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徽州(历史地理名称)

(2019-10-11 17:48:27) 百科
徽州(歙州)

徽州(历史地理名称)

歙州一般指本词条

徽州,简称“徽”,历史地理名称,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

2008年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它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跨省文化生态保护的保护区。保护範围为:安徽省黄山市的全境,安徽省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

近现代徽州行政区域变化:

婺源:1934年由于蒋介石“剿共”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1947年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现黄山市屯溪区原属徽州府休宁县,徽州区以及黄山区汤口镇及屯溪区的篁墩及西溪南的长林村原属歙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徽州/徽州府/徽州地区
  • 外文名称:Huiland、Hweicheu、Huizhou
  • 别名:新安、歙州
  • 行政区类别:州府/地级市
  • 所属地区:江南东道,浙江西道,江南东路,江浙行省,江南省,安徽省
  • 下辖地区:一府六县(绩溪、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祁门)
  • 政府驻地:歙县(古)/屯溪区(今)
  • 电话区号:0559
  • 地理位置:钱塘江上游,浙西皖南赣北交界
  • 面积:12880平方公里
  • 人口:约200万(以原六县人口计)
  • 方言:吴语徽严片(徽语)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黄山、徽州古城、齐云山、江岭、牯牛降、西递宏村、龙川宗祠、
  • 机场:黄山市屯溪国际机场
  • 火车站:黄山站、黄山北站、歙县站、歙县北站、绩溪北站、婺源站等 
  • 车牌代码:皖J、皖P、赣E
  • 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歙县、绩溪;省级:黟县
  • 着名人物:汪华、朱熹、戴震、陶行知、胡适
  • 民系:吴越民系(江浙民系)
  • 水系:钱塘江水系、长江水系

一府六县

府县
治所
辖境
与本州隶属关係
徽州府
今歙县徽城镇
二级行政区,自唐代武德二年(619年)开始成为徽州州治
歙县
今歙县徽城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府县同城
今歙县、徽州区、黄山区汤口镇、黄山风景区等。
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置,属鄣郡,为本州首县
休宁县
今休宁海阳镇
今休宁县(璜尖乡、板桥乡和花桥乡除外)等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分歙县西乡置县,隶属本州
黟县
今黟县碧阳镇
今黟县(黄山山脉以北的柯村乡、美溪乡和宏潭乡除外)
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置,属鄣郡,隶属本州
绩溪县
今绩溪县华阳镇
今绩溪县(坦头、大源、金坑和溪头乡部分乡村除外)
唐永泰二年(766年)析歙县华阳镇置,隶属本州
婺源县
今婺源县紫阳镇
今婺源县、休宁县板桥乡和花桥乡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的怀金乡置,隶属本州
祁门县
今祁门祁山镇
今祁门县(北部安凌镇除外)
唐永泰二年(766年)析黟县和饶州鄱阳二县各一部置,隶属本州

地理

自然

徽州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澈,溪水迴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多少文人墨客对她产生了念慕之情,有的游客甚至“爱其山水清澈,遂久居”。
由于徽州的山地丘陵地形与金衢盆地及杭嘉湖平原形成落差,此处的溪流大部分呈东去之势,更无形中加深了徽州与杭州的联繫。钱塘江的北源(正源)新安江发源于徽州休宁县怀玉山六股尖,南源衢江亦发源于徽州休宁县龙田乡青芝埭尖,因此休宁堪称是真正的钱江源。

地形

古徽州四面有4座山,西边黟山即黄山,东边---白际山脉即歙县的发祥地,主峰搁船尖。黑白两山,龙飞凤舞,形成黑白徽州的格局,北方是障山,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米),南边是耸立在祁门县境内的牯牛降(海拔1728米),位于婺源与休宁交界处的大鄣山(海拔1629.8米)、横亘在婺源西南部的凤游山(海拔675米)、拔起于休宁西北部的白岳齐云山(海拔585米),是壮丽神奇的天造画境。
徽州
最为着名的当属绵亘于歙县、黄山区、休宁、黟县之间的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峰峦峻峭,劈地摩天,重岩叠嶂,宏博富丽,是闻名中外的风景胜地。古徽州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居住在东边---白际山脉即歙县的发祥地(俗称南乡),主峰搁船尖。所以,也被誉为徽州的母亲山,梁武帝讚誉“新安大好山水”,其中的山,就是指横贯整个南乡的白际山脉,主峰搁船尖,是各代徽州大儒的隐居地。

土壤

徽州的中低山地大部分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土层较厚,石砾含量较高,透水透气性能良好,肥力较高,有利于木、茶、桑和药材生长。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紫色土,质地粘重,酸性,肥力很差,但光热条件好,适宜栎松、油茶等生长,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多砂壤土、溪河两岸多冲积土,适用于农业耕作。

气候

徽州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徵。年平均气温15°――16°C,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无霜期236天。平均年降水量1670毫米,最高达2708毫米。降水多集中于5-8月,水热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多种林木、茶叶、果树及农作物生长。徽州自古出名茶,黄山毛峰、屯溪绿茶、祁门红茶、徽州贡菊。

历史沿革

徽——一个明确的内涵
徽州——一个明确的地域概念
徽州州治及徽州府治均指歙县,并非黄山市屯溪区。

溯源追本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先后攻占了江南六州52县,影响极大。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平镇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外,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渔梁坝渔梁坝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在古代中国,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他们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悄悄引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在过去的时间里,徽州曾经的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而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依旧栩栩如生……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梦寻徽州梦寻徽州
徽州文化(简称徽文化,是安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历史变迁

徽州各县及泛徽区相互关係示意图徽州各县及泛徽区相互关係示意图
如果说1934年婺源改隶江西成为肢解徽州的开始,那幺1983年和1987年的两次行政区划变动则使徽州再次分裂:1983年徽州地区的太平县(不属徽州一府六县,而为原明清时宁国府辖地)与原徽州府治(今歙县)所辖的汤口等地划属安徽省直辖,成立县级黄山市;1987年县级黄山市撤销,併入由“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的地级市。两次区划变动有其内在联繫,这便是所谓的徽州改名事件。徽州改名事件中,撤销了1983年在黄山脚下成立——省辖县级黄山市,与原徽州地区合併组建地级黄山市,将黄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从此,徽州不复存在了。与此同时,将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绩溪划给了宣城管辖,使得原徽州地区被搞得残缺不全。徽州的历史地理继1912年废府留县、1934年婺源隶赣后再次被人为地割断了,给徽州一府六县百姓、给热爱徽州文化的人们留下了难以平复的伤痛和遗憾,这是行政区划史上的一大败笔。
徽州母亲山主峰搁船尖的“天地之心”徽州母亲山主峰搁船尖的“天地之心”

年表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古代史

春秋时,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吴;公元前473年以后,吴亡属越;公元前306年以后,越亡属楚。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设黟、歙二县,属会稽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
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县)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楚汉战争之际,本区一度为项羽所占,作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为汉将陈婴所占,属汉。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属荆国(治今淮南)。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属吴国(治今江苏扬州)。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歙、黟为其二城。
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刘胥为广陵王,歙、黟属广陵国(治广陵,今扬州)。
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刘胥获罪自杀,国除,复为丹阳郡之属。
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刘胜之裔刘云客为广德王(治广德,今安徽广德),黟县属丹阳郡;歙县仍属丹阳郡。
永始元年(前16年),刘云客死,无子,国除,黟县复属丹阳郡。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广川王刘越之裔刘愈为广德王,黟县复属广德国。王莽篡汉。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贬汉广德王为公,改黟县为愬卤。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名为黟县,仍属丹阳郡。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消灭歙地所谓“山贼”(实际是对抗孙权的山越、水越和汉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陈仆等,将原歙地一分为五,即:歙、休阳县(划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阳县(划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划原歙以东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县一併从丹阳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
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休阳县因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仍属扬州。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领六县。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于海宁,当时新安郡领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从此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一作梁安),郡领县七,不久,废良安县,郡仍领县六。
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将原新安郡一分为二,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于海宁的黎阳重新划出,复为二县,加上歙、黟共四县,由新建之新宁郡管辖(即今本区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此时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是时间仅九年。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将黎阳县併入海宁县,复将新宁郡併入新安郡,领歙、黟、海宁、始新、遂安和寿昌共六县,隶属东扬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将歙、黟二县併入海宁为歙州,州治设海宁;又将始新县改为新安县,原遂安、寿昌併入新安县,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歙州辖地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后近二十年称“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恢复原歙县,并将早先属海宁的篁墩划归歙县管辖,恢复原黟县,并将州治设在黟县,州领歙、黟、海宁三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宁为休宁,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不久,复将休宁划归歙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不久战乱起,歙县登源〔后属绩溪县〕人汪华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称吴王。大业十二年(616年),汪华迁郡治于休宁,次年(617年),汪华再还郡治于歙。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仍领歙、黟、休宁三县。同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并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为总管府,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华)和饶(今江西上饶)六军诸军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总管为歙州都督。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歙州属江南道。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划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县。歙州领县四:歙、黟、休宁、北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的怀金乡(一说邻县浮梁的游金乡),新建婺源县,属歙州辖。歙州领歙、黟、休宁、北野和婺源五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宝六年(747年),改黟山为黄山。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全国废郡复州,复改新安郡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并隶宣、歙、饶观察使。乾元二年(759年),罢浙江西道节度使及宣、歙、饶观察使,以歙州隶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划歙、休宁二县各一部分设归德县;划原黟县的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地设祁门县;划原黟县一部分设石埭县(即石台),并将石埭县划归池州管辖;又析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歙州领八县:歙、黟、休宁、婺源、北野、绩溪、归德、祁门。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大曆四年(769年),废北野县。大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其地併入休宁,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大曆十四年(779年),废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浙江东西道观察使。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歙州隶浙江西道观察使。建中二年(781年)複合浙江东西二道观察使,设节度使,赐号“镇海军节度使”,歙州属之。贞元三年(787年),又设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之。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隶宣州观察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歙州属宁国军节度使。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复宣州观察使。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江南(南唐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即971年起贬国号为江南)亡,歙州隶江南西路转运使。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属江南东路转运使。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徽州隶江南路转运使建康府路安抚使。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隶江南东路转运使。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徽州升徽州路,辖县不变,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即江浙行省),治杭州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升婺源县为州。徽州路领县五,即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州一,即婺源。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小明王韩林儿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徽州路隶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仍领县五、州一。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隶省为江南省。徽州府改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领县六。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庆、徽州二府之名)安徽省成立。

近现代史

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废府留县,原领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蒋介石为方便“剿共”,把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民风与江西有异,不愿脱离安徽,民间遂掀起声势浩大、持续二十个月的婺源回皖”运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于婺源人民的持续抗争和徽州其它县人民的强烈要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江西省的婺源县被重新划回安徽省。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一度迁省会于屯溪。
1949年,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解放军四野,为便于管理,从此将婺源划归江西省。
1961年4月13日,重设徽州专区,并将太平县划归本区。8月16日,又改屯溪为地辖市;
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属县不变。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
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徽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歙县黄山乡、石台县广阳乡和太平县建立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改原县级黄山市为黄山区,属地级黄山市;将屯溪市改为屯溪区;将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
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划歙县岩寺镇新立)、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徽州虽然目前分裂,但六县人民同根同源,有着浓浓的徽州情缘,希望政府能够下听民意,让徽州人在行政区域上重新在一起。

交通

交通区位环境一览
交通具体情况
铁路
皖赣铁路、京福高铁(已通车)、黄(徽)杭高铁(已通车),拟建皖赣複线、徽州至金华、徽州至衢州、铜陵至太平、徽州至池州城际铁路。现有车站:徽州黄山站、徽州黄山北站、歙县站、歙县北站、歙县三阳站、绩溪县站、绩溪北站、婺源站、祁门站、倒湖站、黟县站等
公路
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扬绩黄高速;黄塔桃高速;景婺黄常高速;黄衢南高速;屯祁景高速(在建);黄千高速(在建);济祁高速(在建);宣黄高速(在建)、拟建芜黄高速
航空
徽州黄山屯溪国际机场
水运
规划花山附近建设航运码头,恢复新安江—深渡—街口水运
深渡港:深渡至千岛湖航线。

教育

古代教育

徽州历史厚重、文风昌盛,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当时的教育办学。宋元以来,徽州共建有书院260多所。书院绝大多数都是宗族主办或宗族子弟创办,同时,也有少数官办。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张讷奏言:“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注1)道光《徽州府志》卷三《建设志·学校》记载:“歙在山谷间,垦田盖寡,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学之地自府县学外,多聚于书院。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婺源《董氏宗谱·凤游山书屋记》记载说:“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由来尚矣。
我郡邑曾建紫阳书院,以甄别取士。四乡或间立书院,以讲学、会文。”徽州书院都设山长,主持书院工作。大都聘请饱学之士和有名学者作主讲,採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课堂讲授三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究和学习儒家经典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其教育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

现代教育

进入当代,教育依然是个永不落幕的话题。2012年,全市共完成146所学校标準化建设,重建、加固和改造中国小校舍34.6万平方米,改善了屯溪一中、歙县中学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建歙县新安中学、休宁县中学新校区、市特殊教育学校、徽州一中和市实验国小高铁新区分校等,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稚园48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并对外招生,安徽省行知学校、黄山旅游管理学校跻身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範学校。
教育资源一览
【幼稚园】纵横秀水幼稚园、纵横沙洲幼稚园、纵横荷花池幼稚园、丑小鸭幼稚园、七色花幼稚园、示範幼稚园等等。
【国小】市实验国小(四小)、现代实验国小、城东实验国小、江南实验国小、荷花池国小(十小)、行知国小、城关国小、新安国小等
【国中】屯溪四中、屯溪五中、屯溪六中、 新安中学、长青中学、桂林中学等
【高中】歙县中学、屯溪一中、 休宁中学、歙县第二中学、绩溪中学、天佑中学、潭渡中学、北岸中学等
【民办中国小】歙州学校、紫阳学校、育鸿学校昱城中学、黄山新世纪学校、黄山学校、田家炳实验中学、育才学校、徽州中学等。
【高等院校】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行知学校(行知非遗学院)、徽州师範、现代职业学校、永佳职业学校
【其他】复旦大学高尔夫培训学校、黄山市行政学院、黄山市商业干部学校、现代职业学校、永佳职业学校、黄山市委党校、黄山市广播电视大学、黄山市卫生学校、黄山市日语职业学校、新科技职业学校黄山分校、黄山市中华职业学校、黄山市蛇类养殖职业学校、黄山市当代职业学校、黄山市中华职业学校、黄山市旅游经济学校、黄山市华通艺校、黄山市技工学校、

历史名人

人才辈出

古徽州锺灵毓秀,文化积澱非常深厚,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人把这里比作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称徽州为“东南邹鲁”。

历史名人录

汪华(587-649),唐越国公,字国辅,歙州华阳镇登源人(今绩溪县瀛洲镇大庙汪村),徽学大师叶显恩教授称之为“古徽州第一伟人”,被尊为徽州地方神或地域神。
毕升(?-约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
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又名方十三,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中国南宋理学家,教育家。
朱升(1299-1370),字允升,徽州休宁溪口人,明初,为翰林学士,与修女诫。为朱元璋重要谋士,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徽州祁门城内朴墅人,新安医学奠基人。
汪鋐(1466-1536),徽州婺源人,纵横官场三十余年,一生历任十七职,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是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权利的人。抗击了葡萄牙人对东南沿海的侵略,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抗击殖民侵略的胜利。
汪直(?-1559年),大明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又名五峰,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着名海盗,在火枪传入日本的事件中为关键人物而有较大历史知名度。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汪直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自称徽王,但最终因为失控而酿成倭寇之乱,被兵部尚书胡宗宪、巡按浙江御史王本固诱杀。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徽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明代抗倭名将。
殷正茂(1513-1592),字养实,徽州歙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徽州歙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明代文学家。擅长武略,曾协助戚继光抗击倭寇,所着元杂剧有《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等。
许国(1527-1596),字维桢,徽州歙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曆三朝。曾任内阁次辅,万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程大位(1533-1606),字汝思,号宾渠,徽州休宁率口人。明代数学家。
何如宠(1569-1642),字康侯,号芝岳,桐城人,祖籍徽州婺源。明神宗万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如宠为官清廉,深得在朝官员信赖,官至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末一代首辅、宰相)。
弘仁(渐江)(1610-1664),徽州歙县人,新安画派创始人。俗姓江氏,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
张小泉(1626-?),徽州黟县会昌乡人,着名徽商。其父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明崇祯年间,张小泉率子张近高到杭州大井巷生产祖传剪刀。由于採用浙江龙泉好钢作原料,又经过精心製作,打出来的剪子锋快耐用,取牌名张大隆剪刀,清康熙二年,改名“张小泉”剪刀。
汪士慎(?-1759),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徽州休宁人(一说浙江人,或歙县人),流寓扬州,扬州八怪之一。与金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
江永(1681-1762),字慎修,又字慎斋,徽州婺源江湾人。清代着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徽州休宁隆阜人。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
金榜(1735-1801),字辅之。乾隆三十七年头榜状元,任翰林编修。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徽州歙县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入选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任军机大臣,道光朝,任武英殿大学士。
郑复光(1780-1862),字元甫,徽州歙县人。清代科学家,精通数理和机械製造,着有《镜镜冷痴》。
王茂荫(1798-1865),清代货币理论家,道光朝进士。曾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着有《王侍郎奏议》11卷。字椿年,歙县杞梓里人,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张颂贤(1817年-1892年),字竹斋,徽州休宁人,清康熙年间迁居南浔(今湖州南浔镇),财富之巨被称为南浔四象之一。据传他的财富仅次于刘家,占四象之第二位。初以弹棉花为业,父张维岳始从商,在南浔华家桥附近开设糕团店,继开小酱园。张维岳有两个儿子,张颂贤为老二。张颂贤善经营,鸦片战争后,从事丝业,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并在南浔、上海开设了“张恆和丝行”,营丝不数年发家,遂成巨富。在南浔东建大住宅,宅后古东墅故址造花园,取名东园,俗名张家花园。
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字雪岩,徽州绩溪人,着名徽商,人称“红顶商人”。
谢正安(1838-1910),字静和,着名徽商,徽州歙县人,黄山毛峰创始人,创办的“谢裕大”茶行居徽州五大茶行之首。谢正安在上海漕溪路创办第一家裕大茶行,所以真正的黄山毛峰产地就是黄山漕溪,黄山毛峰由他命名。后来为了纪念,所以上海有了漕溪路。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祖籍徽州婺源,铁路工程师,中国第一条铁路修建人。
赛金花(1864-1936),原名郑彩云,徽州黟县二都上轴郑村人,晚清名妓。
黄宾虹(1865-1955),字相存,别号虹庐,徽州歙县人。现代着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着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
江谦(1876-1942),字易园,号阳复,徽州婺源人,着名教育家,南京高等师範学校(中央大学及现南京大学前身)首任校长,现南京大学校歌歌词即江谦所作。
周诒春(1883 - 1958),字寄梅,徽州休宁人,着名教育家,1913年10月至1918年1月任清华学校校长。
吴承仕(1884-1939),字检斋,徽州歙县人。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
金邦正(1887 - 1946),字仲番,徽州黟县人,着名教育家,1920年8月至1922年4月任清华学校校长。
陶行知(1891-1946),徽州歙县人,祖籍浙江绍兴,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歙县。
胡适(1891-1962),徽州绩溪上庄村人,着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吴景超(1901-1968),字北海,徽州歙县人,社会学家,着有《第四种国家的出路》等社会学着作。
李国鼎(1910-2001),祖籍徽州婺源(李坑村),生于南京,政治家兼经济学家,“中华民国”科技教父、总统府资政。曾任中华民国经济部及财政部部长,在任时推动许多经济建设,被誉为台湾经济奇蹟的重要
江泽民(1926- ),中共前领导人,前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祖籍徽州婺源。
李济仁(1931- ),徽州歙县人。皖南医学院教授,国医大师。
方家熊(1939-),徽州歙县人,光感测技术专家。歙县中学校友。
胡锦涛(1942- ),徽州绩溪龙川人,中共前领导人,前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
张其成(1959- ),徽州歙县人,着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中医文化学家,文人书法家。

新安商人

由于徽州境内自古是群山叠嶂,可耕种的地也自然相对少,农耕生产难以发家,于是,在徽州地区逐渐形成传统,男孩们选择入仕或是经商,因此古往今来,徽州的官员和商人无论规模和影响力都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一股洪流。其中徽商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商帮之一,在促进古代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徽商,别名新安商人,是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商帮,影响极大,江南一带的市镇常有“无徽不成镇”之说,譬如扬州的盐商中就以徽商的影响力最大,苏州、杭州、衢州等都邑也是徽商集中的城市。
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在婺源溪头乡一带的乡村,自古就流传有一句话:“不慌不忙,三日到余杭。”体现了古时徽州和杭州、江浙一带的关係紧密。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境内,这里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徽州古城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古埠、徽州府衙、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景点,每处景点皆展示着古徽州文化的不同内涵,其中渔梁古埠是雄霸明清商界三百余年徽商的起航地;许国石坊为八角结构,举世无双;斗山街是徽商族居的古民居街道;徽园更是集牌坊、古民居、宋祠"三绝",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等徽州古建筑之大成。
徽州(歙州一般指本词条)
走进歙县,走进徽州古城,您将充分领会到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出棠樾牌坊群,车行约十多分钟,便抵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歙县位于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丽。境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1]

建筑艺术

民居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徵。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
老房子老房子
徽州降水充沛,所有住房是“天井加合院”的徽派建筑,天井的屋顶总是向着自家的院内倾斜,雨水从四面的房檐流入,汇集于院落中的明堂,称为四水归堂,以图财不外流的吉利。
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流入阴沟。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着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
徽州(歙州一般指本词条)
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徽州(歙州一般指本词条)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徵,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源远流长的关係。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準,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着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
宅居内置宅居内置
牌坊是由欞星门衍变而来的。欞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天天先祭灵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筑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设定灵星门。后移置于孔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人们认为汉代祭祀灵星,是为了祈求丰年,与孔庙无关。又见改灵星为欞星。宋(南宋)元年以后,尤其是明清,这种建筑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也不仅用于祭天、祀孔,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于是灵星门不仅一变成为欞星门,而且再变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誌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誌科举成就的。
牌坊牌坊

雕刻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砖雕砖雕
徽州三雕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图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杂有透雕、圆雕、线雕与多种技法的并用。
徽州三雕的製作程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异。如砖雕的製作程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木雕的製作程式包括取料、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石雕的製作程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为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石雕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成对,更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佳境;砖雕则为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同时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如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砚雕、墨模雕刻等艺术样式对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
木雕 清明上河图木雕 清明上河图

壁画

徽州壁画即徽派建筑壁画,是壁画的一种,所谓壁画,就是绘在壁面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徽州壁画徽州壁画

旅游景观

5A级景区

名称
所在省份(今)
所在县市(今)
黄山风景区
安徽省
黄山市黄山区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
安徽省
黄山市歙县、徽州区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安徽省
黄山市黟县
江湾景区
江西省
上饶市婺源县
龙川景区
安徽省
宣城市绩溪县

古道关隘

【徽安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全程210公里。
【徽昌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古城至浙江昌化县。歙城至昱岭关62公里。这条古道1932年改建为公路。 (右图为着名港头渔粱坝一带风光。)
【徽浮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全程200公里。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
【徽泾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泾县。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用。
【徽开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现绝大部分为兴建芜屯公路所利用。
【徽宁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宁国县。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一。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用。
图为徽杭古道图为徽杭古道
【徽青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
【徽婺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
【徽饶古道】 徽州府城至饶州府,始建于唐代, 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岭,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
【江南第一关】关隘名。又名逍遥岩。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关名为明胡宗宪所取。

园林水口

【徽州园林】区域园林名称。作为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徽州园林,有文献可稽者,从北宋开始。宋政和年间绩溪许润构乐山书院,建有天月亭、南楼等小筑,常登览其上。婆源朱氏园有池,有亭,朱韦斋写有"方塘荫瓦影,净见鲸鲤行"的诗句。宋至元代,徽州私家园林营筑较多,其中着名的有:宋绩溪乐山书院,婆源朱氏园,歙县醉园、先月楼,休宁竹洲吴氏园亭、首村朱氏园亭、东野山房、璜原吴氏园亭、龙源赵氏园亭,黔县培筠园;元代休宁有林泉风月亭、醉经堂、月潭朱氏园亭、秋江钓月楼等。明清时期,徽商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园林建设,使徽州园林达到极盛。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右侧的私家花园,面积仅400多平方米,营构极精,花园内遍植花木。左侧为一方池塘,称"渔翁塘",养荷放鱼,供人观赏垂钓。池畔建绿绕亭,老屋阁住宅拱立池、园之中,意境清新恬适。岩寺镇有八大名园:娑罗园、菜园、檀山苑、西墅、会心园、茂林修竹、香雪窝、方氏园。村落水口原为风水而建,通过人们的经营,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成为普通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形式。
【潜口水口】水口名。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村。紫霞峰为黄山山脉南侧起点,有"黄山第一峰"之称,此峰位于潜口村南侧,山下溪水婉蜒而过,石板大道直通村中心,水口即设于此。紫霞峰高不到50米,呈环抱状。山顶古树茂密,以甜丘树和枫树为主。石板道两旁遍植紫荆花。山拗处原建有观音大殿,观音塑像后有泉水流出,甘甜清凉。寺院除大殿外,二厢有附房供僧人住宿。院内地面全用石板铺筑。顺溪水,过小桥,迎面筑有灵官殿。石级迂迴而上,有览胜亭。
【松潭水口林】位于黄山市祁门县祁红乡,是安徽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古水口树林之一,面积达140多亩,宛如一道绿色屏障,庇护着松潭村村世世代代。 2010年7月,松潭水口林被黄山市列为“百佳摄影点”。
松潭水口林松潭水口林

民俗风情

方言

徽州方言又称徽语, 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也有学者倾向于将徽语划归到吴语里去。徽州方言是广义上的吴语,可属吴语徽严片
它是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安徽省南部的旧徽州府(包括今黄山市的屯溪区、休宁县、黟县、祁门县、歙县、徽州区、黄山区(仅限南部汤口镇、谭家桥镇)和绩溪县、以及婺源县),浙江省西北部的旧严州府(包括今淳安、遂安、建德,但不包括乾潭镇、钦堂乡、大慈岩镇吴语区)和江西省北部的旧饶州府(德兴县、浮梁县)等地的方言。徽语是通行于徽州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宁国(限于南部洪门乡等地)、东至(限于东南郎木塔一带)、石台(限于占大区)等市县的话。
徽语分类
绩歙片徽语(歙县话、绩溪话等)
旌占片徽语(旌德西乡话、占大话等)
休黟片徽语(屯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等)
祁婺片徽语(祁门话、婺源话等;以及含浮梁、德兴)
严州片徽语(浙江省内原严州府辖地之徽语,含建德话、淳安话、遂安话等)
徽语特点
徽语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语法规则和发音。其特点是轻柔舒缓、抑扬顿挫。自古以来,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各个区县的人交流有限,发音无法统一。皖南徽语的发音可谓千差万别。即使是在一个县内,人们往往都无法用各自的徽语正常沟通。
徽州方言跟吴语方言有一些联繫,而徽州区域内各县的方言又互有差异。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複杂的影响。但毕竟徽州方言是单一体系的方言整体,无论语音、辞彙、语法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语音上,大多数具有尖音;鼻音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準的舌根音;没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国语的儿化词,所不同的是非捲舌音;徽州方言有入声,除休宁话外,不分阴入和阳入,入声近似吴语的喉塞声,但又不是真喉塞声。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一。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先”即“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鬍鬚”;“造化”为“幸运”之义等。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複数的有“人”、“大家”。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有的表示领属关係,如“个”。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表示动作重複,除了在谓语前面加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
历史上的徽州辖属六县,徽州方言实际上是指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至于解放后曾划归徽州地区的旌德县、太平县、石台县,其语多属下江官话,一般也不列入徽州方言。由于历史上歙县长期为州治、郡治,统辖休宁、绩溪等地,所谓徽州方言当以歙县话为代表。可是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外地人纷纷迁入屯溪,于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称。解放后屯溪又长期为地区所在地,一定程度上屯溪话亦可是徽州方言的代表。

傩舞

傩戏(拼音:nuó xì),也称为傩舞,是我国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传统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是傩文化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汉代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尤以婺源傩舞、祁门傩舞最为着名。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
傩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种,一般为木雕,脸谱生动,忠奸贤愚、喜怒哀乐都是表现的主题。傩舞的传统节目有《开天闢地》、《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后羿射日》、《张飞祭枪》、《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数十个,舞蹈动作粗犷而朴实。婺源傩舞节目有一百多个、傩面两百多个。现存秋口镇长径村"驱傩神班"有演员19人,面具三十余个,其中有4个原始木雕面具,可演节目24个。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如《开天闢地》,舞者头挂"盘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现出开创乾坤的盘古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判官醉洒》表现判官与小鬼嬉耍斗酒的酩酊醉态,人物性格鲜明,饶有生活情趣。《舞花》则是一组大型舞剧,表现秦二世胡亥篡夺皇位的历史故事,气势磅礴。 
徽州舞蹈徽州舞蹈

新安画派

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善用笔墨,貌写家山,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因为这群画家的地缘关係、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
徽州画派山水画家:雁廷作品一徽州画派山水画家:雁廷作品一
新安画派成员众多,力量雄厚。画艺可观者近80人,其中卓然自成一家者约有20人,分为四个层面:先驱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画派领袖僧渐江;鼎盛期主要成员方式玉、王瘭素、吴山涛、程邃、汪家珍、戴本孝、吴龙、顺田生、程正揆、郑旼、汪之瑞、孙逸、查士标、汪洪度、雪庄;现代后继者黄宾虹。

徽派版画

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徽派版画源于刻书,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至清初渐衰微。明万曆年间徽州版画最盛,万曆至清顺治年间为徽派版画鼎盛时期。它由兴起、鼎盛、创新、传播,逐渐形成完整的徽派版画体系。
徽州(歙州一般指本词条)
上世纪3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是“新徽派版画”诞生、发展的準备期。这批领军人物当属赖少其、郑震、师松龄先生,到80年代中期以后,安徽新徽派版画的创作进入到多元期,一批年轻的版画家脱颖而出,其中以张国琳为代表的新一代版画家沿着老一辈版画家开创的“新徽派”的道路勇往直前。

节令

腊八:农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馃,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还要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小年夜:农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户户祭灶,供送“九田东厨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称“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这一天,家家堂前挂祖宗画,画上记载历代祖先名讳,或绘製祖先遗像。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接祖宗来家过年。从这天起,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乾乾净净迎接新年。
二月二:农曆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古徽州称为“龙抬头”。大约是因进入仲夏时节,雨水渐多,可以听到雷声了,所以有这种说法。在农村,这一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一天。绩溪县的规矩,这一天还有包扎一升糯米一个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为百花生日,故又称“花朝节”,这一天,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
重阳庙会:绩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3天,农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搭台唱戏,从日落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生产习俗

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意、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农村要祭“五穀神”,祈求庄稼兴旺;天旱常兴“求雨”,素食斋戒,做道场祭拜龙女菩萨;耕牛转让时,买主要带牛绳将旧牛绳换下,叫做“断索”,表示买卖双方均不得反悔。砖工建房上门枋时,要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斗神”,并口念祭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互相呼应,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鲁班师傅”,最忌讳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为坐冷板凳,即无生意可做。商店家设“财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等等。
接财神:徽州以农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要在店门口披红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以示庆祝。

生活习俗

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緍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麵”。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抢亲、入赘、沖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採取旅游结緍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上九庙会农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抛绣球: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 ,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
目莲戏: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时每逢夏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邪避灾。 抬阁是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戏剧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照着服装鲜艳的儿童,远远望去,酷似天仙下凡。
叠罗汉:流行于歙县叶村的一种民间游艺。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前要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众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分别表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戏金蟾等造型。
仗鼓舞: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崇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发出清脆的响声。伫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
跳锺馗: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锺馗”,流行于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村一带。据说明万曆年间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这些地区都要“嬉锺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锺馗,在村中巡游嬉耍。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动,煞是热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