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栗子,又称板栗、毛栗、凤栗、栗果等,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生长于海拔370-2800米的地区,多见于山地,已由人工广泛栽培。
泰山一带都盛产毛栗子.个大、肉厚、味甜,是栗中上品。毛栗子营养丰富,有健脾补肝的功效。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板栗
- 拉丁学名:Castanea mollissima
- 别称:毛栗子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 目:壳斗目 Fagales
- 科:壳斗科 Fagaceae
- 属:栗属 Castanea
- 分布区域:中国大陆、台湾、越南等地
药用价值
毛栗子常食可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药王孙思邈称之为“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苏辙有诗讚曰:“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按李时珍介绍,“以袋盛生栗,悬挂风乾,每晨吃十余颗,随后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栗子的营养保健价值虽然很高,但也需要食用得法。栗子不能一次大量吃,吃多了容易胀肚,每天只需吃六七颗,坚持下去就能达到很好的滋补效果。最好在两餐之间把栗子当成零食,或做在饭菜里吃,而不要饭后大量吃。这是因为栗子含澱粉较多,饭后吃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不利于保持体重。
选购栗子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果肉的色泽洁白或金黄。金黄色的果肉有可能是经过化学处理的栗子,相反,如果炒熟后或煮熟后果肉中间有些发褐,是栗子所含酶发生“褐变反应”所致,只要味道没变,对人体就没有危害。
板栗营养丰富,可口宜人,富含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钙、磷、钾等,是哺育幼儿、滋补孕妇及老年人身体虚弱者的营养佳品。
从药用方面来说,栗果是补肾佳品,兼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泻治咳等功效。如果坚持每天吃生栗10余个,可治肾虚和腰足不遂。若同时用猪肾煮粥助之,效果更好。
民间有“煮熟大栗,日日与之”的说法,可治百日咳与小儿口疮。将生栗捣碎,敷无名肿痛或蛇虫咬伤处,能消炎、去毒、镇痛。此外,栗壳煎水可治反胃。
栗壳烧炭研末可止外伤出血。栗叶富含鞣质,外用敷疮肿,可做收敛剂。取栗叶30克煎水当茶饮,连服一个月,可治哮喘病。栗树皮煎汤洗丹毒疮肿,有奇效。栗根可治偏肾气等症。但《本草纲目》上说,吃栗“乃须细嚼,使液尽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反至伤脾矣”。
营养价值
板栗除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及铁、锌、钨等微量元素.具有益气祉血、补肾厚肠、调脾养肝等食疗作用。
食用方法
主要是糖炒、蒸煮、果酱为主,主要菜有板栗烧鸡。
毛栗子画家
毛栗子(1950- )陕西人。原名张準立。曾任空军文工团舞台美术设计,后移居法国。是“星星画会”发起人之一,1979年和1980年参加第一、二届“星星美展”,并参加了在香港、台湾举行的“星星十年展”。曾在1981年的第二届青年美展上获奖,1989年美国哈夫纳画廊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为海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