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端修整术是为了改善截肢(指)术后残端遗留的问题而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包括皮瓣休整、骨短缩、神经瘤切除。
相关知识简介
残端的概念
残端是指肢(指)体被截除后残余肢(指)体的游离端。
截肢(指)时如果残端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1、 外观差:截肢(指)术缝合残端时没有将残端皮瓣修剪呈圆弧状,导致两侧皮瓣臃肿,俗称“猫耳朵”样外观。
2、 骨残留多:截肢(指)时短缩骨长度不足,导致术后残端皮肤切口张力大,骨残端与切口瘢痕紧密接触。
3、 残端神经瘤:截肢(指)时未将神经切除足够长度以使神经断端充分回缩,导致神经残端形成的神经瘤与切口瘢痕粘连。
4、 残端触痛:儘管医生小心处理了各种组织损伤,一些病人仍会出现残端的触痛,这种情况多见于指端损伤,也可见于近端截肢病人神经瘤位于表浅组织或瘢痕内的时候,但是对于指端损伤的病人,即使并无神经瘤存在的证据及体徵,病人依然可能出现残端疼痛的症状。
5、 幻肢痛:肢体截除后患者仍能感觉到原有肢体的疼痛。Schady及其同事报导了8例截肢术后13个月的病例,存在近端神经刺激症状,躯体感觉存在的情况。这些显微神经检测显示了精确地已截除肢体的局部定位,因此他们认为即使周围神经支配区已经消失,躯体的感觉系统仍可以长期的传导信息与冲动。幻肢痛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至今不明原因的、治疗困难的症状。
6、 幻肢感觉:截肢后,一些病人会出现幻肢感觉,即依旧感觉截除的肢体仍然存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清楚,但对其的关注明显少于幻肢痛。幸运的是,幻肢感觉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多数病人的症状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
残端修整术
1、 骨断面的处理:截肢(指)时一般是将骨横行截断,因此残留骨端外层皮质会形成锐利的骨缘,为了避免骨缘对软组织的干扰,应将锐利的骨缘磨为圆润的形状,经关节截指时,应咬除掌侧及侧方的指骨髁突出部分,使骨残端的形状应与正常的指骨类似。同时还应当短缩足够的骨长度,使皮瓣缝合无张力。
2、 神经瘤的处理:将神经瘤拉出切断,使神经断端之回缩至正常的软组织内,躲开瘢痕区,避免术后触压时出现神经瘤症状。
3、 皮瓣修剪:切除残端两侧多余的皮瓣,使残端外观呈圆弧状。
残端疼痛的控制
即使截肢(指)时把应当注意的问题都避免了发生,相当一部分患肢仍然会出现残端的疼痛,这种情况多见于指端损伤,也可见于近端截肢病人神经瘤位于表浅组织或瘢痕内的时候,手术切除神经瘤一般会改善症状,但是对于指端损伤的病人,即使并无神经瘤存在的证据及体徵,病人依然可能出现残端疼痛的症状。治疗残端疼痛对于改善截肢(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功能有重要意义。
去敏感化模式
去敏感化认为是治疗这种令人困惑的情况的有效方法,但残端感觉障碍与触痛及去敏感化治疗的机理尚不清楚。Sica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截肢病人对侧躯体感觉皮质诱发的反应幅度减小,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在截肢一侧的未损伤部分肢体的皮质反应增加,因此认为大脑皮层对于其支配的肢体的损伤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与适应,但是这与截肢后出现的感觉障碍的关係尚不清楚,从经验上总结,去敏感化技术的有效性正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于反覆的刺激的适应作用。
应当指导患者如何用指端去摩擦或叩击多种不同的躯体,如砂纸、衣物等,要求病人在至少6周内每天4次,每次10分钟。来进行这种训练,并强调顺从的重要性及指端高敏的后果及功能限制情况。
治疗幻肢痛
对于大肢体截肢的患者出现患肢痛的治疗要求一个系统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尤其应该包括疼痛治疗专家。大约56-85%的截肢患者会出现残肢痛及幻肢痛,对长期的功能有非常明显的负面影响。多种止痛药物结合其他治疗,如生物学反馈、催眠、放鬆疗法或针灸治疗治疗幻肢痛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