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几复和答所寄》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自己与黄几复能见面,实乃天意。颔联写黄几复在偏远山村,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颈联写两人相见后的情景,回忆到过去。尾联写自己面对眼前的现实有了归隐故乡的想法。这首诗全诗以情为气脉,忽今忽昔,或开或合,亦乐亦苦,有扬有抑,皆由诗人感情起伏而定,显得深沉而苍劲。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次韵几复和答所寄
- 创作年代:宋代
-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 作者:黄庭坚
- 作品出处:《山谷集》
作品原文
次韵几复⑴和答所寄
海南海北⑵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⑶未堪长袖舞⑷,夜寒空对短檠灯⑸。
相看鬓髮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⑹。
作个⑺生涯终未是⑻,故山⑼松长到天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几复:黄介,字几复,南昌人,与山谷少年交游。
⑵海南海北:指两人相隔千山万水,各在天南海北。
⑶地褊(biǎn):地处偏远。
⑷未堪长袖舞:不能够施展长袖之舞,指不能施展本领。
⑸短檠(qíng)灯:《汉书》应劭注记定王为景帝歌舞称寿,“定王但张袖,小举手,左右笑其拙。上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迴旋。’”在古人心中,短檠灯是书生苦读的象徵。
⑹曲肱(gōng):弯曲手臂而枕,比喻清贫。《论语》载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⑺作个:这个。
⑻终未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⑼故山:故乡的山峰。
白话译文
你我曾各自处在天南海北,就连梦中也难以会面,但如今却在京城相会,这是天意,非人力能够达到。
你一直处于偏远的小县,不能够发挥你的真本领,只能在寒夜之中面对孤灯,读书叹息。
你我相对窥镜,各自已经头添白髮,回想当日你我虽然清贫,但曲肱饮水,相互谈论诗书,其乐无穷。
你我这久沉下僚的生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想那故乡的山上,老松挺立,那藤萝攀附其上,直至天际。
创作背景
黄庭坚与黄几复是同乡同窗,又是同科出身的好友。元丰八年(1085年),黄庭坚在山东德州德平镇工作,黄几复在广东四会任县令,多年不见,黄庭坚便写了传诵千古的《寄黄几复》,黄几复回和了他的诗。过了两年,即元祐二年(1087年),黄庭坚再依前诗韵脚和了一首,即这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首联写两个人天南海北,相隔万水千山,鸿雁都捎不到信,就连梦中也难会面,可是现在却会面了,而且是在汴京相会。诗人想到了唐朝经历贬谪之后在东都邂逅相逢的韩愈与李础,“离十三年,幸而集处得燕,而举一觞相属,此天也,非人力也”就化成了这第二句诗。这一联用了拗体,挺拔而起,笔力极强;而且化用典故,语如己出;很能体现黄诗特色。
顺着这个情绪写下去,诗人自然想到朋友岭南十年的艰辛与清苦。黄几复有才有识,“孝友忠信”,“胸次隗磊”,处事多“便民”。但却一直在偏僻的岭南小县任地方官,未得一展长才。纵使长袖善舞,在褊狭之地也不能施展本领,只得寒夜孤灯,空自叹息了。在古人心中,短檠灯是书生苦读的象徵,所以韩愈有《短灯檠歌》描写书生“两目眵昏头雪白”的形象。这两句也是妙用典故,自然恰当。
第五句又转到相会之时。两人相对,往事涌上心头。诗人意谓:当日二人虽然清贫,但是朝夕相处,曲肱饮水,切磋诗书,自有乐趣。而今相对窥镜,各添白髮。岁月如流,更见此会之难得。想到这里,自然引起思乡之情。于是诗人希望这久沉下僚的生涯早日结束。“个”犹“这”,“个生涯”即“这生涯”。《黄几复墓志铭》云:“改宣德郎,知永新县。”几复依然是飘泊南北,而自己也是浪迹他乡。如此生涯,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想到了故乡:古松挺立山颠,直耸天际,老藤盘绕于上。嚮往之情溢于言表。虽不说归隐,而归隐之情自见。诗写到此,虽戛然而止,却饶有余韵。
这首诗结句好,发句也好。全诗以情为气脉,忽今忽昔,或开或合,亦乐亦苦,有扬有抑,皆由诗人感情起伏而定,显得深沉而苍劲。
名家点评
文学评论家郑振铎《文学大纲》:“‘江西诗派’的末流,其诗句至于拗拙之极而不能读,此病在庭坚尚不甚着,例如《次韵几复和答所寄》及《题莲华寺》。”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着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