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毕马龙效应,皮格马丽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人际期望效应,也称为教师期望原理,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比马龙效应
- 外文名:Pygmalion Effect
- 别称:教师期望原理
- 相关人物:Dave Thomas
- 属性:概念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比马龙效应,皮格马丽翁效应),也称为教师期望原理。
美国快餐业知名企业--温蒂汉堡的老闆Dave Thomas刚创业时,根本没有什幺伟大的营运计画,但是他有一个简单的梦想,要拥有一家自己可经营的餐厅。于是脱离肯德基炸鸡后,就找一些以前同事,一起经营。然后告诉他们:"我付的薪水不高,但我必须开更多的分店,让你们负责。"结果没有营运计画的企业,或许说没有(愿景)的企业变成了世界性的速食连锁店。因为Thomas倚赖别人、信任别人,则他们就会表现负责。王阳明说:"人人有路通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就是在领导上,要给予干部自由、机会、改变的权力,那幺,人才就可辈出。
在1975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默顿写了《社会理论与架构》一书,在该书中,默顿提出了一个理念:"一件事的发生,若由于错误的定义,则可促成一个错误行为变成事实。"当一个期待设定了,人就会朝向那个期待去做事。如许多人认为神会罚人,所以信奉神,对神的话也会努力去实践,而造成宗教狂。
进一步而言,人会期待别人对我们好印象,就会认真的表现良好行为;若期待别人会讨厌我们,就会随便表现。这种现象称之为"比马龙"效应。亦即"人重视我,我自重,人爱我,我自爱。"人家给我们"自由"、"机会"、"改变",我们应"负责"、"尊重"、"向善",如果经营者能由上而下给予自由、机会、改变,干部就会主动、负责、尊重、向善,这是一个良性反应。
让人比成龙,自己就会像龙一样地表现,反之,被比成马,会像马一样地反应。换句话说,高期待就有高表现,低期待,有低成就。基于此现象,企业领导者若是把干部"比龙",人力资源就可极大化。
但是也必须了解,比龙效应不见得会让每个干部都会有高表现,甚至有的干部自认为"宠爱在一身",反而骄纵难驯,因而必须有个监督机制,让自恃而骄者,知道、知势、明理,才能产生"比龙"在领导上的最佳效果。
在有目的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者,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此一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幺,事后将得到些什幺;自己的作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
在医学上早有发现,并且在教育上也有证实。如:学生自认为愚笨(或经教师评定),其学业成绩将日渐低落;原因是自我预期将直接影响其动机,间接影响其努力,结果将如同其预期。
教师的预期也会产生自验预言,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差别的态度将影响学生自尊自信,结果形成学生的自验预言。 教师对学生有意无意间会产生一些期望,这些期望的产生可能因教师本身的经验学识或偏见,而有好或坏的期望。
如预期者换成别人(如教师预期学生),其后效影响称为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
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在国小教学上予以验证,故亦称为罗氏效应、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