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WUT)是武汉理工大学二级学院。
学院可追溯至1946年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成立设定的轮机科。2000年5月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併组建武汉理工大学,2001年5月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5个系,3个本科专业,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学科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学科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教职工128人,在校本科生2219人、硕士生456人、博士生98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WUT
- 简称:武汉理工大学能动学院
- 创办时间:2001年5月
- 类别: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武汉理工大学
- 现任领导:熊兵(现任书记)
范世东(现任院长) - 本科专业:3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个
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
- 院系设定:动力工程系、轮机工程系、热能工程系、船机运用工程系、油气储运工程系5个系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和平大道1040号
发展历史
1946年,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成立的同时,设定轮机科。
1949年秋,武汉解放,人民政府在接管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南交通学院,设定轮机系。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增设船舶机器与机械专业,属轮机系,同年教育部批准将中南交通学院改名为武汉河运学院。
1957年,高等教育部将武汉河运学院改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设定动力装置、船机修造等专业。
1965年,交通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时上海海运学院内燃机专业、大连海运学院船机专业调整到武汉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相应专业合併。
1978年,为适应社会需要,开办了船舶内燃机、船舶动力装置、船机製造与修理、机制工艺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六个本科专业。
1992年9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与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合併组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船舶动力工程系与轮机系合併组成轮机工程学院。
1996年,学校获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点授权。
1999年9月,院系调整轮机工程学院与船机系的部分专业合併组成动力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0年5月,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併组建武汉理工大学,2001年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03年,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湖北省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学科。
办学条件
院系设定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下设动力工程系、轮机工程系、热能工程系、船机运用工程系、油气储运工程系、系统仿真与控制研究中心及《船海工程》杂誌社,3个本科专业。
专业 | 学制 | 科类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四年 | 理工 |
油气储运工程 | 四年 | 理工 |
轮机工程 | 四年 | 理工 |
资料来源: |
师资力量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28人,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42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省部级专家1人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轮机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
国务院政府津贴:杨建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刘正林 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才:陈辉、严新平 教育部“万千骨干教师计画”:严新平 交通运输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余永华 国家科技部高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张存泉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画:袁成清 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袁成清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湖北省级精品课程3门,湖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湖北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
国家特色专业:轮机工程
湖北省品牌专业:轮机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专业:轮机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船舶辅机、船舶建造工艺学
湖北省级精品课程:金属工艺学、轮机维护与修理、流体力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船舶辅机
湖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辅机
湖北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
- 教学成果
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时间 |
---|---|---|
基于评估、认证和督导一体化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实 | 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5 |
船舶轮机设备及管理素材库 | 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5 |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研究 | 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 2005 |
航海技术专业适任评估项目教学法研究 | 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 2005 |
流体力学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 2005 |
面向行业需求的套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 | 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9 |
交通运输虚拟实习平台建设与实践 | 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9 |
资料来源: |
学科建设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学科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学科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 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轮机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 学科授权目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点: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舰船电力推进及自动化、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智慧型交通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学科点:交通运输工程、轮机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学科点: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舰船电力推进及自动化、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智慧型交通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点: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交通运输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共建科研机构3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运输部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共建科研机构: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与南安普顿大学共建)、智慧型船舶和运输联合研究中心(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建)、结构安全与完整性联合研究中心(与布鲁内尔大学共建)
科研成果
2014年,学院获批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2015年,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项。
获奖名称 | 获奖时间 | 获奖名称 |
---|---|---|
水翼船翼柱自位球轴承及其动载模拟实验机研製 | 1999年 | 交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船舶柴油机运用保障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 2002年 | 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学技术二等奖 |
港口装卸机械针对性维修体制与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推广 | 2003年 | 中国航海科技三等奖 |
柴油机电子控制实验装置开发与研究 | 2003年 | 中国航海科技三等奖 |
交通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及物流信息系统研究 | 2004年 | 中国物流与採购联合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
超浅航道疏浚作业和远程机务诊断技术及套用 | 2006年 | 中国航海科技二等奖 |
舰艇推进轴系软体研究 | 2007年 | 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某舰主要机电设备油液监测技术及标準研究 | 2007年 |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
051B和053H3型舰柴油机油液监测标準研究 | 2008年 |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
船舶电力推进仿真系统研製 | 2008年 | 中国航海科技三等奖 |
基于网路的危险品船舶作业建模与仿真系统研究 | 2011 |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线上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套用 | 2012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长江中游航道维护2000方/时自航吸盘挖泥船研製及套用 | 2013 |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自平衡式新型航标船的研製与套用 | 2013 |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船舶轴系的性能和结构最佳化的理论研究、试验装置研製与工程套用 | 2014 |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
内河自航钢耙抓斗挖泥船的研製与套用 | 2015 |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资料来源: |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11月,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料室收藏总在册13094册,中文藏书9069册,外文藏书504册,中外文期刊3521册。
- 学术期刊
《船海工程》是武汉造船工程学会的会刊,由武汉造船工程学会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主办,是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资助项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
文化传统
院徽
院徽的基本含义:标誌以字母E(Energy)和P(Power)为设计的原点进行抽象变形,直接让人联想到学院的名字,易于识别。
院徽

标誌中抽象的齿轮形,直观的体现出了学院是以工科为背景的学科特点。
图形看似风帆,体现出了学院在船舶专业上的特色和地位,同时象徵着学院正扬帆起航,不断地向前发展。
图形看似火焰,反映出学院的旺盛活力和不懈进取的精神。
图形看似树叶,也像一棵树,树叶和树的关係象徵学院是理工大家庭中的一员,也象徵能动人和能动学院之间无限的凝聚力。
文化活动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举办了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心理健康讲座、青创答辩等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节能减排竞赛、第六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製作大赛等竞赛活动。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熊兵 |
院长 | 范世东 |
党委副书记 | 高潮 |
副院长 | 钱作勤、杨志勇、袁成清 |
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