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醉太平》是元朝着名散曲家张可久的所作的一首元曲。 这首小令语言诙谐 、形象生动,无情地揭露、讽刺了社会上种种可笑可恼的现象,令人读来忍俊不禁。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正宫醉太平
- 创作年代:元代
- 文学体裁:元曲
- 作者:张可久
作品原文
人皆嫌命窘①,谁不见钱亲?水晶环②入麵糊盆,才沾粘③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④,门庭改做迷魂阵⑤,清廉贬入睡馄饨⑥,葫芦提⑦倒稳。
注释译文
①命窘:命运艰难困苦。
②水晶环:喻洁白聪明的人。麵糊盆:喻一塌糊涂、十分骯髒的社会。
③粘:指污浊骯髒的社会风气。滚:喻圆滑世故、同流合污。
④“文章”句:言把知识作为赚钱的手段。文章,这里指才能和知识。
⑤“门庭”句:意指为了钱可以乾出男盗女娼的丑事。门庭。犹言“门第”。迷魂阵,指妓院。
⑥“清廉”句:言为了钱可以颠倒黑白、混淆贤愚。睡馄饨,喻糊涂人。
⑦葫芦提:糊涂。
作品鉴赏
张可久叹世,是感叹世人在钱的面前所暴露的种种丑态。不重人情而以钱为亲,已令人慨叹;且又以文章为名而汲汲金钱,那就完全沦为钱的奴僕而丧失读书人“无恆产而有恆心”的本色了。更有甚者,不仅自己贪钱敛财,反而嘲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廉者,这就更使清廉者寒心了!作者揭露这种黑白颠倒的世情丑态,不愿随波逐流,却又无力回天,只能藉助酒葫芦佯装糊涂,这样似乎还能求得所谓的安稳。
这即是愤世嫉俗之言,也是消极反抗的表示。在元代许多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表现。曲中的形象比喻和通俗语言,体现了张可久曲词的清丽、通俗的风格。
这即是愤世嫉俗之言,也是消极反抗的表示。在元代许多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表现。曲中的形象比喻和通俗语言,体现了张可久曲词的清丽、通俗的风格。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8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录鬼簿》把他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他的生平不可详考,只知他颇长寿,至正年间尚在世。《录鬼簿》说他:“路吏转首领官”,首领官为民务官,相当于税课大使(又有说是掌文牍的小吏)。他还曾为“桐庐典使”,70多岁时曾为“崑山幕僚”,约80岁左右尚为“监税松源”。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