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欧亚蛎鹬

(2019-03-11 00:55:30) 百科
欧亚蛎鹬

欧亚蛎鹬

欧亚蛎鹬(学名:Haematopus ostralegus longipes)是蛎鹬的东亚亚种。中型涉禽,体羽以纯黑色或黑、白两色为主,体型浑圆,脚短粗。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嘴通常是红色或桔红色。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脚粉红色,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或蠕虫。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寻食物。在海滨砂砾中筑陷穴状巢,每窝产卵2~4枚,卵橄榄黄带灰色,有褐黑色斑点。分布于俄罗斯的西部和中北部,南到黑海,裏海,鹹海,巴尔喀什湖,东到西伯利亚西部,哈萨克斯坦,乔治亚,中国新疆西北部和西藏西南部。冬季沿海岸线从非洲东部通过阿拉伯海到印度。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欧亚蛎鹬
  • 拉丁学名:Haematopus ostralegus longipes
  • 别称:蛎鹬东亚亚种、东亚蛎鹬、新疆蛎鹬、蛎鹬新疆亚种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鸟纲
  • :鸻形目
  • 亚目:鸻形目
  • :蛎鹬科
  • :蛎鹬属
  • :蛎鹬
  • 亚种:欧亚蛎鹬
  • 命名者及时间:Buturlin, 1910

外形特徵

欧亚蛎鹬是一种中型涉禽。翼展72-83厘米,体长39-44厘米。翅长270毫米。粗壮的腿略带桃色,翅膀长而尖。头、颈、上体均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均白色;尾羽基部白色,其余部分黑色;眼、嘴、腿和脚朱红色。羽毛有黑白变色的色彩。蛎鹬头、颈、上胸、上背、肩、以及两翅小覆羽、中覆羽和三级飞羽全黑色而富有光泽;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基部,以及整个下体全白色。尾羽末端黑色。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羽乾中段具白点、外侧具白斑,次级飞羽羽缘和先端白色,翅上大覆羽基部黑色,先端白色。眼下方有一小白斑。冬季和幼鸟喉具白色环带。
嘴橙红色,先端较黄;虹膜红色;脚和趾粉红色或紫红色。
体型浑圆,眼先被羽;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颈和脚均较长,胫的下部裸出;脚粉红色,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趾间蹼不发达。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515~577克,雌性590克;体长雄性430~470毫米,雌性502毫米;嘴峰雄性78~89毫米,雌性100~1l0毫米,翅雄性266~277毫米,雌性264~280毫米,尾雄性103~117毫米,雌性110一115毫米,跗跖雄性48~53毫米,雌性52~58毫米。
注:欧亚蛎鹬图片网址

栖息环境

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多岩石或沙滩的海滨、河口,内陆的湖岸、苇田、河谷浅滩等。

生活习性

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或蠕虫。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寻食物。主要以牡蛎、贻贝、昆虫、小鱼、虾和蟹等为食。

分布範围

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黑海),哈萨克斯坦(斋桑泊、裏海地区),乔治亚(高加索地区)等。中国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乌伦古河流域、伊犁河谷)和西藏西南部。

繁殖方式

实行一雌一雄制,有比较牢固的配偶,最长的婚姻记录持续了至少15年之久。而其寿命可以超过20年。每年3月中旬至4月份迁来中国辽宁双台子河口,4月上中旬开始营巢,4月底产卵,窝卵数通常3枚,偶然1~2枚或4枚。平均卵径为57.9 mm×43.4mm,平均重量45.6g。雌雄鸟轮换卧巢孵卵,但以雄鸟为主。具有强烈的护巢和恋巢行为。当人接近巢区,亲鸟会在空中不停地旋飞和发出尖利的鸣叫,有时也会装成受伤的样子,一瘸一拐地在地面表演,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力。孵化期22~24天。

亚种分化

该物种是蛎鹬的东亚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