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模式”最早在2004年《中国旅游报》发表的《栾川模式考》中提出,当时总结为“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2005年被作为县域旅游发展的样板和典範正式向全国推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栾川模式新内涵
- 外文名:Luanchuan model new connotation
- 类别:典範
- 提出时间:2004年
百科名片
栾川模式新内涵:“旅游引领、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全景栾川”
栾川模式新内涵由来
近年来,栾川县围绕“栾川模式”创新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丰硕成果,不仅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县,也是我省唯一的中国旅游强县和国家级生态县。栾川县目前拥有2个5A级景区和5个4A级景区,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县(区)前列。
2012年10月26日,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中国旅游报社、河南省委政研室、河南省旅游局、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洛阳市旅游局和栾川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栾川模式”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举办。
论坛上,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李省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培华分别解读了《栾川创建科学发展示範县,打造洛阳新名片》、《从“栾川发展模式”到“栾川生活方式”》两大课题报告。
在论坛的高端对话环节,围绕“栾川模式”的创新发展、栾川建设国家山地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可行性、“栾川模式”对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的示範引领作用等话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李省龙、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锋等专家展开了深度对话。
栾川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丰富和提升“栾川模式”内涵,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山地旅游度假试验区目标,努力打造全景栾川的发展脉络获得了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栾川模式”新内涵被总结为:“旅游引领、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全景栾川”
“栾川模式”新解读
■ 旅游引领
旅游引领是指将旅游业确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将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工业、农业、服务业均按照旅游标準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引领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带动栾川县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栾川县近年来持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政府用于配套旅游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近30亿元,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20亿元民营工矿企业资金投入旅游产业,使栾川县旅游景区的规模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去年以来,全县主要景区游客增幅均在20%以上。2011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9亿元,旅游景区门票收入近亿元,栾川县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为统领带动经济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发展道路。
■ 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是指着力推进旅游业和农业、工业、文化、生态、体育、城乡建设的融合发展,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通过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旅游产业的壮大和升级。
近年来,栾川县大力推进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发展,将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已规划开发了18大类310多种旅游商品,并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伏牛山地区旅游商品博览会。为找準旅游和文化、体育的结合点,栾川深度挖掘老子文化、伊尹文化、樊梨花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文化资源,举办河南省“三山同登”全民健身大赛、全国万名机车迷骑游栾川、河南省高山滑雪公开赛等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和活动,形成文化、体育与旅游互促互进、共生共荣的良好氛围。
■ 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指通过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景区和乡(镇)、村的一体化发展,使“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在区内得到集中体现,使游客的各种需求在集聚区得到充分满足,提高旅游服务的品质和效益。目前,栾川县正在建设全省第一个旅游产业集聚区。区内将建设旅游商品加工、现代商务、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综合信息服务等5大园区。为集中完善旅游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栾川县在县城东部新辟7平方公里区域,已引来上海育华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预计五年内投资30多亿元建设集高端度假酒店、大型会展中心、风情商业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新城。栾川县还将依託重点景区建设多个旅游产业集聚分区,建区域性旅游集团,整合旅游要素,做强旅游经济总量。
■ 全景栾川
全景栾川是指把整个栾川作为一个大的生态公园来建设,把旅游规划融入到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使栾川县的城市和乡村、街道和房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为生态公园的一部分,使整个栾川县成为一道宜居宜游的风景。
城在山中布局,水在城中流淌。白天是蓝天白云下的一派湖光山色,夜晚是繁星照耀下的一片灯影璀璨,如今的栾川县城已成为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景区的美丽小城。14个乡(镇)也按照突出产业、凸显特色的标準,打造旅游风情小乡(镇),重渡沟、养子沟、杨树坪等村庄已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乡村。目前,栾川县正以建设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试验区为抓手,实现县域景区化。
各方评价“栾川模式”
■ “栾川模式”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颗明珠 ——陈宝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党校副校长) 一个山区小县在北京举办这样一个高端论坛,让人十分欣慰。“栾川模式”在8年前提出,经过实践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升级,对于发展县域经济很有启发意义。 作为一个山区小县,在首都北京举办这样一个旅游业的发展论坛,栾川县的气魄让人震撼。栾川县準确把握旅游资源优势,掌握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将旅游业打造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颗明珠。 一个县的旅游业成为主导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带动百姓致富,这很不容易。 栾川县旅游的下一步谋划应突出做好发展方式转变、生活方式转变、思维方式转变三方面的文章。 |
■ “栾川模式”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有借鉴、指导和推动作用 ——王志发(国家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栾川县发展县域旅游的经验对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很有借鉴、指导和推动作用。 学习“栾川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栾川县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 栾川县从一个国家贫困县、人口小县、经济小县成长为旅游产业大县和全国县域旅游排头兵,为推动全国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栾川模式”的形成,得益于栾川县委、县政府的强势主导,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得益于乡村旅游人才队伍的保障。希望栾川县能够持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为全国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 |
■ “栾川模式”具有示範性和推广意义 ——万旭(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近年来,栾川县围绕“栾川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栾川县引导工业资本转型反哺旅游业,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最佳化;着力推进旅游业与多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县域旅游经济融合方面创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有益有效的新经验;倾力打造“全景栾川”,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人民民众幸福指数的提高,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
■ “栾川模式”启迪全国 ——高舜礼(中国旅游报社总编辑) 在京举办此次论坛,是因为栾川县在贯彻国家赋予旅游业发展的任务中具有领先性和示範性,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探索县域旅游发展趋势和规律中具有坚定性和创新性,能够提供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县域旅游发展经验。 “栾川模式”是近10年来我国县域旅游发展和提升的缩影,对“栾川模式”创新发展的研讨总结,将有助于启迪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思路,对科学判断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徵与规律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
■ 要进一步推广好、利用好“栾川模式” ——范修芳(河南省旅游局局长) 对“栾川模式”创新发展的研讨,既是对栾川县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肯定,也是立足河南实际发展县域旅游经济的有益探索。要进一步推广好、利用好“栾川模式”这一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使河南省旅游产业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伟大进程中有更大担当和作为。相信栾川县将不断提升和发展“栾川模式”,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试验区目标,努力打造“全景栾川”,为河南省旅游业闯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
■ “栾川模式”是洛阳旅游发展的一面旗帜 ——张世敏(洛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栾川县是洛阳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县,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旅游整体规模多年稳居全市第一,拥有2个国家5A景区、5个国家4A景区,A级景区数量排全国县级第一,是全国首批、河南省唯一的中国旅游强县、国家级生态县。享誉全国的旅游发展“栾川模式”是洛阳市旅游发展的一面旗帜,为洛阳旅游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