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梁双陆,男,云南石屏人,彝族,1970年7月出生,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立志为云南经济发展贡献毕生。先后在云南省经济研究院、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边疆经济与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西部经济发展与能力构建、云南经济运行与工业经济发展等,承担“空间经济学”和“国民经济核算”的课程教学工作。主持了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西部边疆经济发展研究”和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大开发中的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主持完成云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10项,主研省级及以上课题30余项,所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级“良好”等级鉴定和省级“优秀”等级鉴定。先后发表《边疆经济学》等着作4本。研究成果获1997年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图书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4 基本界定
1.5 主要观点
1.6 主要创新点
2 一体化与产业合作
2.1 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划分
2.2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及特徵
2.3 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分类与特徵
2.4 产业合作与产业集群
2.5 区域分工与专业化
2.6 经济发展与产业扩散
2.7 本章小结
3 “B—C”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3.1 经验证据
3.2 理论模型
3.3 边界效应与产业聚集条件
3.4 自然地理禁止与内部冰山成本
3.5 初始资源稟赋的差异性
3.6 制度性禁止与国际协定成本
3.7 本章小结
4 “B—B”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4.1 经验证据
4.2 理论模型
4.3 产业聚集条件
4.4 同源民族与地区生产网路构建
4.5 国民禁止与市场分割
4.6 开放效应与转口贸易
4.7 本章小结
5 “B—C”型的空间结构与地域性聚集
5.1 境外合作国的资源稟赋与产业聚集
5.2 境外合作国的弱市场潜力与产业聚集
5.3 境外合作国的工业化与产业聚集
5.4 国内产业结构与资源寻求型投资
5.5 本章小结及启示
6 “B—B”型的空间结构与地域性聚集
6.1 国内资源稟赋与产业聚集
6.2 国内工业化与产业聚集
6.3 境外产业结构与产业聚集
6.4 本章小结及启示
7 “B—C”型经验验证:中国云南和广西与GMS的产业合作
7.1 GMS内部发展阶段差异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7.2 GMS国家产业关联性与地域性聚集
7.3 中国与GMS五国的产业内贸易
7.4 一体化进程对中国与GMS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及启示
8 “B—B”型经验验证:中国云南与寮国北部的产业合作
8.1 中国云南—寮国北部的经济发展与产业扩散
8.2 中国云南—寮国北部的资源稟赋与产业聚集
8.3 中国云南—寮国北部的同源民族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8.4 中国云南—寮国北部的空间结构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8.5 本章小结及启示
9 合作区构建:中国西北边疆和东北边疆参与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9.1 中国新疆与中亚四国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
9.2 中国新疆与中亚四国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9.3 中国与中亚四国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9.4 中国吉林—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韩国江原道合作区
9.5 本章小结及启示
10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10.1 本文主要结论
10.2 政策含义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一 三地区区际要素流动模型
附录二 四地区要素区际流动模型
附录三 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
参考文献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4 基本界定
1.5 主要观点
1.6 主要创新点
2 一体化与产业合作
2.1 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划分
2.2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及特徵
2.3 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分类与特徵
2.4 产业合作与产业集群
2.5 区域分工与专业化
2.6 经济发展与产业扩散
2.7 本章小结
3 “B—C”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3.1 经验证据
3.2 理论模型
3.3 边界效应与产业聚集条件
3.4 自然地理禁止与内部冰山成本
3.5 初始资源稟赋的差异性
3.6 制度性禁止与国际协定成本
3.7 本章小结
4 “B—B”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4.1 经验证据
4.2 理论模型
4.3 产业聚集条件
4.4 同源民族与地区生产网路构建
4.5 国民禁止与市场分割
4.6 开放效应与转口贸易
4.7 本章小结
5 “B—C”型的空间结构与地域性聚集
5.1 境外合作国的资源稟赋与产业聚集
5.2 境外合作国的弱市场潜力与产业聚集
5.3 境外合作国的工业化与产业聚集
5.4 国内产业结构与资源寻求型投资
5.5 本章小结及启示
6 “B—B”型的空间结构与地域性聚集
6.1 国内资源稟赋与产业聚集
6.2 国内工业化与产业聚集
6.3 境外产业结构与产业聚集
6.4 本章小结及启示
7 “B—C”型经验验证:中国云南和广西与GMS的产业合作
7.1 GMS内部发展阶段差异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7.2 GMS国家产业关联性与地域性聚集
7.3 中国与GMS五国的产业内贸易
7.4 一体化进程对中国与GMS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及启示
8 “B—B”型经验验证:中国云南与寮国北部的产业合作
8.1 中国云南—寮国北部的经济发展与产业扩散
8.2 中国云南—寮国北部的资源稟赋与产业聚集
8.3 中国云南—寮国北部的同源民族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8.4 中国云南—寮国北部的空间结构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8.5 本章小结及启示
9 合作区构建:中国西北边疆和东北边疆参与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9.1 中国新疆与中亚四国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
9.2 中国新疆与中亚四国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9.3 中国与中亚四国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9.4 中国吉林—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韩国江原道合作区
9.5 本章小结及启示
10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10.1 本文主要结论
10.2 政策含义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一 三地区区际要素流动模型
附录二 四地区要素区际流动模型
附录三 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