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发端源于1934年成立的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学院前身为195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立的电力工程系,1964年更名为三系,1977年复命名为电力工程系。2000年四校合併成立新武汉大学,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1975年从三系分离部分专业组建电厂热自系,1997年更名为自动控制系,2000年更名为武汉大学自动化系。2018年9月,自动化系整体转入电气工程学院,学院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学院是原国家电力部重点建设学院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是我国电力工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Wuhan University
- 创办时间:1959年
- 属性:985工程
211工程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 余向红
院长 唐炬 - 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 知名教师:解广润 陈慈萱
八十多年来,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各层次毕业生30000余名,他们大都成为电力行业技术骨干、领导者、实业家或成为高校及科研院所学术带头人,包括有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父”的张孝祥院士,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总设计师欧阳予院士,我国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的开拓者之一俞大光院士,以及我国核聚变电磁工程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潘垣院士等。
学科建设
学院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省部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省部级重点学科)、脉冲功率与电浆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省部级重点学科)、电力建设与运营、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脉冲功率与电浆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控制工程2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同时拥有电磁理论与新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2个国防特色学科。
科研机构
学院下设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电力工程系、电力电子与电机系、人工智慧与自动化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创新与实验教学中心),同时建设有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教学平台、“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智慧型电网研究院”、“高电压大容量开关电器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184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57人,讲师23人。其中双聘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画”长期项目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973计画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千人计画”青年项目入选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珞珈杰出学者1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80%的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此外另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学院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学院每年大约招收计画内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200名,本科生300余名。
科研情况
学院围绕武汉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战略,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把握电气工程学科前沿方向,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学院在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电磁装备多物理场分析、输变电装备线上监测与故障诊断及寿命预测、电网安全风险评估与运行维护、电网广域安全与大规模风力发电接入、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电网FACTS和磁控技术、核电机组仿真与接入技术、发电控制技术、智慧型管控技术等方向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近五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项,其中基金重大项目1项,基金重点项目2项。承担“973”计画、“863”计画、“支撑计画”、“国家重点研发计画”、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军口预研项目课题等20余项。承担其它科研项目1000多项、总经费4.5亿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2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出版教材和专着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SCI检索论文400余篇,EI检索论文90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6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0余项,100多项科研成果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一大批研究成果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部分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学科设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该专业是按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设定的工学电气类宽口径专业,体现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相结合、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力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软体与硬体装置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套用相结合以及与电子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
专业主干课程:
学科认知平台课程——走进电世界
学科专业平台课程——电气工程基础
学科前沿平台课程——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
其他主干课程:电路、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工程、电力信息技术、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设计
毕业生可在电力、能源、国防、 IT 行业及其他工业部门从事工程规划、设计、生产、运行、控制、试验、科研、开发套用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色弱、色盲者不宜报考本专业。
自动化
该专业是以控制、电气、信息、动力等工程理论为基础,以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厚基础、宽培养、重能力”为主要特色的宽口径综合性专业。毕业生具有深厚的自动化和计算机软硬体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基于计算机软硬体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套用能力,具有很强的系统化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本专业培养从事自动化相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套用与组织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複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电路、信号与系统、过程控制、感测器与信号调理、微机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系统与电力拖动、智慧型仪器、智慧型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资料库技术等。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性强、套用面广、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生可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邮电通讯、金融、电力、交通、建筑等单位从事科学研究、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多年来,毕业生近一半选择深造,在国内外一流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他就业集中在能源、电力、电子、通信等行业,致力于新能源开发、新技术开发及各行业与自动化、网路化、信息化关联的事业。
教学建设
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组建有8支教学团队,分别是:电气工程学科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电工基础理论类课程教学团队、电力系统类课程教学团队、电机与电力电子类课程教学团队、高压与绝缘技术类课程教学团队、信号与通信类课程教学团队、系统与控制类课程教学团队、电气实践与创新教学团队。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余向红
全面主持学院党委工作,分管党建和人事工作,负责联繫高电压技术研究中心。
院长:唐炬
全面主持学院行政工作,分管学科建设和财务工作,负责联繫电力系统研究中心。
党委副书记:孟威
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组织、纪检监察、工会工作、计画生育,协管干部和统战工作,完成书记院长布置的其他工作,负责联繫电力系统研究中心。
党委副书记:周军
分管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宣传、意识形态、校友、培训工作,完成书记院长布置的其他工作,负责联繫基础教学与实验研究中心。
副院长:何怡刚
分管学科建设工作,协管人才工作,完成书记院长布置的其他工作。
副院长:查晓明
分管科研、成果转化、军工保密工作、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协管人事,完成书记院长布置的其他工作,负责联繫高电压技术研究中心。
副院长:康俊明
分管办公室、行政事务、继续教育、离退休、资产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协管财务,完成书记院长布置的其他工作,负责联繫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研究中心。
副院长:陈红坤
分管研究生招生、培养及日常管理工作,协管学科建设,完成书记院长布置的其他工作,负责联繫电机与电力电子研究中心。
副院长:徐箭
分管本科生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完成书记院长布置的其他工作,负责联繫基础教学与实验研究中心。
副院长:专祥涛
协管人事,分管学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院长助理:张慧
分管外事工作,完成书记院长布置的其他工作。
院长助理:张晓星
协管学科建设工作,完成书记院长布置的其他工作。
院长助理:王军华
协管本科教学工作,完成书记院长布置的其他工作。
学术交流
学院先后主办或承办了电力与能源工程国际会议(APPEEC)、IEEE电力工程与自动化学术会议(PEA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青年学者学科前沿研讨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术年会、武汉大学电力樱花论坛等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2007年开始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本-硕连读项目,至今已有212名同学参加了此项目赴南洋理工大学学习。学院还与爱尔兰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多所国际着名高校合作开展本-硕连读项目、与日本上智大学签署了学生交流协定。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签署了科研合作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