部门升格和降格的内容。 | *** | |
颱风特点/气旋特点 | -------- | 从强度、路径、移动速度、加强/减弱速度、活跃时间、以及对周边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描述。 | * | |
预报预警 | -------- | 按照地区和时间顺序记录各地的气象部门对气旋所发布的预报和预警。 | 若有参考资料表明有气象机构对该气旋发出预警则为***,否则为* | |
颱风影响/气旋影响 | -------- | 记录气旋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灾前的防御行动、灾后的救援行动和重建活动也在此列出。 | 若气旋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则为***,否则为*: 1、登入 2、有气象部门对该气旋发出预警 3、直接造成人员死亡 4、有参考资料证明该气旋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 |
必要性等级: *** 必备; **可替代,即可用另个二星以下项目替代; * 建议有,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 无要求。 |
说明:
1、词条中所使用的路径图需以美国联合颱风警报中心(JTWC)、中太平洋飓风中心(CPHC)和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所发布的最佳路径为準(若最佳路径暂未发布,则以对应的初报为準)。
2、对于“发展过程”目录,不宜将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颱风快讯和颱风公报等内容直接複製贴上放入词条,而应当加以精简和整合。各国对气旋进行的飞机实测、船舶实测和岛屿实测等内容应按照时间顺序在此列出;各大机构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对气旋的路径、强度等调整也应在此列出。
3、对于“颱风特点/气旋特点”目录,其中的内容必须有参考资料佐证,不得自行总结特点。
4、对于“预报预警”目录,不宜将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颱风预报和颱风预警等内容直接複製贴上放入词条,而应当加以精简和整合。若仅有中国对其发布预报或预警,则可将中央部委、广东、台湾、香港等设定为二级目录;若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其发布预报和预警,则应当将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别设定为二级目录;不得将广东、台湾、香港等中国的行政区域与菲律宾、越南、日本等国家同时设定为二级目录。中国各部门发布的预报和预警应儘可能精确到地级市(若为直辖市,则应精确到区县)。除非确实有必要,否则不建议列出更低一级的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和预警或详细写出预报和预警的具体内容。
5、对于“颱风影响/气旋影响”目录,若该气旋仅对中国造成影响,则可将广东、台湾、香港等行政区域设定为二级目录;若该气旋对多个国家造成影响,则应当将这些国家分别设定为二级目录;不得将广东、台湾、香港等中国的行政区域与菲律宾、越南、日本等国家同时设定为二级目录。
编辑者应当先根据气旋路径找出气旋可能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接着依上述方法将本目录下的二级目录按照气旋影响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儘可能地查找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政府要求人员转移和船只靠港避风、飞机/火车停运、轮船停航、道路封闭、建筑损毁、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拨款重建、官员辞职),但未有参考资料表明某一气旋对某国造成影响时,不应写入其它国家驻该国的使馆所发布的提醒。对于2000年以前的气旋可适当放宽此部分要求。
词条定位
气旋类词条需总体地介绍该气旋的事件,但同时应注意其社会性,编辑词条时需二者并重。
常见问题
词条不为标準词条名
如果发现词条名不正确,则更换为词条名正确的词条,建议同时通过投诉中心申请词条合併和重定向。
词条目录混乱
参见主要结构目录修改,把对应内容放置对应目录下。
包含立场性(如:我国、我省、本地)、时效性(如:今年、近几年) 言辞
(一)立场性
参考资料中,气旋类中我地、我国、我省、本地等最常用,需用该地、XX省、XX市等替代。
(二)时效性
资料中官方部门喜欢用目前,现在,上世纪之类的相对时间,需查找到确切的时间。
标点混乱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条内大部分地方为中文标点【英文括弧“()” 、竖版括弧“「」” → 中文括弧 “()”、英文逗号“,” → 中文逗号“,”)】,但小数点(1.1 → 1.1)等地方为英文标点。
弱相关内容过多
弱相关的情况複杂,一般处理方式为删除或精减。
非权威主观性描述
去除非权威主观用语,如:“据我们观察……”、“美丽的XXX……”,需要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去介绍气旋类词条。
注:1、强语气但非引用的标点如“!”、“?”等也属于非权威主观性描述。
2、气象爱好者中常见的“自评”也属于非权威主观性描述。
3、当无权威参考资料证明时,“XX机构所给强度明显不合理/偏高/偏低” 也属于非权威主观性描述。
排版混乱或留白过多
1、图片经常存在留白过多,此时要考虑是否需要这幺多图片以及图片加的地方是否文字太少,需要把这两种情况的图片移动到其他位置下或整合成为图册或删除。
2、有些词条内会出现大量无意义的空格,要求删除。
图片
概述:一般使用气旋的主巅峰云图作为概述图片;若缺少云图,则可使用最接近主巅峰时的天气图作为概述图片;若仍然缺少最接近主巅峰时的天气图,则使用气旋的路径图作为概述图片。
主体:全文除概述图外至少5张与该词条相关的图片,例如气旋的IR-BD图、路径图、登入前后的雷达图、预警分布图、风毁照片等。若图片像素过低,包含影响阅读的水印、LOGO,则应替换为有正规来源的高质量图片,也可以使用识图工具(百度识图、谷歌识图)查找图片来源。
图册内容混杂
图册要求图册内的图片为同一主题。
新闻报导痕迹
一些气旋类词条在总体结构架构完成之后的后续补充完善的内容主要都来自官方新闻网站或者其他新闻媒体,这时候需要注意去除其中的新闻报导痕迹。
非官方用语问题
在整个词条中,涉及专业名词的内容必须全部使用官方网站上给出的中文名和英文名,不得自行翻译;英文名和计量单位需注意大小写问题。
以下为示例:
中文名 | 错误的英文译名 | 正确的英文译名 |
强颱风 | Strong Typhoon | Severe Typhoon |
颱风玫瑰 | Typhoon Rose | Typhoon Kulap |
颱风云雀 | Typhoon Hidari | Typhoon Jongdari |
百帕 | hpa | hPa |
错误的中文名 | 正确的中文名 | 英文缩写 |
台湾气象局/台湾气象台 | 台湾“中央气象局” | CWB |
香港气象局/香港气象台 | 香港天文台 | HKO |
澳门气象局/澳门气象台 |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 | SMG |
美国气象局/美国气象局 | 联合颱风警报中心/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东太平洋飓风中心/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美国天气预报中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 JTWC/CPHC/EPHC/NHC/WPC |
菲律宾气象局/菲律宾气象台 |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 | PAGASA |
注:1、当有多个官方使用的中文名/英文名时,编辑者可任意选择一种,但在整个词条中应当保持一致。
2、当确实不知道某个气象部门的名称时,可以在词条中直接称呼“XX气象部门”(例如:密克罗尼西亚气象部门)。
时间问题
在整个词条中,必须儘可能全部使用台北时间(东八区的地方时间)进行描述,如果确有必要使用其它时间,则必须在使用时进行注明,以免引起误解;时间格式必须统一,全文请一律採用24小时计时法。
同名气旋问题
有些词条中会出现大量同名颱风的内容,编辑时应当删除。此外科友们在编写此类词条时也应当注意你所添加的内容是否与义项名相符。
参考资料
词条参考资料覆盖率需高于50%,对重点内容(荣誉等)应有参考资料佐证。且同一个网站参考资料名称均应统一为一个标準名称。
不建议使用中央气象台官网的颱风快讯网页(http://www.nmc.cn/publish/typhoon/typhoon_new.html)和颱风公报网页(http://www.nmc.cn/publish/typhoon/warning.html)等实时更新的网页作为参考资料。
字数要求
气旋类词条总字数需达到1500字方可申请特色词条。
特色範例
颱风康妮、颱风百里嘉、颱风玉兔、颱风麦德姆、飓风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