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欧亚兀鹫

(2019-01-06 04:31:16) 百科
欧亚兀鹫

欧亚兀鹫

欧亚兀鹫(学名:Gyps fulvus):体长95-105厘米,尾长24-29 厘米,翼展240-280厘米,体重6-11千克。是一种大型的褐色鹫。头和颈部羽毛概退化而裸露。颈基部具鬆软的近白色翎颌,头及颈黄白。身体和上翼羽毛呈淡棕色,与其余翅膀和尾巴上的黑色羽毛形成鲜明对比。甚似高山兀鹫,区别在于飞行时上体黄褐而非浅土黄色,胸部浅色羽轴纹较细。与秃鹫的区别在下体浅色,且尾呈平形或圆形而非楔形。虹膜褐色;嘴角质色,具黑色蜡膜;脚暗淡绿黄色。

栖息在海拔高达2,500米的範围内。聚集15-20对的鹫群,有时可多达150对。主要以山羊、鹿和瞪羚等野生动物,以及人类养殖的绵羊、山羊、牛和马为食。靠灵敏的嗅觉来找寻腐烂的动物尸体,并常常为抢一块肉而争个不停。而且习惯把头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内,啄食内脏和肌肉。分布範围非常广泛,遍布欧洲、中东和北非,也分布于印度、喜马拉雅山脉。在地中海沿岸国家最常见,在西班牙的数量最多,占欧洲数量的四分之三。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欧亚兀鹫
  • 拉丁学名:Gyps fulvus
  • 别称:西域兀鹫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隼形目
  • 亚目:鹰科
  • :秃鹫亚科
  • :兀鹫属
  • :欧亚兀鹫
  • 亚种:2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Hablizl, 1783
  • 英文名称:Griffon Vulture
  • 英文名称:Eurasian Griffon
  • 英文名称:Eurasian Griffon Vulture

形态特徵

欧亚兀鹫体长95-105厘米,尾长24-29 厘米,翼展240-280厘米,体重6-11千克。是一种大型的褐色鹫。头和颈部羽毛概退化而裸露。颈基部具鬆软的近白色翎颌,头及颈黄白。身体和上翼羽毛呈淡棕色,与其余翅膀和尾巴上的黑色羽毛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在幼羽中尤为明显,幼羽具有特别苍白的上翼羽毛。亚成鸟具褐色翎颌。甚似高山兀鹫,区别在于飞行时上体黄褐而非浅土黄色,胸部浅色羽轴纹较细。与秃鹫的区别在下体浅色,且尾呈平形或圆形而非楔形。虹膜褐色;嘴角质色,具黑色蜡膜;脚暗淡绿黄色。

栖息环境

栖息在海拔高达2,500米的範围内,偶至印度东北部高至海拔3000米处。欧亚兀鹫生境广泛,开阔多岩的高山和高原、草地、灌木丛和半荒漠。通常在温暖的气候中盘旋,可以忍受寒冷、雨水、薄雾甚至积雪等恶劣条件,以获得特别有利的觅食或繁殖条件。 倾向于避开森林、湿地、湖泊和海面。

生活习性

兀鹫需要高耸的悬崖,并且需要上升的气流与中午的热量或从斜坡或悬崖向上流动,它们藉助热空气在天空盘旋或者栖息在树枝上。它们凭藉长而宽大的翅膀能够在天空翱翔几个小时,且视力极佳。大面积觅食,清晰地搜寻地面上的动物尸体。
欧亚兀鹫是大自然的清道夫,通常以中型到大型的哺乳动物尸体的软组织为食。也寻找人类养殖的受伤或体弱的绵羊和牛。它们习惯把头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内,啄食内脏和肌肉。兀鹫没有有力的足和锋利的爪。它们依靠灵敏的嗅觉来找寻腐烂的动物尸体,并常常为抢一块肉而争个不停。在身体强壮、喙部锋利的兀鹫撕开动物遗骸的表皮之前,体形较小、喙部力量微小的兀鹫只能干等着。历史上,欧亚兀鹫主要以山羊、鹿和瞪羚等野生猎物为食;然而,这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类养殖的物种取代,如绵羊、山羊、牛和马,欧亚兀鹫通常完全依赖于这些物种。
欧亚兀鹫在日常活动中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叫声。例如,与其他欧亚兀鹫相互交战时,会发出粗哑刺耳的尖叫声。当餵食时,会发出嘶嘶声,当另一个欧亚兀鹫冒险太靠近时,就会发出木质的cha cha声。

分布範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奥地利、亚塞拜然、不丹、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赛普勒斯、捷克共和国、埃及、厄利垂亚、衣索比亚、法国、乔治亚、直布罗陀、希腊、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义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马其顿共和国、马里、茅利塔尼亚、蒙古、黑山、摩洛哥、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葡萄牙、俄罗斯联邦、沙乌地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斯洛维尼亚、西班牙、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亚、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叶门。
区域灭绝:罗马尼亚
游蕩: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丹麦、吉布地、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匈牙利、爱尔兰、肯亚、拉脱维亚、利比亚、马尔他、荷兰、尼日、波兰、斯洛伐克、瑞士、多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撒哈拉沙漠西部。
欧亚兀鹫分布图欧亚兀鹫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间,欧亚兀鹫会聚集15-20对的鹫群,有时可多达150对。每对雌雄鹫之间的夫妻关係往往是终生的,它们在悬崖上的巢穴边逗留,在这些地方可以观察到美丽的求偶飞行。产卵通常在年初开始,不迟于1月底。巢建在悬崖上,一般被置于易保护的岩壁或山洞里。每窝产一枚卵,并双亲轮流孵育52天。雏鸟和亚成鸟由父母餵养食物,三个月后离巢。

亚种分化

欧亚兀鹫(2亚种)
中文名称学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欧亚兀鹫东部亚种
Gyps fulvus fulvescens
Hume, 1869
2
欧亚兀鹫指名亚种
Gyps fulvus fulvus
Hablizl, 1783

种群现状

欧亚兀鹫生存的欧洲、北非和中东大部分地区在19-20世纪数量大幅度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直接迫害以及为牲畜捕食者设定的有毒胴体的“兼捕”造成的。 在某些地区,牲畜管理措施变化导致的可用食物供应减少也产生了影响。 它们非常容易受到潜在的风能开发的影响,触电已被确定为一定的威胁。 用于兽医目的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该物种构成威胁。 2012年,西班牙记录了该物种中氟胺菌胺(NSAID)导致的疑似中毒事件。 双氯灭痛,一种类似的非甾体抗炎药,已导致整个亚洲的欧亚兀鹫物种数量严重下降。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