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梗豨莶,为双子叶植物纲、菊科、豨莶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河北、陕西、贵州、西藏、四川、山西、吉林、浙江、河南、江西、湖北、江苏、辽宁、云南、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160米至3,4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槽潮湿地、山谷林缘、河谷、溪边、灌丛林下的草坪中、山坡、旷野或耕地边,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腺梗豨莶
- 别称:毛豨莶、棉苍狼(江苏)、珠草(福建)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菊目
- 科:菊科
- 属:豨莶属
- 种:腺梗豨莶
- 分布区域: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甘肃、陕西、江苏、浙江
- 功效主治:制疟、驱虫、祛风
形态特徵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粗壮,高30-110厘米,上部多分枝,被开展的灰白色长柔毛和糙毛。
基部叶卵状披针形,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圆形或卵形,开展,长3.5-12厘米,宽1.8-6厘米,基部宽楔形,下延成具翼而长1-3厘米的柄,先端渐尖,边缘有尖头状规则或不规则的粗齿;上部叶渐小,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部叶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基出三脉,侧脉和网脉明显,两面被平伏短柔毛,沿脉有长柔毛。
头状花序径约18-22毫米,多数生于枝端,排列成鬆散的圆锥花序;花梗较长,密生紫褐色头状具柄腺毛和长柔毛;总苞宽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密生紫褐色头状具柄腺毛,外层线状匙形或宽线形,长7-14毫米,内层卵状长圆形,长3.5毫米。舌状花花冠管部长1-1.2毫米,舌片先端2-3齿裂,有时5齿裂;两性管状花长约2.5毫米,冠檐钟状,先端4-5裂。
瘦果倒卵圆形,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山谷林缘、灌丛林下的草坪中,河谷、溪边、河槽潮湿地、旷野、耕地边等处也常见,海拔160-3400米。
分布範围
分布于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甘肃、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採集信息
中文种名 | 腺梗豨莶 |
拉丁学名 | Siegesbeckia pubescens |
科名 | 菊科 |
採集时间 | 2009年10月20日 |
採集地点 | 四川省甘洛县阿寨镇 |
採集人 | 王凯、樊云川 |
採集样品类型 | 种子、 |
生活型 | 中等乔木、落叶、 |
生态环境 | 山腰、 |
果实颜色 | 褐色 |
叶子颜色 | 绿色 |
果期 | 10月 |
分布 | 普遍、 |
单位面积产量 | 0.1kg |
油脂含量初检 | 14.37 |
标本鉴定人 | 赵清盛 |
主要价值
功能主治
治风湿顽痹,头风,带下,烫伤。
①《滇南本草》:治妇人白带。
②《广西中药志》:治外感伤风热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2~4两。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风湿顽痹,腰膝酸楚:豨莶根二至三两,同猪脚(七寸)一只,黄酒四两,酌加水煎,分二至三次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头风剧痛:豨莶根二至四两,合萱草、蒲公英、浙贝。水煎代茶频服。(《泉州本草》)
③治火烧伤、烫伤:鲜豨莶根酌量,洗净,捣细,调花生油或麻油,敷患处。(《泉州本草》)
④治狂犬咬伤:豨莶根和水煎当茶服。并取鲜叶茎适量,和红糖、冷饭,共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配伍套用
风湿痹痛:配臭梧桐,制丸服。
高血压:配小蓟、夏枯草、决明子、川芎。
风湿性关节炎:配防风、老鹳草、独活、羌活、骨碎补等。
医药
《药典》。【蒙药】主治风湿痹痛,骨节疼痛,四肢麻木,腰膝无力,高血压病,半身不遂,急性肝炎,疟疾,痈疮肿毒,风疹,湿疮,外伤出血《蒙植药志》。【苗药】Reib pon nzhab(锐跑大),Vob bix hnaib(窝比哈),Uab fangb fol(蛙方虎),Traob ndraob(淌刀):全草治风湿性关节疼痛《苗医药》。Vob bix hnab(窝比乃):地上部分入药主治风湿关节疼痛《苗药集》。【土家药】炮席(pao xir):全草治关节痛,劳伤,骨折《土家药》。【景颇药】芽芒喊Gvinva nvijvoq:风湿性关节炎,腰膝无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德宏药录》。【阿昌药】肥猪苗:功用同景颇族《德宏药录》。【德昂药】芽芒喊:功用同景颇族《德宏药录》。【彝药】亦作“阿鲁戳”药用,功用同毛梗稀莶(S.glabrescens Makino)《彝植药续》。
性味功效同毛梗豨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