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经席是广东省当地用来编织横经席的木製机械也很独特,当地人将其称为木机,均选用坚硬重实的木料製造。另一辅助工具就是用竹片做成的草叉,长度比草蓆的宽度稍长,约四尺五寸,头部有一叉口,用以叉住席草往席床麻线开口的中间穿过编织,此工序俗称送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横经席
- 分类:传统手工艺品
- 也叫:“席床”
- 构成部分:木机由席订和席栲
起源
从织席世家到“非遗”传承人
曾经风光一时的郁南横经席手艺,如今只剩下大湾镇小部分农户在坚守
在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今 年61岁的朱伯祥至今仍在用他的巧手,以席草为纬、以麻绳为经,将数以千计的草绳,利用木织机编织成为一张张质地平滑幼细、夏凉冬温、厚软适度、结实耐用的横经席。朱伯祥说,这织席技艺是爷爷传下来的。时至今日,朱伯祥的儿孙也仍在自产自销横经席。凭着这一独特的祖传手艺,朱家祖祖辈辈以织席为业,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织席世家。据云浮(明日:中雨)日报报导,如今,横经席作为郁南的传统手工技艺,已被列入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像朱伯祥一家这样,好几代人都在从事织席行业的农民,还有朱国新、朱广全、黄兆邦、黄国源等家族,并成为了该项目的传承人。
传统工艺
据郁南文化部门介绍,横经席作为当地传统手工席的典型代表,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该县所产之草蓆以在水田种植的“三角草”(方草)和在旱地种植的“石草”(圆草)为原料。这种席草种植一年两造,每年农曆“立春”时节种植,“五月五”和“中秋”前后各收割一次。编织横经席的另一原料黄麻,在连滩、河口、大湾等镇都有种植。
据传承人介绍,製作横经席,虽然只要席草(圆草、方草)、麻线等简单原料,但製作起来还要有木织机、纺线机、草叉等设备和工具。从种草、收割,到破草、晒乾、分拣、割麻、撕条、晒乾,再到纺线、穿栲、布纲、送草、打栲、成型,还要修边、结线、整理、晒乾,完成一件产品,至少要经过19道的基本生产工序。
二人配合
用来编织横经席的木製机械也很独特,当地人将其称为木机,也叫“席床”。木机由席订和席栲两部分构成,均选用坚硬重实的木料製造。另一辅助工具就是用竹片做成的草叉,长度比草蓆的宽度稍长,约四尺五寸,头部有一叉口,用以叉住席草往席床麻线开口的中间穿过编织,此工序俗称送草。
据传承人说,在编织横经席过程中,其操作要领是两人配合默契,送草位置要準确,抽回草叉要快捷,扛栲压草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般熟练的工人一天可编织横经席两至三张。普通的横经席每张用料约需细草2000多条,粗草1000多条。若编织有图案花色的草蓆,就要将席草晒乾后分别粗细,加染所要颜色,由师傅设计图案,再交给工人依样织成草蓆就行了。郁南县草蓆生产历史上有过花席这种产品,后来不知什幺原因没有再生产,以致失传了。现今所生产的草蓆产品基本上都是横经席。该县生产的横经席通常都是採用原草原色编织,不添加任何染料着色。
清末民初
据记载,清朝中期,郁南县草蓆已小有名气。由于当地产的床蓆以席草为纬,麻绳为经,又被称为横经席。其质地远胜沿海地区所产的。至清末民初,东莞(明日:大雨转中雨)商人藉助郁南草蓆名气,相继在该县连滩设庄生产,产品除床蓆外,还有挂席、地席,缀以山水、鸟兽、花草、图案,用于铺床、垫地和挂壁,长丈余、十数丈不等,出口外洋,号称洋席。年出口值银数万元,时为该县最大宗出口产品。
1965年郁南县政府动员发展农村副业,全县有16个公社种植席草。1966年席草总面积3264亩,全县草蓆产量47万张。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农业生产强调以粮为纲,席草种植减缩,床蓆生产一落千丈。至1988年,全县席草种植面积减至643亩,床蓆产量只有2000多张。
如今,郁南县仅剩大湾镇朱、黄两姓人家为主的部分农户,仍保留着席草种植习惯和编织横经席这项地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了。 编辑:张中江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