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太铁路始建于1904年,就是现在的石太铁路,石家庄到太原,以原起点河北正定而得名。正太铁路是山西省最早的一条铁路,原计画由河北省正定县的柳林堡修至太原,故名。后因线路经滹沱河架桥困难,改由石家庄修起,故又称石太铁路。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正太铁路
- 现名:石太铁路
- 端点:石家庄,太原
- 最早修建时间:1897年4月
修建时间
1897年4月,津海关道兼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受清廷委派兴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同时,山西巡抚胡聘之筹划修建正太铁路。几经勘测,权衡利弊,决定将两条铁路交汇点选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铺。因此,山西人将正太铁路称为“柳太铁路”。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将卢汉铁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阳门,从此改称京汉铁路。1902年,京汉铁路通至石家庄村东,并建站。因当时石家庄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镇——振头作为站名。这一站的设定,对石家庄的发展起了历史性的决定作用。为了压缩开支,就将正太铁路东端起点由柳林铺向南移至振头站(今石家庄站)。正太铁路,1904年动工兴建,1907年全线竣工通车。从此,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点,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有力的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导。

历史沿革
1896年至1907年
批准到通车用十年
正太铁路的修建,源于清光绪年间的山西巡抚胡聘之的上疏。
历史上的胡聘之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山西的近代工业、教育都肇始于他的任职期间,出卖山西路权、矿权的也是他。1896年,光绪22年,湖北籍人士胡聘之任山西巡抚不久,比较推崇前任张之洞利用晋铁的主张,6月上疏朝廷,请求修建太原到正定的铁路支线,希望能与京汉铁路连结,7月,光绪皇帝批准。
然而,当时的清朝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1897年5月,山西巡抚向朝廷提出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修路的请求,得到照準后才正式立项。1898年5月21日,山西巡抚派山西商务局曹中裕与华俄道胜银行代理人璞科第在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签订了契约。为了压缩成本,契约约定将正太铁路东端起点,从正定城南移到柳林堡(今石家庄市桥东区柳林铺),所以历史上,山西人又称它为太柳铁路。
钱的问题解决后,正太铁路并没有马上开工,而是又遇到了新的麻烦:新上任的山西巡抚毓贤及范宗泽等人提出了“山西不宜修铁路”的观点,向清廷总理衙门请求暂行停办。不宜的理由离不开“破坏风水”之说,当时,人们对此很迷信,不光是山西人,河北人也不例外。但事后证实,正是由于修建了正太铁路才使石家庄由一个村庄变成了华北平原首屈一指的大都市。而当年的河北四大镇之获鹿镇却因害怕破坏了风水,而被石家庄赶上并超过。否则的话,石家庄最多也只是获鹿的郊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修路的事更是被抛之脑后。直到1904年2月,拖延了5年之久的契约才正式被履行,正太铁路準备开工。而由于法俄战争,俄国战败了,俄道胜银行将债权转让给法国巴黎银行。这条铁路的建设也随之转给了法国人。
法国人一开始,也採用了“节约”原则”。先是主张採用窄轨,随后为了避开滹沱河大桥,又主张将铁路的起点从柳林堡南移到枕头镇(又名振头)。1904年,无可奈何的清政府妥协,正太铁路于当年5月全线开工。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借款,但除石家庄至令驴岭、乏驴岭至下盘石两段由外国人承包外,其余绝大部分是由中国人承建的。中国人实际上参与了正太铁路的设计、测量,担负了全线桥樑隧道和一切附属建筑的修建工作。
1907年至1933年
法国人经营25年
1907年10月,正太铁路全部竣工,共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建成后线路总长243公里,设车站35个,有隧道23座,大小桥樑1200多处,最长的隧道640米。历经磨难与坎坷的正太铁路的建成通车,使山西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三晋大地隆隆驰进了第一列代表工业文明和速度的火车,一场改变人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运输革命拉开了帷幕。
建成通车后的25年,法国巴黎银行一直在经营管理。中国政府1932年3月才全部还清借款本息,要求收回,而法方以种种藉口拖延,甚至断言中国人管理不了这样的铁路。后经正太铁路接收委员会和正太铁路3000名职工的坚决斗争,法方于1933年被迫交还路权。
收回仅6年又遇抗战
正太铁路收回国有后仅仅6年多,就又陷入了日寇的铁蹄之下。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进犯华北,次年3月,正太铁路被日本人占领。日军占领后,为了满足其军事运输和掠夺山西资源的需要,从1938年11月至1939年10月,进行了技术改造,将正太铁路使用的窄道改为準轨,并改名为石太铁路。
日寇统治下的石太铁路成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封锁线,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石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为此,在解放战争期间,石太铁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蒋介石次年8月又挑起了内战,铁路沿线的解放区居民,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抗击敌人,全面开展了破击铁路的斗争,1947年11月,除太原至榆次间4站25公里线路勉强维持运行外,石太铁路均已获得解放。随后,在晋察冀边区铁路管理局领导下,开始铁路修复工作,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铁路工人随军抢修铁路。1949年4月,石太铁路全线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
进行五次技术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提高山西煤炭运输能力,从1951年9月开始对石太线分期进行了技术改造。到1981年12月18日太原东站改建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石太线双线全部贯通。1974年4月,国家批准对石太线进行电气化改造,以适应晋煤外运增长的需要。铁道部成立石太线铁路工程指挥部负责审查设计和组织施工,石阳段于1975年5月开始施工,1980年9月9日开通试运,1980年12月交付运营;阳太段于1978年5月开始施工,1982年9月28日送电投产,9月29日举行通车典礼,10月1日交付运营,我国第一条複线电气化铁路石家庄至太原北全线通车。这次改造使得石太铁路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
由此,运输效率明显提高,与电气化开通前相比,运量翻了一番,达到4000万吨以上,牵引定数从2200吨提高到3500吨,平均牵引重量提高53.2%,为晋煤外运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2006年
年货运量翻了220倍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5年3月18日太原铁路局成立以来,石太铁路经过大规模的安全标準线建设,取得了十项标誌性成果:线路基础全面加强、信号设备明显强化、供电设施有效整治、车务实现技术监控、站台站舍焕然一新、治安环境明显好转、基础管理显着加强、队伍素质整体提高、安全生产持续稳定、职工热情空前高涨。百年石太铁路青春焕发,面貌一新,山西省人大、政协代表先后观摩建线成果,铁道部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
到2006年,石太铁路日开行客车达到13对,年客运量为457万人,从最初的年货运量31万吨达到了如今的货运量达6900万吨,年货运量翻了220倍。
所获荣誉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主要遗存:山西:阳泉站、南张村站、上安站、南峪站、娘子关站;绵河大桥、南张村五孔桥(建于1919 年)、乏驴岭法国铁桥与隧道;河北:正太铁路竣工通车碑、路章碑、懋华亭(路权收回纪念亭);石家庄大石桥、正太饭店;日军碉堡;正太铁路全图、档案等
入选理由:穿越太行山的第一条铁路,中国人实际上参与了正太铁路的设计、测量,担负了全线桥樑隧道和一切附属建筑的修建工作;山西省第一条铁路;近代石家庄城市肇兴的象徵;新中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百团大战重要战场;大石桥是石家庄第一座跨线桥(立交桥),是近代石家庄的标誌性建筑之一,是石家庄百年城市史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