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归宁(词语概念)

(2019-09-02 04:34:20) 百科
归宁(词语概念)

归宁(词语概念)

归宁又可称为做客、返外家(闽南语用法),古老的传统婚俗。流行于南北广大地区。指已嫁女子,回娘家归问父母之行动。起源很早,《诗经》已有“归事父母”之记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归宁
  • 拼音:guī níng
  • 注音:ㄍㄨㄟ ㄋㄧㄥˊ
  • 基本概念:回家省亲。

拼音注音

【拼音】guī níng
【注音】ㄍㄨㄟ ㄋㄧㄥˊ

基本概念

1、[(of married women) go back to paternal home for a visit, (rarely of men) visit with one's parents] 回家省亲。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诗经·周南·葛覃》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宁,问父母安否。——《左传·庄公二十七年》杜预注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归宁,古时流传下来的礼俗,又可称为做客、返外家(闽南语用法)或三朝回门,是指新婚夫妻在结婚的第三日,携礼前往女方家里省亲、探访,女方家人此时亦须準备宴客(通常于中午,称做归宁宴或请女婿),归宁结束后,媒人的工作才算告了一个段落,男方须送礼给媒人表示谢意。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回门,一般是婚后的第三,第六、七、八、九,或者满月时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常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禁忌:在日落前就要回到男方家里一说是如此比较容易生男孩,如有不得已之原因得留宿的话,夫妻需分房睡,以免对娘家的人造成冲撞。

引证解释

亦作“归寍”。
1、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朱熹 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
《后汉书·列女传·刘长卿妻》:“妻防远嫌疑,不肯归宁。”
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授弟子于张氏,夫人归宁,问车于张,弗之予夫人不义。”
《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忽一日魏氏归宁,随外家出郊省墓。”
清 赵翼 《蟂矶灵泽夫人庙》诗:“归寍手自抱阿斗,亦见异母恩勤厚。”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晨梦》:“我妻到故乡去作长期的归宁,把两个小孩子留剩在这里,交託我管。”
补注:归宁一词,现代虽多为【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之意,但是在对诗经的研究中,《葛覃》中主人公的女子,并不一定是已经出嫁,也有可能是待嫁之身。因此,归宁一词是有“回家慰安父母”或者“出嫁以安父母之心”的两个不同解释。
2、指大归。谓妇人被夫家遗弃,永归母家。
三国 魏 曹植《弃妇篇》:“拊心常叹息,无子当归宁。”参见“七出”。
3、男子归省父母。
晋 陆机 《思归赋》:“冀王事之暇豫,庶归宁之有时。”
五代 齐己 《送休师归长沙宁觐》诗:“吾子此归宁,风烟是旧经。”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卷五:“ 宋 赵湘 《南阳集》有《送周湜下第归宁序》……是男子亦可言归宁也。”
4、诸侯朝觐后返回国安邦。
《仪礼·觐礼》:“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礼》云﹞伯父归宁乃国,《诗》云叔父建尔元子,敬之至也。”
5、回家治丧。
《后汉书·独行传·陈重》:“又同舍郎有告归宁者,误持隣舍郎绔以去……后宁丧者归,以绔还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