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是200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锡城。
基本介绍
- 书名: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
- 作者:刘锡城
- ISBN:9787505955509
- 页数:576
- 定价:34.00元
-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年05月
内容简介
民间文学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在中国,从20世纪初开始,经过了几代学者前赴后继的拓荒、垦植,特别是近20年来的建设,近百卷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总称三套集成)的陆续编纂出版,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若干分支学科的学科体系,其中以神话学和史诗学领域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神话学从单纯的文艺社会学的阐释,发展为多学科的参与,触及到了世界神话学几乎所有重要问题,而且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新见解。在古典神话及其文献资料之外,近年又在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居民中蒐集了大量流传在口头上的活态神话文本,填补了中国神话学的空白。在我国,神话学一时成为显学。史诗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却后来居上,如今已成磅礴之势,一批中青年学者成长起来。中国不仅有了研究《江格尔》、《玛纳斯》、《格萨尔》的知名学者和博士,史诗研究的“中国学派”也已经登上了世界史诗学坛。中国的史诗是活态的,不像古希腊罗马的史诗是已经死亡了的,因此中国史诗的蒐集和研究,对于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书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刘锡诚,着名学者、作家,山东昌乐人。1935年2月生。1957年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通讯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职。1997年退休。历任《人民文学》编辑部评论组长、《文艺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常务副主席、顾问,《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杂誌主编。退休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研究员。
社会职务
曾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现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着译
《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选编翻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海防前线战士歌谣选》(採集,与路工合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着。
图书目录
- 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
向国家学位委员会进一言(代序)
论原始的诗歌与神话
神话崑仑与西王母原相
九尾狐的文化内涵
禹启出生神话及其他
《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序
神话与象徵——以哈尼族为例
《东巴神话象徵之比较研究》序
陆沉传说试论
陆沉传说再探
梁祝的嬗变与文化的传播
序《董永新论》
钟馗论
中日金鸡传说象徵的比较研究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鼠观
民间故事的人类学考察
谈民间信仰传说
灶王传说的类型与特点
白蛇传传说:我们应该回答什幺问题
旅游与传说
读蒙古族史诗《智勇的王子喜热图》札记
傣族叙事诗研究的新开拓
激越悲怆晋北歌
关于私情山歌
伊玛堪——珍贵的民族遗产
历史的失落之处——柯尔克孜部落战争故事
灯谜说略
民间文学理论建设问题
史诗研究三题
《民间文学》1986年改版告读者
《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编者絮语
《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导言
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暨学术交流总结
社会经济发展与民间文化保护
民间文化的走向与当代中国社会
对“后集成时代”民间文学的思考
礼失,求诸于野
《论彝诗体例》序——布麦阿钮的彝族诗论
关于“不自觉的艺术”
新世纪民间文学普查和保护的若干问题
关于顾颉刚的一篇佚文
论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流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