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1919年12月5日-1969年9月16日),原名殷福生,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人。中国着名逻辑学家、哲学家。曾从师于着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曾在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青年军。1949年到台湾,同年8月,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曾任《中央日报》《自由中国》主笔。他受罗素、哈耶克人等影响,所撰文章以科学方法、个人主义、民主启蒙精神为基準,被称为台湾自由主义开山人物。1969年9月16日,殷海光病逝,享年50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殷海光
- 别名:殷福生
- 出生地: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
- 出生日期:1919年12月5日
- 逝世日期:1969年9月16日
- 职业:逻辑学家、哲学家
- 毕业院校:西南联大
- 代表作品:《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等
人物简介
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绍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到中国为己任,撰写了《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中国文化之展望》等着述。并且毕生热心于现代逻辑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其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文化中认知因素极为缺乏,而这必须依靠西方实证论哲学的输入来补救。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知因素不发达,从根本上说,归因于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和中国文化採取的“崇古”价值取向。于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认知的独立”,强调“独立思想”。殷海光终生秉持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义者。

主要作品
《逻辑学讲话》
《中国文化之展望》
《生命的意义》
《思想与方法》
《自由的伦理基础》
人物生平
沉浮人生
殷海光原名殷福生,1919年12月5日出生在黄冈回龙山镇(今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殷家楼村。
7岁随父母搬到本县上巴河镇居住。
13岁那年,他由其伯父、辛亥革命志士殷子衡带到武昌,入武昌中学念书。
16岁那年,他曾在《东方杂誌》上发表学术论文,17岁念高中二年级时,就在正中书局出版了一部长达40万字的译着《逻辑基本》。
1938年秋,在着名哲学家金岳霖的帮助下,殷海光考入西南联大哲学系,4年之后,又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专攻西方哲学。
1944年,他投身抗战,去印度学习军用汽车驾驶技术。
1945年,转业到重庆独立出版社任编辑。
1946年秋,他被同乡陶希圣拉入国民党阵营,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日报》任职,走了一段弯路。
1948年11月4日,他在《中央日报》上发表《赶快收拾人心》的社论,猛烈抨击豪门贵族和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受到蒋介石的怒斥,并险些丢职。
1949年3月,殷海光随《中央日报》到台湾,仍任该报主笔,代总主笔,同时兼任《民族报》总主笔。同年5月12日,殷海光又因在《中央日报》上发表社论《设防的基础在人心》,说跟随蒋介石逃台的军政人员为“政治垃圾”,又一次触怒了蒋介石,受到国民党的围攻、批判,并被迫离开《中央日报》,去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自此,殷海光脱离国民党阵营,并转变成自由主义者。
1949年11月,他与胡适、雷震等人在台北创办影响巨大的综合性半月刊《自由中国》,任编委兼主笔。这个杂誌的发行人虽为胡适、雷震,因胡适不在台湾,雷震以负责行政事务为主,真正的灵魂人物却是殷海光。他用言论、思想给《自由中国》杂誌导航,使该杂誌发行量扶摇直上,热销海内外。
抵达台湾
到台湾后,殷海光极其关注政治和人民大众。他认为,一个学者如不关心民族的前途,不关心人民疾苦,即使受过最好的教育,也不够格称知识分子。一个有血性的读书人,应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应有正义感,应敢说真话。
他看到蒋氏父子逃台后,仍用在大陆上的一套办法统治台湾人民,并滥杀无辜,大搞白色恐怖,心中无比愤恨。他以学者的身份,举起民主、科学的两面大旗,与台湾当局进行对抗。他以《自由中国》和香港《祖国》周刊为阵地,奋力揭露台湾的黑暗政治,抨击蒋氏父子的恐怖统治和种种不法行为。
从1949年底起,蒋介石一天到晚叫喊要“反攻大陆”,说“反攻”在某年某月一定能够实现,并将“反攻大陆”定为当局的“基本国策”。当时,整个台湾没有人怀疑,更不用说去碰蒋介石的这一“基本国策”。殷海光研究了蒋介石历次叫喊的“反攻大陆”口号后,感到十分荒谬、可笑,并斗胆在《自由中国》上撰写了《反攻大陆问题》的社论,将蒋介石欺骗台湾人民的这一假把戏予以彻底拆穿,并预言台湾终将与大陆和平统一。又如,蒋介石1960年第二次“任期”届满,为了将来传位于子,他用尽各种卑鄙手段谋求“三连任”。殷海光对此十分愤慨,连连在报刊上撰文反对,揭露蒋氏父子在“三连任”上乾的种种行为。
另一方面,殷海光看到台岛知识分子大多处于麻木的“冬眠”状态,便利用开座谈会、写文章、出书等形式,积极引介哈耶克、卡尔巴柏等哲学新思潮,大力宣传罗素哲学和“五四”精神,对广大知识青年及人民大众进行思想启蒙,鼓动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勇敢地起来与专制、独裁的统治作斗争。因而,他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人民,特别是青年们最崇拜的精神领袖、抗暴旗手、民主斗士、启蒙大师。
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着力从中寻找自由民主的精神传统,并与论敌新儒学大师徐复观握手言和,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文化论战。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大精神事件。
成就
殷海光不仅是一位傲骨嶙峋的批评家,而且是一位思想敏锐的学问家,他的批评以他的学问作基础,关怀的是自由、民主、科学与社会正义,所钻研的是分析哲学与文化问题,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将自己的学问活用于批评工作。殷海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最负盛名的政论家。他的文章尖锐深刻,语言流畅简练,逻辑性强,论据有力。他撰写的《反共不是黑暗政治的护符》《近年的政论心理与作风》《大江东流挡不住》等文,一直是港台政论家们的範文。直到至今,李敖还说:除了思想指向以外,殷海光的政论文章光芒万丈,出色得使敌人和朋友都为之失色,而且至今无人超越。
他去世后,他培养的弟子有的成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反抗国民党暴政的风云人物,有的成为知名哲学家、作家、史学家,如李敖、林毓生、陈鼓应等。这些弟子中,培养得最为成功的又数蜚声海内外的李敖。柏杨、颜元叔、龙应台、司马文武等蜚声台湾的言论家无不受到殷海光的巨大影响。
由于殷海光长期在台湾反极权、反暴政,蒋氏父子对他恨之入骨,并动用党政军特对他进行残酷的迫害,仅在报刊上的批判、围剿,就进行了5年之久。1969年9月,殷海光因胃癌晚期医治无效去世。
殷海光虽只活了50岁,却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作,其代表作有《逻辑新引》、《思想与方法》、《中国文化的展望》等。
影响
20世纪最后20年,祖国大陆、台湾和香港都掀起了殷海光着作出版热:台湾出版了18卷本的《殷海光全集》,香港先后出版了多卷本殷海光着作,祖国大陆多家出版社也先后出版了殷海光的《中国文化的展望》(上下卷)、《殷海光、林毓生书信集》,多卷本《殷海光文集》及18卷本《殷海光全集》及两种《殷海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在殷海光的故乡,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笔者的两本传记文学《殷海光传》、《殷海光与蒋介石》,又推出4卷本《殷海光文集》。
台湾哲学家、台大哲学系教授刘福增先生捐出巨资在南京大学设立了“殷海光逻辑奖学金”。尤其可喜的是,祖国大陆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均有一批中青年学者正在专门研究殷海光的学术和思想。
人物相关
殷海光去世后,各种纪念他的活动方兴未艾。1989年,台湾成立了纪念殷海光学术基金会,台湾、香港、大陆还多次举行了他的大型学术研讨会,他的书籍也被世人广为传阅。
家庭故乡
殷海光的妻子名叫夏君璐,出生1928年,比殷海光小九岁。夏君璐出身名门,父亲夏声追随孙中山,参与辛亥革命。
1945年,夏君璐在重庆家中与殷海光初识,一见钟情,随后分隔两地。
1949年6月3日,夏君璐抵台,与殷海光重逢。夏君璐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同年10月25日与殷海光结婚。
殷海光离开家乡达30余年,除1947年回到上巴河镇看望过一次父母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由于离家较早,家乡的人大多不了解他。随着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一些黄冈人才从书报刊和电视上渐渐知道了他。
殷海光除了还有几位远房侄孙们外,什幺亲人也没有了。他在上巴河的老家,仍有3间旧瓦房,但产权早已收归公有,由公家出租给当地居民住着。
全集目录
《中国共产党之观察》,殷海光
《共产国际概观》,隆尔威多(Massimo Salvadori),殷海光译
《西方之未来》,德贝吾(J. G. De Beus),殷海光译
《逻辑新引》,殷海光
《怎样研究苏俄》,热希达着,殷海光译
《到奴役之路》,海耶克着,殷海光译
《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殷海光
《中国文化的展望(下)》,殷海光
《杂忆与随笔》,殷海光
《殷海光书信集》,殷海光
《政治与社会(上)》,殷海光
《政治与社会(下)》,殷海光
《学术与思想(一)》,殷海光
《学术与思想(二)》,殷海光
《学术与思想(三)》,殷海光
《书评与书序(上)》,殷海光
《书评与书序(下)》,殷海光
学术研究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贺广巍,1995,殷海光自由思想研究。“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何卓恩,2004,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局。
简明海,1996,救亡与启蒙的困境:殷海光思想转变之研究。“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
田欣,1996,“外省人”自由主义者对“台湾独立”的态度:以雷震、殷海光及傅正为例,见张炎宪、陈美蓉、黎中光编,台湾近百年史论文集,页331-51。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翁志宗,2002,自由主义者与当代新儒家政治论述之比较:以殷海光、张佛泉、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的论述为核心。“国立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薛化元,1998,台湾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1949-1960):以《自由中国》的反对党问题为中心,见殷海光基金会编,市民社会与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
张忠栋,1990,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台北:自立晚报。
郑慧娟,1991,传统的断裂与延续:以徐复观与殷海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辩为例。“国立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
黎汉基,2006,混沌中的探索——殷海光的思想困境 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