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历史学专业

(2019-04-06 23:55:04) 百科
历史学专业

历史学专业

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套用型、複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历史学专业
  • 专业代码:060101
  • 修学年限:四年
  •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 一级学科:历史学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历史学考试参考书

第一套是北师大版的教材: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宁 欣 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範大学作为全国师範类教育内的排头兵,其编订的教材一直受到各本科院校的推崇,体系编排合理,严密,适合日常教学,学生易于学习,清晰明白。但是,有些问题涉及不深,点到为止。学术性不够。但是足以应付考研。因为历史学考研考得就是基础。
第二套:
1.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2.李侃《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版
3.王绘林《中国现代史》北师大版(高教版)
4.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教版
5.齐世荣《世界史》六卷本,高教出版社
这套教材,也就是网上通常所说的历史学考研11本书。其中,《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比较经典的教材,但缺点是内容庞杂,分量很重,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是个不小的负担。不过还是一部很经典的教材。李侃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历史很悠久的教材,但是这部教材已经多年未版,许多观点比较陈旧。齐世荣六卷本《世界史》是一部多次获奖的教材,是名家领衔编写,其特点是学术性很强,各家观点都有,是国内学术界关于《世界史》研究的较为全面的观点。但是,在体例编排上面,有所欠缺,稍显凌乱。

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定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準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徵。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準确。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 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约20%
世界近现代史 约3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Ⅳ、考查内容
全部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两大範围。
一、中国古代史
1.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古史传说
2.夏商西周
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西周的盛衰
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3.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
4.秦汉
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东汉的政治
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
秦汉的民族关係
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东晋南朝的政治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係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
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
隋唐的民族关係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
7.宋、辽、西夏、金、元
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宋、辽、西夏、金的关係
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宋元的社会经济
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明、清(鸦片战争前)
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明中期的政治、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
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
明清国家制度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对外关係与贸易
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
二、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对华侵略
列强历次侵华战争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
列强划分势力範围
2.清统治的衰落
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廷政局
义和团运动
3.近代化的启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早期维新思潮
洋务运动
商办企业
戊戌维新运动
4.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期教育改革
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
会党与民变
5.辛亥革命
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
同盟会的建立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6.民初政局
民初政党与议会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
7.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民初经济发展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8.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
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
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9.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全面抗战的爆发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沦陷区与伪政权
侵华日军暴行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10.国共内战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
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
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改造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经济建设的曲折
国内政治与对外关係
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
批林批孔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14.拨乱反正(1976-1978年)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準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16.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係与区域发展
17.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史前人类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
史前文化
2.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
西台、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波斯帝国
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
3.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古代希腊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6.古代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
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罗马帝国的危机
古代罗马文化
7.中世纪的西欧
法兰克王国
封君封臣制度和农奴制
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
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9.中世纪的东欧
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
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
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
俄罗斯帝国的兴起
10.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
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
中日文化交流
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
11.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中美洲文明
印加文明
四、世界近现代史
1.近代初期的欧洲
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闢和早期殖民扩张
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
科学革命
2.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
尼德兰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开明君主专制
启蒙运动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工业革命
19世纪的英国改革
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
美国内战
俄国农奴制改革
德意志的统一、义大利的统一
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
3.近代的亚非拉
大西洋奴隶贸易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独立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
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瓜分非洲
埃及阿里改革
土耳其坦志麦特
日本明治维新
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4.近代欧洲国际关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
两大军事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
5.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
1905年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德国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革命
共产国际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
7.两战之间的世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史达林模式”
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日本军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
甘地主义
凯末尔主义
卡德纳斯改革
8.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雅尔达体系
联合国的建立
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
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
战后的日本
西欧一体化进程
当代科技革命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苏南冲突
赫鲁雪夫的改革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
戈巴契夫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景重要的理论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趋势;
历史学专业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技能。

主干学科

历史学

主干课程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中外关係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中国断代史、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历史学科教学研究等。

实践教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开设学院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师範大学
首都师範大学
四川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南开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华东师範大学
华中师範大学
贵州大学
西华师範大学
华南师範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湖南师範大学
四川轻化工大学
吉首大学
曲阜师範大学
赣南师範学院
东北师範大学
陕西师範大学
宁夏大学
河南师範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吉林大学
山东大学
浙江大学
暨南大学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郑州大学
西北大学
上海师範大学
河北大学
苏州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广州大学
安徽大学
天津师範大学
河南大学
云南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山西大学
内蒙古大学
西南大学
湖北大学
河北师範大学
南京师範大学
徐州师範大学
西北师範大学
辽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师範大学
安徽师範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四川师範大学
上海大学
福建师範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遵义师範学院
宁夏师範学院
淮阴师範学院
山西师範大学
湛江师範学院
长江大学
兰州城市学院
哈尔滨学院
哈尔滨师範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浙江师範大学
吕梁学院
淮北师範大学
安庆师範大学
池州学院
阜阳师範学院
淮南师範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
文山学院
南阳师範学院
枣庄学院
广东第二师範学院
深圳大学

专业前景

考研就业

(1)就业方向
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相对需求较少。就业方向相当广泛,毕业生可适应策划、谘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责
大部分毕业生在各类学校、文博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着名企业就业,有将近一半的本科生通过考研继续深造
(3)就业方向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
·科研单位:包括各高校及相关研究单位,从事教师、研究员职位。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人文素质。要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和对历史学浓厚的兴趣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
·党政机关:主要是公务员系统。要求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以及行政能力,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校期间就能入党的同学无疑具备优势。
·新闻出版部门:主要从事记者、编辑等职位。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和出色的写作能力,良好的悟性和执行能力;思路开拓,文笔流畅,富创新精神,中文功底扎实,知识面广;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气质形象;工作责任心强,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企业:由于历史是基础性学科,可以尝试对专业要求较低的一些职位。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前景分析

就业形势很严峻的今天,作为一直冷门甚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冷门的历史学类专业就业形势甚为严峻。曾经有一个很着名的历史学者说过“把历史当职业是一种悲哀!”这话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有重大意义的!但如果你仅仅把它作为你谋求功名的一种职业,那对你来说是一种悲哀,因为在历史行业出人头地的人凤毛麟角;对历史学本身也是一种悲哀,因为怀有这样的心态来研究历史的人,不会对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任何贡献。历史学是所有学科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斗争最激烈的一门学科。所以想选择历史专业的考研学子,一定要审慎思考,充分做好思想準备,也许会减少很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煎熬的痛苦。历史学类专业重在思维的训练,如果希望有所造诣,必须深造。
许多高考考生在面临选择专业的时候,为了进入名校,而被迫选择或者被调剂到历史学专业。然而现在大学毕业生工作已经不包分配,在就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985、211高校历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并没有因为有名校光环而获得求职优势。虽然可以应聘中学历史老师,但是非师範类的大学,需要考教师资格证;虽然也可以考公务员,但是需要历史学专业的公务员岗位少到可以忽略;虽然也可以进博物馆,但是博物馆一类的事业单位对求职者身高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应聘者身高不能低于170cm;虽然也可以进传媒行业,但是媒体机构招聘信息一般会写只招中文和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也可以去史学研究所,但是史学研究所这类的机构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虽然也可以去党政机关,但是这类机构要求应聘者是党员身份,史学专业的学生入党的名额并不多;虽然也可以转型去工地搬砖,但是读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往往由于近视而并不适应重体力工作;当然也可以转型去私企做文案工作,但是历史学专业是培养历史研究能力,而不是文案撰写能力,史学专业毕业并不代表他(她)的文案撰写能力强。

其他信息

就业方向: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学校,文化型企业等行业
相近专业:历史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博物馆学 民族学文物保护技术

择校指南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中国古代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系还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现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关係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中国古代史:实力绝对强大,从先秦到明清,每一个断代都很强,但最突出的要数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两个方向了,不仅有周一良、田余庆、吴宗国这样的老前辈,还有阎步克、荣新江等一批后起之秀。当然先秦方向在有了朱凤翰加盟以后,实力也不容小视。
世界史:同样是学术上的圣殿,其中最具实力的要数世界中世纪史、欧美近现代史。马克尧、高毅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良师。当然,愿意接收挑战的同学可以选择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这个方向,这绝对是一个困难与机遇并存的好课题。
中国近现代史:这是北大一个相对的弱项,但也不乏茅海建这样的名角。而且该专业良好的分配前景加上北大这块牌子,相信对每个考生来讲都是不小的诱惑。

南京大学

该校的历史学专业中世界地区、国别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设有历史学、考古学两个本科生专业,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係史、边疆学、考古学 7 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係、民族学 7 个硕士点。
该系与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繫。有多名海外着名教授以及访问学者先后在此讲学交流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举办了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史、当代台湾研究、英国史等国际学术讨论会。
现有教授 31 人(博士生导师 27 人),副教授23 人,讲师 5 人,其中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11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3 人,江苏省 "333"工程 4 人,江苏省“青蓝工程”4 人,南京大学资深教授 2 人。尚有博士毕业待评职称 5 人,其中 1 人为美国杜客大学博士、1 人为日本京都大学博士、1 人为日本九州大学博士。中青年教师有 90%以上曾到美国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义大利进行长期或短期访问,仅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一年以上者即达 8 人。
就业情况良好,在国家外交部、安全部、新闻机构、高校研究所、部队等单位,都可看到历史学系学生的身影,他们工作勤恳、认真踏实,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现任国家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和国家档案局局长杨东权就是该系的杰出系友。

北京师範大学

该校历史学研究生教育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高校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博士点 6 个,硕士点 8 个,博士生导师21 名,硕士生导师 21 名。
中国古代史学科拥有何兹全、黎虎、晁福林等着名学者,在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中国近代史学科拥有龚书铎、王桧林等着名学者,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对外关係史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世界史学科拥有刘家和等着名学者,在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係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专门史学科现有文化史、社会史和中外关係史三个研究领域,在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理论与方法、华北区域社会史、环境史、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係史等方面,有学术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历史文献学学科在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考古与博物馆学学科在我院发展较快。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历史教育学科招收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同时招收教育硕士(历史专业)研究生,面向具有 3 年级以上教龄的在职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的学科传统,可以追溯至清末的尊经书院和四川高等学堂。1902年四川高等学堂开设外国历史公共科。1910年,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存古学堂即设有经学、史学、辞章等科,其中史学科发展成为历史系,迄今已逾百年。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30余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4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46人。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平实、稳健、谨严、求新的学术传统,人才众多,硕果纍纍,在国内学术界备受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本科生1682多人。近五年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经费总计1176.68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55篇,出版专着227部、其中教材18部。获得各种奖项100余项,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奖项30余项、教学奖5项。其中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1篇,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画1名,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2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名。
拥有研究所、中心:中国藏学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城市研究所,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人类学研究所,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旅游经济管理培训中心。
本科专业:历史学专业基地班(只招收基地班学生),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基地班,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四川大学于1960年设立考古学专业,着名考古学家徐中舒、冯汉骥、童恩正等曾长期执教于此,是我国大陆地区最早设定考古学学科的大学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具有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本科、硕士(包括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全系列专门人才培养体制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四川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大学之一,迄今已愈百年。
四川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大学之一。陈衡哲、何炳松、杨人鞭、卢建波、谭英华等外国史名家曾在四川大学执教。
坊间一般认为四川大学历史学执西南地区历史学专业牛耳。

复旦大学

该校历史学系始建于1925年,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在教育部考核中获得优秀。该系师资力量雄厚,研究专业方向齐全,科研成果卓着,在国内历史学科中名列前茅。着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谭其骧、周予同、蔡尚思、杨宽、耿淡如、田汝康、金沖及等长期在该系任教。现有博士生导师15名,教授20名,副教授26名。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该係为国内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该系教师出版教材和学术着作180余部,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史学理论与中外史学史研究、中外文化史研究、世界古典文明研究等领域颇有学术建树。
该系始终以教学与科研并重,强调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加强专业基本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潜能。通过四年学习,学生素质普遍有较大提高,适应能力强,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秦汉史、隋唐史、明清史、中华民国史等断代史;美国史、日本史等国别史;拉美史、南亚史等地区史;古典文明研究、欧洲社会经济史、世界文化史、第二次大战史、20世纪世界史、中国经济史、历史文献学等专门史;还开设史学论文写作、旅游文化、专业外语、方誌学等。毕业去向都比较理想,各级科学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出版社和报刊等媒体,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部分毕业生可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南开大学

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定有历史学门。20世纪20年代初期,着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梁啓超来南开大学讲学,在历史班授课,着名的《历史研究法》一书,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1994年,历史系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1996年,历史学科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
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它们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下辖20个专业,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全院下辖,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
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涉及相当广泛的研究领域,尤其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含:拜占庭学)、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四个研究方向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史近两届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人中,有四人的博士论文在美国用英文出版,在美国史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就总的来说,在国内的世界史研究机构中,这是仅有的,可以说,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几乎涵盖了从断代史到地区国别史的各个方向。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涉及古希腊罗马史、拜占庭史、基督教史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史等研究方向。古希腊罗马史学科在国内的地位举足轻重,学术带头人王敦书先生是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的理事长,史届泰斗雷海宗(解放前在清华大学与陈寅恪等大师齐名)的关门弟子,国内罗马史的权威。遗憾地是王先生已经退休,但仍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西方史学名着选读课程,所以我们还能听到老先生略带伦敦口音的英语授课。拜占庭学在国内首屈一指,学术带头人陈志强先生(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博士),是国际拜占庭学会中国首席代表,成为中国冲击这一世界显学的支柱。另外改方向组建了东欧拜占庭研究中心,汇集了国内相当丰富的有关拜占庭的英文、希腊文等外文研究资料和检索系统,为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全安教授主要指导阿拉伯史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中东地区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尤其是伊朗、埃及和沙乌地阿拉伯现代化的研究,如果对中东变幻莫测的历史进程颇感兴趣的你,可以选择哈老师。
美国史:中国美国史学科开拓者之一的杨生茂先生(80年代初参与创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并担任副理事长)在南开大学执掌教席凡40余年。美国史专业设在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现任主任李剑鸣教授,担任美国史研究会的理事长,是国内公认的美国史权威,主要从事美国早期史、美国种族关係史、美国史学史等的研究。韩铁教授2002年由国外来到南开大学,曾在国内另一美国史研究重镇武汉大学任教,后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定居在加拿大,主要从事美国经济史和美国法律史的研究。美国史其他的研究方向:美国外交史、中美关係史、美国宪政史、加拿大史等。另外,2005年,美国中心将招生“美国学”的硕士研究生,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美国学博士、硕士点,开展对当代美国的综合性研究,成为美国中心学科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日本史:日本史学科设立于1964年,经历从日本史研究室到日本研究中心,再到日本研究院的巨大变化。日本研究院成为融日本史、日本经济、日本政治和国际关係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日本学”研究机构。该研究方向的几位博士生导师,均是中国日本史研究会的副理事长,综合实力在国内是第一流的。每年均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获得去日本大学完成学位的机会。有一点需要注意:日本史学科有要求相当高的日语要求,以为公共外语只考日语,2005虽然也招收英语考生,但相对日语考生无论在录取,还是未来的学习中都处劣势。
拉丁美洲史:拉美史也诞生于1964年,1994年成立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为在教育部指导下协调全国拉美史研究的唯一研究机构。洪国起教授担任拉美史研究会的理事长,中心主任王晓德缴获搜担任副理事长。不用说,拉美史的研究实力在全国也是无人能及的(当然,如果说到当代拉美研究,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的实力也很强大,它主要招收国际关係和世界经济学科下的考生)。南开的拉美史招收英语考生,不会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考生不用担心,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录取的拉美史考生均是英语考生,而西班牙语的学习则在研究生阶段短期密集的强化训练(大约一年)。拉美史主要的研究领域:拉美政治经济一体化、美国与拉美关係等方向。

陕西师範大学

陕西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陕西师範大学历史学科主要的教学与科研单位。学院位于陕西师範大学长安校区,地处终南山麓,潏水之滨,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与优良的学术环境。
学院现辖历史系和文博系,以及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等八个院属研究机构,此外还设有历史艺术博物馆和资料室。
学院现有历史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历史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历史学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已具备相当完善的历史学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不同的领域中先后出现过史念海教授等一批成就斐然享誉学林的专家学者。在职教职员工67人,其中专业教师56人,该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专业教师的51.8%,具有研究生(博、硕士合计)学历者占91.1%。高级职称教师占82.1%。教师曾在外校取得学历或学位者占75%,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多样。专业教师中,中青年教师占78.6%,各个年龄段分布合理。
学院具有雄厚的历史学科教学和科研力量。秉承“自由、自信、自尊、自强”的办学理念,奉行“厚基础、强学科、重人文、寓现代于传统”的育人方针,为学术研究和基础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有40多部高水平专着出版,一大批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先后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吴玉章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多项各类学术奖励。有2门课程被列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历史学在全国高校各类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

湖南师範大学

湖南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始于1938建立的国立师範学院史地系。现设有历史学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院拥有国家历史学文科基地、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湖湘文化研究、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具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湖湘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中国史一级博士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湖湘文化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熊希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拥有湖南省文科最早的博士授予专业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以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课程与教学论等6个硕士点。本科教育包括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4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11人,芙蓉学者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以上师资数据仅供参考)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免试保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範大学、厦门大学等着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多人获全国“史学新秀”奖。
学院有研究生2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500多人。学院科研、教学实力雄厚,设施齐全,建有多媒体网路机房,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设有重点学科资料室、历史资料室、文化产业管理资料室、古籍资料室、过刊资料室、现刊资料室以及基地学生阅览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