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展示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居建筑艺术,适应邮政业务的需要,于1986年4月至12月发行的,志号为普23的普通邮票。
邮票全套14枚。图案分别展示了内蒙古、西藏、东北、湖南、江苏、北京、云南、上海、安徽、陕北、四川、台湾、福建、浙江民居的建筑造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民居
- 外文名:Folk House
- 邮票类型:普通邮票
- 邮票志号:普23
- 发行时间:1986年4月至12月
- 全套枚数:14
发行背景
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习惯称为”民居”。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与大自然的博斗中创造出来的。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民族风格和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点、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民居建筑不仅记载着人世间的沧桑,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也都烙下了劳动者的印迹,都有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1986年4月~12月,为了展示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居建筑艺术,适应邮政业务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民居》普通邮票。
制票参数
志号 | 普23 | 印刷版别 | 影写版 | 印製厂 | 北京邮票厂 | |
设计者 | 陈汉民、励忠发、华健心 | 背面刷胶 | [G] | 发行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 |
图序 | 图名 | 面值 | 发行时间 | 规格 | 整张枚数 | 齿孔度数 |
1 | 内蒙民居 | 1分 | 1986.5.15 | 25mm×30mm | 60(10×6) | P13×13.5 |
2 | 西藏民居 | 1.5分 | 1986.7.1 | 25mm×30mm | 100(10×10) | P11×11.5 |
3 | 东北民居 | 2分 | 1986.4.1 | 25mm×30mm | 60(10×6) | P13×13.5 |
4 | 湖南民居 | 3分 | 1986.12.25 | 25mm×30mm | 100(10×10) | P11×11.5 |
5 | 江苏民居 | 4分 | 1986.10.15 | 25mm×30mm | 60(10×6) | P13×13.5 |
6 | 北京民居 | 8分 | 1986.6.15 | 25mm×30mm | 60(10×6) | P13×13.5 |
7 | 云南民居 | 10分 | 1986.8.1 | 25mm×30mm | 100(10×10) | P11×11.5 |
8 | 上海民居 | 20分 | 1986.9.10 | 25mm×30mm | 60(10×6) | P13×13.5 |
9 | 安徽民居 | 30分 | 1986.5.15 | 25mm×30mm | 60(10×6) | P13×13.5 |
10 | 陕北民居 | 40分 | 1986.11.15 | 25mm×30mm | 60(10×6) | P13×13.5 |
11 | 四川民居 | 50分 | 1986.9.10 | 25mm×30mm | 60(10×6) | P13×13.5 |
12 | 台湾民居 | 90分 | 1986.4.15 | 25mm×30mm | 100(10×10) | P11×11.5 |
13 | 福建民居 | 1元 | 1986.10.15 | 25mm×30mm | 60(10×6) | P13×13.5 |
14 | 浙江民居 | 1.1元 | 1986.4.15 | 25mm×30mm | 100(10×10) | P11×11.5 |
(参考资料:)
(此套邮票为普通邮票,发行期较长,印量极大,发行量不详。)
票面图案
邮票全套14枚。内蒙民居(1)图案是内蒙古蒙古包外形;西藏民居(2)图案是西藏藏南碉房外形;东北民居(3)图案是东北民居外形;湖南民居(4)图案是湖南民居外形;江苏民居(5)图案是江苏民居外形;北京民居(6)图案是北京四合院外形;云南民居(7)图案是云南傣族竹楼外形;上海民居(8)图案是上海民居“石库门”房子外形;安徽民居(9)图案是安徽民居外形;陕北民居(10)图案是陕北窑洞外形;四川民居(11)图案是四川民居外形;台湾民居(12)图案是台湾民居外形;福建民居(13)图案是福建水定县客家住宅“承启楼”外形;浙江民居(14)图案是浙江黄岩天长街住宅外形。
邮票赏析
这套邮票的14枚图案,均採用小票幅,白色底村,铭记和面值文字统一设计在底部,朴素大方,醒目突出,符合普通邮票的特徵。

- 内蒙民居(1)
蒙古包属小型民居,一般通高2米~3米,直径4米~7米,包顶呈伞骨状圆形,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拆建,便于搬运,能够抵御风寒,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按照结构形式,有移动式和半永久式两种。邮票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传统的毛毡蒙古包,上部则是固定的土木结构蒙古包。
- 西藏民居(2)
在西藏广大牧区的草原上,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藏南谷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材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木材梁、柱和椽子,平屋顶,高2层~3层,因其外形类似碉堡,故得名“碉房”。在青藏高原上,碉房建筑与周围环境粗犷、雄浑的格调比较和谐,适合高原的自然条件和农牧业生产的特点,能够满足藏民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自卫防御的各种需要。邮票画面上的藏南碉房就很好地体现了西藏民居的造型特徵。
- 东北民居(3)
邮票画面的上方是延边地区朝鲜族廊式住宅。朝鲜族房屋大部分带有廊子,因为朝鲜族房屋内全部是火炕,当进门时,必须要有脱鞋的地方,特别是雨天,有廊子设定能使室内清洁。也可以在廊子内休息、乘凉、放置什物;画面下方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的主要住宅“马架房”。马架房在山墙开门,形状似吉林省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当地人称为“马架房”。这种房屋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的化身;画面中间是东北常见的汉族住房。一般并列三间,中间为厅堂兼厨房,左右两间为居室。画面上,朝鲜族住房屋顶上那厚厚的铺草和用草绳编织的菱形防风网,汉族住房那宽敝明亮的木格式窗户,蒙古族住房那临街院门上传统的对联,既突出了东北地区民居的造型特徵,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湖南民居(4)
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开间房屋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道。因村镇房屋鳞次栉比,为避免火灾时殃及邻舍,故房屋两端的山墙筑得高出屋顶,起隔火作用,称为“风火墙”。房屋背山面水,山墙瓦檐随地势起伏,环境优美。邮票画面上的湖南民居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徵。

- 江苏民居(5)
江苏省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居住者既可出前门走进街道,又可从后门走下石阶漂洗衣物。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两层楼房,并建有阁楼。房屋高敞,墙身薄,出檐深。院子围以高墙,成封闭式,可减少太阳的辐射。不仅房屋前后开设高大门窗,院墙上也开窗,利于通风。邮票画面中的建筑外观朴素,粉墙灰瓦,前后绿水环绕,倒影历历,构成一种明快、清新的水乡图画。
- 北京民居(6)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院落式住宅。北京的四合院具有七百多年历史,以古朴、典雅、适用着称于世。其布局特点是围绕一个院子,四周布置住房、堂屋、厨房、杂房和厕所等;基地四周为墙,一般对外不开窗;大多座北朝南,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北向为倒座,两侧为厢房。规模较大的将房屋布置在前后两院,两院之间设有一道门;内院是四合院的主体建筑,房屋比前院高大、宽敞、明亮。邮票画面上的四合院就很好地体现了北京民居的造型特徵。
- 云南民居(7)
云南是中国聚居不同民族最多的省份。许多民族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居住于乾栏式建筑,其中傣族的竹楼最典型。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邮票画面上描绘了八十年代初的竹楼样式,除左上角那是一幢佛寺外,其余三幢已经是瓦顶,并且都是变新了的式样,都以不同形式增加了子楼。

- 上海民居(8)
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分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层~3层,青瓦坡屋顶,设有小型晒台,内有小天井供通风采光,所占面积不大,适宜于上海这座市场繁荣、人口密集、寸土如金的大城市特点。房子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处,常作简单的装饰。邮票画面上的“石库门”房子就很好地体现了上海民居的造型特徵。
- 安徽民居(9)
安徽民居的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与北方的院落形式不同。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雅朴素,堂皇俊秀。邮票画面上的安徽民居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徵。
- 陕北民居(10)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由于雨量少,缺乏树木,而黄土层又相当深厚,人们便就土山的山崖挖掘出各种窑洞,作为住宅。洞顶呈弯形,完全符合力学原理。前面装设门窗,採光好。黄土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故洞内冬暖夏凉。邮票画面上的窑洞就很好地体现了陕北民居的造型特徵。

- 四川民居(11)
四川民居结合当地气候炎热、阴雨潮湿、多山地丘陵等特点,利用砖、石、竹、木等地方材料,採用多种设计手法,依山傍水,随势而筑;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邮票画面上的四川民居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徵。
- 台湾民居(12)
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或四合院,独家独院,屋顶前后两坡落水。房与房之间有回相通,兼有避雨和防晒的作用。屋脊和屋角上,并饰有彩色花纹,颇具艺术特色。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以曝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宅则多用四合院,因为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隐蔽性较高。邮票画面上的台湾民居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徵。
- 福建民居(13)
福建“承启楼”为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具有坚固、安全、省地、省材、防震隔热、冬暖夏凉的优点。这枚邮票图案上的土楼,就是一座同心多圆圈土楼,环环相套,天井和房屋包围在一个圆体之内。外环房屋高4层~5层,底层作厨房及杂用间,二层储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其他环房屋仅高一层。中央建过堂,供族人议事、婚丧典礼及其他活动使用。外墙下部不开窗,外观坚实雄伟,很像一座堡垒。邮票画面上的福建民居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徵。
- 浙江民居(14)
浙江黄岩天长街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河作厨房。朝河一面利用局部底层屋顶的三角形空间,辟一阁楼做卧室用。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朝河方向的外廊向水面稍稍挑出,局部用竹蓆遮住,作储藏室。屋顶上面朝河的阁楼和三层楼的处理,使整个造型有虚有实,有高有低,轮廓线富有变化。邮票画面上的浙江民居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徵。
真伪鉴别
内蒙民居
这枚邮票发行之后,曾发现有局部图案漏印的变体票,于是有造假者便乘机用这枚邮票的真品,变造出局部漏印面值、铭记和邮票图案的多种局部漏印“变体票”。这种变造品,均是用高级橡皮擦去邮票上的局部刷色来冒充“漏印”,因此,常使邮票纸面遭受或轻微或严重的破坏。
真伪鉴别:内蒙民居

鉴定时,只要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漏印刷色部位,就会清晰地看到邮票平整光洁的纸面遭受破坏,起毛,凹凸不平。纸遭受破坏严重的,迎光观看,纸张被擦掉刷色部位,明显变薄了。另外,造假者在这种变造的局部漏印票的背面,又印上伪造的普26面值80分“山西民居”,冒充“双面印”“错体票”。
上海民居
上海民居面值为20分,原来作为中国国内平挂贴用;邮资调整以后,这枚邮票改为平信(国内)贴用,需求量大为增多,有些不法分子为牟利,便用上海民居真品原大、原色製版,伪造了大量邮票在深圳特区出售,主要为欺骗邮政,用于邮寄中国国内平信。鉴别方法如下:
真伪鉴别:上海民居

1.看纸质:真品採用邮票纸印製,纸质挺括,吸墨性能好。伪品採用胶版纸印製,纸质厚而鬆软,表面比较粗糙。
2.看(量)齿孔:真品齿孔分为粗齿和细齿两种,粗齿齿孔11度×12.5度,细齿齿孔12.5度×13度;无论粗齿齿孔还是细齿齿孔,齿孔打得都很均匀,规範。伪品有两种细齿孔,一为线式齿,齿孔打得不规则,不均匀,不圆滑;另一种齿孔打得比较均匀、圆滑、规範。
3.看版别和刷色:真品採用影写版印製,刷色纯正;用高倍放大镜进行观察,邮票图案和文字都比较清晰,可见影写版特有的网纹。伪品採用实地套色胶印,刷色灰暗;用高倍放大镜进行观察,邮票图案和文字模糊不清,有明显的胶印套色不準现象。
4.看面值文字“20”与“分”:真品面值文字中的“20”与“分”之间距离比较远。伪品面值文字中“20”与“分”之间距离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者相距比较接近,另一种是二者无间距。
5.看背胶:真品有背胶,胶面薄而均匀。伪品无背胶。
6.用鑒伪仪鉴别:真品採用邮票纸和防伪油墨印製,在鑒伪仪的紫光灯照射下,呈紫红色,有萤光出现。伪品採用胶版纸和普通油墨印製,在鑒伪仪的紫光灯照射下,呈亮白色,无萤光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民居用量大,印次多,有的未採用防伪油墨印製,但在紫光灯照射下,纸质呈紫红色;对于在紫光灯照射下不出现萤光的上海民居邮票,可结合此特徵,同时採用上述1~5种方法鉴别其真伪。另外,在“上海民居”伪品中,邮市上曾出现过利用真品邮票加盖“义务兵免费”和“新疆军区”字样,臆造“义务兵专用”邮票。
福建民居
福建民居邮票伪品的出现,主要是用来欺骗邮政。1996年12月1日调整邮资后,挂号费由0.30元调整为1元。因此,面值1元的普票消耗量和需求量均大增。不法分子为牟暴利,便利用“福建民居”1元票真品,翻拍製版,用铜版纸胶印,打上齿孔,冒充真票,在市场上低价销售,欺骗不明真相的用邮者。鉴定方法如下:
真伪鉴别:福建民居

1.看版别:真品採用影写版印製,邮票图案线条清晰、分明,铭记、面值文字边缘呈影写版所固有的锯齿状;伪品採用胶版印製,网点粗糙,邮票图案线条模糊,铭记、面值文字採用网纹版印製。
2.看刷色:真品採用灰、棕、浅紫三种专色印製,色彩正;伪品採用红黄、棕、蓝四色套印,色彩杂乱。
3.看背胶:真品均刷有背胶,胶面均匀,光洁;伪品未刷背胶,背面常沾有油墨。
4.用紫光灯照射:在紫光灯照射下,真品白色邮票纸呈暗紫色,伪品则呈亮白色。
浙江民居
这套邮票发行后,在邮政通信业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用了较长时间。由于这套邮票採用影写版印製,其防伪性能还是比较好的,赝品出现,很快就被集邮者识破。但是造假者并不甘心,他们又伪造出“浙江民居”无齿漏印“中国人民邮政”铭记“变体票”来欺骗集邮者。鉴别方法如下:
1.看版别:真品採用影写版印製,网点精细;伪品採用胶版印製,网点粗糙、杂乱。
2.看面值和铭记:真品的面值和铭记採用影写版黑色专版印製,文字刷色纯正;伪品採用胶版彩色套印,文字刷色杂乱、不纯;无铭记。
外界评价
《集邮》、《集邮博览》杂誌顾问赵人龙:普23《民居》邮票使用时间长,特别是10分、20分、50分等常用票,从1986年起到现在仍在印刷,因此纸质、背胶、齿孔、刷色、色标、校正线、电眼、全张组成等等都有很大变化,极富于研究性,是新中国近代票进行传统性研究的典型对象。(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编《集邮文化散论》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