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製造与模具製造工艺学(第2版)》是2012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櫂、陈国香、伍少敏、刘花兰。
基本介绍
- 书名:机械製造与模具製造工艺学(第2版)
- 作者:杨櫂、陈国香、伍少敏、刘花兰
- ISBN:9787302280835
- 页数:366
- 定价:42元
-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了“机械製造工艺学”、“模具製造工艺学”、“工具机夹具设计”三门学科的主要内容,突出了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零件机械特殊加工方法综述,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模具的特种加工及其他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质量,机械与模具装配工艺,工具机专用夹具设计,现代机械与模具製造工艺设计。
本书可作为本科高等工科院校、高职高专等机械类、机电类、模具类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可以满足60~100学时的教学要求。
本书可作为本科高等工科院校、高职高专等机械类、机电类、模具类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可以满足60~100学时的教学要求。
前言
第2版前言
本书自2006年出版,受到广大师生和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共印刷6次。
现在对第1版进行修订,仍然综合机械製造工艺学、模具製造工艺学、工具机夹具设计三门学科的主要内容,将其科学地整合为一体,建立新的教材结构体系,重点阐述机械製造与模具製造过程的工艺设计与加工方法、工具机夹具设计方法,面向机械製造、模具製造的生产实践,为即将直接从事与製造工程相关工作的工艺设计员(通称工艺员)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力求体现套用型高等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特色。因此,本教材内容注重实践性、套用性、实用性。
此次修订,还突出了现代机械製造与模具製造工艺设计与製造方法,例如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删去或调整了套用相对狭隘的加工方法;补充了实践性强的习题;贯彻国家新的标準等。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机电类、模具类、近机类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职业大学、电视大学、业余大学、自学考试等相应专业的教材,并可供从事机械製造与模具製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技术培训。
本书由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杨櫂及南昌大学教授陈国香任主编,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伍少敏及副教授刘花兰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本书前言、绪论及第2、3章由杨櫂编写,第4、6章由陈国香编写,第1、5章及8.1节由伍少敏编写,第7章由刘花兰编写,第8.2节由数控加工工程师蒙志凌编写。全书由杨櫂、陈国香审稿、统稿和定稿。刘花兰、伍少敏,以及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杨建军等参加了书稿的列印、製图、编排等工作。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和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顾素云对本书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结构体系的创建还在摸索中,肯定会有不少欠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目录
绪论 1
第1章 零件机械特殊加工方法综述 3
1.1 常用机械加工的特殊套用 3
1.1.1 特殊的车削加工 3
1.1.2 特殊的铣削加工 5
1.1.3 特殊的刨削加工 7
1.1.4 特殊的磨削加工 8
1.2 仿形加工 10
1.2.1 仿形加工原理与控制形式 10
1.2.2 仿形车削 12
1.2.3 仿形铣削 13
1.2.4 仿形刨削 16
1.2.5 雕刻加工 17
1.3 精密加工 18
1.3.1 坐标镗床加工 19
1.3.2 坐标磨床加工 23
1.3.3 成形磨削 25
思考题与习题 36
第2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37
2.1 基本概念 37
2.1.1 生产过程及其组成 37
2.1.2 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37
2.1.3 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 40
2.1.4 工艺规程的作用及格式 42
2.1.5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与
基本步骤 45
2.2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46
2.2.1 概念 46
2.2.2 工艺性审查 46
2.2.3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与工艺
规程的制订 49
2.3 毛坯选择 49
2.3.1 毛坯的种类和选择 49
2.3.2 毛坯的形状与尺寸公差 50
2.4 定位基準的选择 50
2.4.1 基準及其分类 50
2.4.2 定位基準的选择 51
2.5 工艺路线的拟定 54
2.5.1 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54
2.5.2 加工顺序的安排 59
2.5.3 加工阶段的划分 61
2.5.4 工序的划分与组合 63
2.6 加工余量的确定 63
2.6.1 概念 63
2.6.2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65
2.6.3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65
2.7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66
2.7.1 工艺基準与设计基準重合时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66
2.7.2 工艺基準与设计基準不重合时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67
2.8 机械加工时间定额 75
思考题与习题 77
第3章 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 82
3.1 轴类零件加工 82
3.1.1 概述 82
3.1.2 卧式车床主轴的机械加工 83
3.2 桿类零件加工 91
3.2.1 概述 91
3.2.2 模具导柱的机械加工 92
3.2.3 外圆表面先进的磨削方法
简介 94
3.2.4 外圆表面的光整加工方法
简介 96
3.3 套类零件加工 100
3.3.1 概述 100
3.3.2 液压缸的机械加工 101
3.3.3 模具导套的机械加工 103
3.3.4 深孔加工方法简介 105
3.3.5 孔的光整加工方法简介 107
3.4 模座平板类零件加工 109
3.4.1 概述 109
3.4.2 材料、毛坯与热处理 109
3.4.3 模座的加工 109
3.5 凸、凹模的加工 113
3.5.1 概述 113
3.5.2 凸模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114
3.5.3 凹模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116
3.6 箱体加工 117
3.6.1 概述 117
3.6.2 车床主轴箱的机械加工 118
3.6.3 箱体孔系的加工方法简介 121
思考题与习题 122
第4章 模具的特种加工及其他加工
方法 126
4.1 电火花加工 126
4.1.1 电火花加工的原理和特点 126
4.1.2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规律 128
4.1.3 电火花加工工具机 134
4.1.4 电火花穿孔加工 138
4.1.5 型腔模电火花加工 148
4.2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156
4.2.1 加工原理和特点 156
4.2.2 加工工具机 158
4.2.3 程式编制 161
4.2.4 加工工艺 170
4.3 电化学及化学加工 173
4.3.1 电化学加工概述 173
4.3.2 电解加工 174
4.3.3 电铸加工 177
4.3.4 化学加工 182
4.4 超声加工 184
4.4.1 超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
特点 184
4.4.2 超声加工设备 185
4.4.3 基本工艺规律 186
4.4.4 超声加工的套用 187
4.5 模具成型零件的其他加工方法 188
4.5.1 模具的铸造成型 188
4.5.2 模具挤压成型 192
思考题与习题 196
第5章 机械加工质量 198
5.1 机械加工精度 198
5.1.1 概述 198
5.1.2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199
5.1.3 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 205
5.1.4 工艺系统的热变形 213
5.1.5 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214
5.1.6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 216
5.2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220
5.2.1 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 220
5.2.2 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工艺
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221
5.2.3 影响零件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
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223
5.2.4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 228
思考题与习题 233
第6章 机械与模具装配工艺 235
6.1 装配概述 235
6.1.1 装配概念 235
6.1.2 装配工作的基本内容 235
6.1.3 装配的组织形式 236
6.1.4 装配精度 237
6.2 装配尺寸链 238
6.2.1 装配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238
6.2.2 装配尺寸链的建立 239
6.3 装配方法及其选择 240
6.3.1 互换装配法 240
6.3.2 分组装配法 243
6.3.3 修配装配法 244
6.3.4 调整装配法 247
6.3.5 装配方法的选择 250
6.4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251
6.4.1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步骤与
主要工作内容 251
6.4.2 确定装配顺序的原则 253
6.5 冷沖模的装配 253
6.5.1 冷沖模装配的技术要求 253
6.5.2 模架的装配 255
6.5.3 凸、凹模装配 258
6.5.4 沖模装配的顺序 260
6.5.5 沖裁模装配实例 261
6.5.6 级进模装配实例 263
6.5.7 複合模装配实例 265
6.5.8 环氧树脂等黏结技术在模具
装配中的套用 266
6.6 塑胶模装配 269
6.6.1 塑胶模装配的技术要求 269
6.6.2 型芯、型腔凹模与模板的
装配 269
6.6.3 过盈配合件的装配 273
6.6.4 装配中的修磨 274
6.6.5 导柱、导套的装配 275
6.6.6 推桿装配 276
6.6.7 滑块抽芯机构的装配 278
6.6.8 楔紧块及斜导柱的装配 279
6.6.9 热塑性塑胶注射模具装配
实例 280
思考题与习题 283
第7章 工具机专用夹具设计 285
7.1 概述 285
7.1.1 工具机夹具及其功用 285
7.1.2 工具机夹具的分类与组成 287
7.2 工件的定位 288
7.2.1 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 288
7.2.2 常用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的
设计 293
7.2.3 定位误差及其计算 303
7.3 工件的夹紧 312
7.3.1 夹紧原理 312
7.3.2 典型夹紧机构 314
7.3.3 组合夹紧机构与联动夹紧
机构 318
7.4 各类工具机夹具的设计特点 320
7.4.1 车床夹具 320
7.4.2 铣床夹具 323
7.4.3 钻床夹具 326
7.4.4 镗床夹具 332
7.4.5 数控工具机夹具 337
7.5 组合夹具 339
7.5.1 组合夹具的特点与套用
场合 339
7.5.2 组合夹具的基本元件及主要
作用 339
7.5.3 组合夹具的组装 340
7.6 专用夹具设计方法 342
7.6.1 工具机专用夹具的设计方法 342
7.6.2 夹具结构的工艺性 344
思考题与习题 347
第8章 现代机械与模具製造工艺
设计 350
8.1 机械与模具製造的CAPP/CAM 350
8.1.1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 350
8.1.2 机械产品的CAD/CAM
技术 355
8.2 数控加工工艺设计 358
8.2.1 概述 358
8.2.2 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359
8.2.3 数控加工程式的编制 364
8.2.4 数控加工工艺档案 365
参考文献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