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2018-12-05 15:41:55) 百科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又称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Lovis-Bar征群。是一种罕见複杂及预后不佳的神经皮肤综合徵。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但散发病例占绝大多数。其临床特徵包括:婴幼儿期发病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覆发作的鼻旁窦和肺部感染,易发生恶性肿瘤和混合性免疫缺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 别称: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 性质:神经皮肤综合徵
  • 临床特徵:小脑性共济失调

病因

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父母一般不发病,同辈发病且男女受累的机会相等。故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大多数患者的父母为非近亲婚配,但亦有近亲婚配者。

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假说:
1.自身免疫假说 Kaufmann等在本病患者体内发现了针对胸腺和神经组织的细胞毒性抗体,并认为这些抗体分别引起胸腺功能障碍及神经系统变性。
2.组织分化异常假说 胸腺的正常发育依赖衍生上皮组织的外胚层和分化淋巴组织的中胚层的相互作用。本病患者胸腺发育不良血清中胎甲球蛋白升高,性腺增生低下表明器官系统成熟障碍。
3.DNA合成和修复缺陷假说 这似乎是目前大家较公认的看法。近年来经细胞培养证实本病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自发性断裂,高于正常人的40倍。这种染色体的异常可造成病人头髮和皮肤早衰徵象,增加了并发恶性肿瘤的危险性,且易并发呼吸道的感染。
本病突出的病理变化为小脑皮质萎缩,小脑皮质内浦肯野细胞、颗粒细胞和篮状细胞以及小脑深部的神经核的神经元等减少。在延髓的下橄榄体也有神经细胞缺失。脊髓薄束、楔束的髓鞘脱失,前角细胞及神经节细胞亦有损害。电镜下可见浦肯野细胞内质网膜腔隙扩大、分解微粒自噬空泡增多、电子密度增高。淋巴系统常发现胸腺发育不良或缺如,缺乏Hassall小体,皮质与髓质分界不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上皮样细胞增多。在脾脏和淋巴结淋巴滤泡缺乏,浆细胞淋巴细胞减少网状内皮细胞增多。近一半病人伴发肿瘤,以恶性淋巴瘤为常见,其次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亦有合併颅内胶质瘤者。
其他扩张的毛细血管系表皮乳头静脉丛小静脉的分枝肺部可见支气管扩张和纤维化还可见卵巢增生不良、睪丸间质细胞减少,肝脏汇管区脂肪细胞浸润、实质细胞肿胀和空泡变性等。

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 本病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常于婴儿期即出现。起初主要影响躯干和头部。病儿开始学走路时步态摇晃两腿分得很宽继之出现上肢意向性震颤闭目难立征阳性。病儿常因此而延迟走路年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跖反射为屈性,多数病儿可伴有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症,但可能被突出的小脑症状所掩盖,可有眼球震颤及小脑性构音障碍。部分患儿可有假性动眼神经麻痹,注视目标时常採用仰头、转颈和眨眼等代偿动作。体格及智慧型发育迟滞。至青春期后多数患者出现脊髓受损症状如深感觉障碍和伸性跖反射。在成年人中可出现肢体远端肌肉萎缩、无力和肌束颤动。
2.皮肤症状 多数患者在3~6岁出现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也有的病例出生时即已存在,也可晚在青春期首发部位为眼球结膜的暴露部分,类似结膜炎,在接近角膜处渐渐消失。以后出现在眼睑、鼻樑、两颊、外耳、颈项、肘窝和腘窝等经常暴露或易受刺激的部位。皮肤可有咖啡色样斑、色素沉着或脱失头髮无光泽变灰色因面部皮下脂肪萎缩皮肤弹性降低,患者可表现为中度硬皮病样的面部表情。此外,慢性脂溢性睑缘炎和脂溢性皮炎亦均常见。
3.其他表现 因病人常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缺乏分泌型IgA患者易反覆发生呼吸道感染,如副鼻窦炎、支气管炎和肺炎也有的发生中耳炎。反覆肺部感染可引起肺部广泛性纤维化,发生杵状指(趾)和肺功能不全等。病儿几乎均有性功能发育障碍,通常不出现第二性徵疾病晚期由于活动受限可发生脊柱后、侧凸。患者易发生恶性肿瘤,主要为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因肝功能受累可出现食欲不振。

诊断

根据幼年时发病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覆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等典型表现即可作出诊断。倘若实验室检查证实患者存在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则诊断更为可靠。
对一些不典型病例,如无毛细血管扩张;无或仅有轻型呼吸道感染史;血清中免疫球蛋白不低,或IgG低,IgA不仅不低反而升高等需依靠详细的病史、症状体徵和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方能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早期出现的共济失调应与急性感染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相鉴别。毛细血管扩张应与脑面血管瘤综合徵、小脑视网膜血管瘤病等相鉴别。色素斑块应与结节性硬化相鉴别。根据每个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徵鉴别不困难。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
2.免疫球蛋白IgA、IgE缺乏或降低。
3.血清胎甲球蛋白高于正常
4.脑脊液检查正常。
其它辅助检查:
1.肌电图示神经诱发电位幅度降低,晚期表现为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减慢。
2.X线检查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慢性副鼻窦炎或肺炎,支气管扩张和肺纤维化徵象。
3.头颅CT扫描可见小脑萎缩第四脑室扩张。

治疗

对呼吸系统感染可给予有效的抗生素予以控制;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可对预防感染有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选用胸腺素转移因子等药物但效果不肯定有报告左旋咪唑可以提高本病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骨髓移植、胸腺移植尚属试验阶段。
地西泮(安定)可减轻不自主运动,吩噻嗪类药物能缓解舞蹈样动作。中晚期患者可服用维生素E治疗。

预后预防

预后:
本病大多数患者10岁左右常因共济失调肌肉萎缩而不能独立行走。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部感染。
预防:
遗传病治疗困难,应进行遗传谘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散发者早期诊治,可延长存活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