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歌舞(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

(2019-07-14 02:32:40) 百科
歌舞(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

歌舞(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

歌舞,是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歌舞既能抒情又能叙事,声情并茂,通俗易懂,能表达比较细緻複杂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这种表演形式,中国汉族民间舞蹈花灯、採茶灯、打花鼓、打莲湘、唱春牛、地花鼓、二人台、二人转,藏族的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均属歌舞一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歌舞
  • 外文名:song and dance
  • 拼音:gē wǔ
  • 手段:综合音乐、舞蹈、诗歌
  • 特点:声情并茂,通俗易懂
  • 意义:歌唱和舞蹈
  • 相关舞蹈:苗族歌舞、踩鼓舞

词语解释

【词目】歌舞
歌舞歌舞
【拼音】gē wǔ
【释义】
(1).歌唱和舞蹈。
《诗·小雅·车舝》:“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郑玄 笺:“虽无其德,我与女用是歌舞相乐,喜之至也。”
《新唐书·西域传上·于阗》:“人喜歌舞,工纺绩。”
宋 林升 《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定公与季斯新得女乐,各自受用,日则歌舞,夜则枕席,一连三日,不去视朝听政。”
鲁迅 《集外集·赠日本歌人》:“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2).谓且歌且舞予以颂扬。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陈氏之施,民歌舞之矣。”
【英文】song-dance

民间歌舞

简介

荥阳民间歌舞形式繁多,饶有风趣。有的舞而不歌,如狮子、龙灯、竹马、跑驴、棒棒鞭、二鬼摔跤、秧歌、腰鼓、花棍、花篮、抬花轿、水族舞、大头舞、张公背张婆等,都无定型乐曲伴奏,而是随着几种乐器的音乐旋律或锣鼓节奏,翩翩起舞;有的配以歌曲小调,载歌载舞,别具特色。尤其狮舞在荥阳比较普遍,全县有10个乡、镇,24个自然村,都组织有狮子舞队。特别是蒋头狮舞队,已有百余年历史,套路娴熟,动作灵巧,舞姿轻快,形象逼真。
1953年成皋县春节文艺汇演时,他们在高空表演的上老桿、沿平绳等特技,惊险奇异引人入神,《河南日报》拍照发表。1980年以来,王村村,汜水镇等地的狮舞更有后来居上之势,“群狮闹春”、“高空摩云”、“晃板滚球”、“钢索腾翻”等等高难度技巧表演,层出不穷。王村村狮舞团多次应邀到北京演出。

笑伞

笑伞,别名秧歌,传说源于隋末。当时,瓦岗军攻打荥阳,屡战不克,他们乘正月十六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舞蹈艺人,边唱边舞进入城内,里应外合,一举取胜,“笑伞”就是义军当时表演的节目,其中主角由程咬金扮演。
笑伞演出由5个演员配合,1个老人着长衫、执花伞,4个青年着侠士装,男击手鼓,女敲小铜锣,载歌载舞,形式古朴,节奏明快,在荥阳代代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棒棒鞭

棒棒鞭也叫“鞭子”、“霸王鞭”。此种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深受民众欢迎,演出时,男演员1人饰“相公”,手执扇子,女演员2人饰小姐,各执象徵性“竹鞭”,边歌边舞,轻鬆幽默。曲调有《渭调》、《满洲》、《下河》、《双叠翠》、《剪剪花变新》、《剪剪花带垛子》、《银扭丝》等,乐器有鼓板、四弦、敲琴、细碟、笛子(或箫)、碰铃等。旧唱词多为男女调情嬉戏,也有劝夫、劝世内容,女角多为男扮。

少数民族歌舞

简介

少数民族歌舞之一:苗族歌舞---湘西民俗文化
苗族是一个善舞的民族,其中着名的舞蹈有鼓舞、接龙舞、跳香舞以及踩鼓舞、芦笙舞等与“椎牛”盛会有关的舞蹈等。

鼓舞

鼓舞,根据苗族舞蹈家石远鳌、龙健珍的研究,湘西苗族的鼓舞种类繁多,有凤凰县一带的花鼓舞、古丈县一带的团圆鼓舞、跳年鼓舞、筒子鼓舞,保靖、花垣、吉首、古丈等县市的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人鼓舞、多人鼓舞、单人猴儿鼓舞、多人猴儿鼓舞等。
鼓舞常用双敲边伴奏(有时也有用单边的),即右手敲两下,左手敲一下。情绪高昂时,敲边的节奏也随着鼓点变得急骤。除木棒敲边外,有些地方还用敲包包锣或大锣为单点伴奏;有的还加上土大号、唢吶、二胡等乐器伴奏,气氛更加热烈。

踩鼓舞

踩鼓舞:踩鼓舞(苗语叫都芈都郎)是较缓慢的大型集体抒情歌舞,“椎牛”盛会的舞蹈之一。湘西苗族“椎牛”盛会是最隆重的祭祀礼仪。数日前上山打百鸟,悬挂于堂屋四周。堂屋中央放置一大鼓,鼓的四周是五彩缤纷的丝线和花带,牵成为宝塔形状,上面张灯结彩(四角方灯),灯火辉煌。
开始,先由“四腿亲”找人出来“都郎”,每腿亲出来一男一女,共八人。主人也要找出八人陪同踩鼓跳舞(如果每腿亲出来人多,主人也要照数找人陪同)。之后,散客“赶龙”的青年男女蜂拥而上,踏踩着鼓乐节奏,一个挨着一个,围鼓绕圈,双双对对,翩翩起舞。舞蹈高潮时,边跳边唱,情绪高昂,吭歌欢跳。整个舞蹈以脚踩步(其它为配合)为主要动律,深受苗族人民喜爱。

芦笙舞

芦笙舞:芦笙舞也是湘西苗族“椎牛”盛会必跳的舞蹈之一。“都芈都郎”时,芦笙吹三次,参加舞蹈民众打倒转圈。此时,其它乐器停止,仅保留“鼓舞”和“芦笙舞”。
芦笙舞一般要选漂亮的苗族未婚男青年一至二人持芦笙领头,民众尾随于后,此时,男女青年才手牵着继续跳踩鼓舞,吹笙者跳芦笙舞。主要动作有顶罐、牛斗角等,多为矮桩步行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