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製图(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适用)》是201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万静、许纪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机械製图(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适用)
- 定价:48元
- 作者:万静、许纪倩
- ISBN:9787302254324
- 印次:1-2
- 装帧:平装
- 出版时间:2014-6-27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院校工程图学课程教育基本要求》,吸取了近年来教学改革和现代产品设计表达新方法,在北京科技大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的。本书以机械製图理论为主线,结合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手段和案例分析两条辅线,融汇贯通地阐述机械製图理论基础与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手段的结合,以解决在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图中用规範的工程技术语言準确、高效地表达问题。
本书共15章,主要内容包括:製图基本知识,投影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点、直线和平面,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投影变换,立体及其表面交线,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轴测图及其草图速画技术,标準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焊接件的表示法,展开图,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软体简介。本书另有26个附录以方便读者查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画法几何及机械製图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类型学校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与本书配套使用的《机械製图习题集》(许纪倩主编)同时出版,可供选用。
本书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教育指导委员会2005年制定的《普通高等院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构思整体框架,参考国内外同类教材,在我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以机械製图理论为主线,结合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手段和案例分析两条辅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启发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寻课程研究内容的实用性,学会利用理论知识和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手段相结合来表达设计思想,使他们具有现代工程图学的思维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关注设计中必须重视的关联性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本教材的特点:
(1) 从全新的角度论述工程图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构形与表达,突出其如何利用现代设计手段高效表达複杂的设计构形,正确处理了传统机械製图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机械製图课程导入了新的思维模式。
(2) 教材定位的培养对象为工程设计类人才,要求具备较高的图形理论分析基础,为此整合精选了传统画法几何内容,对传统机械类教材中点线面相对位置及综合解题部分内容进行了压缩(只涉及特殊位置要素求解,而将一般位置问题规划在换面法中解决),继承了画法几何学中的经典实用理论,使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
(3) 注重观察启发式教学模式,利用案例分析建立与工程背景知识的渗透与导入,加强徒手草图、测绘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构思和表达能力,利用课程理论知识与现代三维建模技术和二维CAD製图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关联设计表达、工程图样规範处理问题。
(4) 为实践教材新架构体系,有配套习题(《机械製图习题集》,由许纪倩、万静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辅助训练,为培养学生的手工绘图、计算机二维绘图、三维造型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保证,为学生今后从事实际工程设计培养了实际操作技能。
(5) 教材中贯彻了最新的《技术製图》、《机械製图》国家标準。
本书凝结着北京科技大学工程图学室全体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参加本书编写的有万静、许纪倩、杨皓、杨光辉、陈平、张苏华、和丽、陈华、许倩、樊百林、李晓武,其中万静、许纪倩为主编,杨皓、杨光辉、陈平为副主编。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尹常治教授对本书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录
第0章绪论
0.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0.2机械设计与机械图样
0.3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与製造
第1章製图基本知识
1.1国家标準关于製图的一般规定
1.2平面图形的画法及尺寸标注
1.3绘图工具和用品的使用
1.4徒手画图的方法
1.5计算机辅助绘製平面图形示例
第2章投影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1正投影的基本特性
2.2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2.3简单形体三视图的阅读
第3章点、直线和平面
3.1点的投影
3.2直线的投影
3.3平面的投影
第4章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
4.1平行问题
4.2相交问题
4.3垂直问题
4.4综合问题分析
第5章投影变换
5.1投影变换的目的和方法
5.2点的投影变换
5.34个基本问题
5.4综合问题分析
第6章立体及其表面交线
6.1平面立体
6.2迴转体
6.3平面与立体表面交线
6.4两曲面立体表面交线
6.5计算机辅助并、交、差设计
机械製图
目录
第7章组合体
7.1组合体的形体分析
7.2组合体的画法
7.3组合体尺寸标注
7.4组合体的识图方法
7.5组合体的构形设计
7.6组合体的计算机三维建模
第8章机件的表达方法
8.1视图
8.2剖视图
8.3断面图
8.4其他表达方法
8.5第三角画法简介
第9章轴测图及其草图速画技术
9.1概述
9.2正等轴测图
9.3斜二等轴测图
9.4轴测剖视图
9.5正等轴测图的草图画法
9.6斜二轴测图的草图画法
第10章标準件和常用件
10.1螺纹
10.2螺纹紧固件及其连线的画法
10.3键和销
10.4滚动轴承
10.5齿轮
10.6弹簧
第11章零件图
11.1零件图的内容
11.2零件图的视图选择
11.3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11.4零件图的技术要求
11.5零件结构工艺性介绍与合理构形
11.6零件测绘
11.7典型零件图识图要点
11.8典型零件的计算机三维建模与零件工程图创建
第12章装配图
12.1装配图的内容
12.2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画法
12.3装配图的尺寸标注、技术要求和零部件序号及明细栏
12.4部件测绘与装配图的画法
12.5与装配有关的构形
12.6读装配图和拆画零件图
12.7计算机辅助三维实体装配设计与表达
第13章焊接件的表示法
13.1焊缝接头形式和图示法
13.2焊缝代号
13.3焊缝的尺寸符号及其标注示例
13.4焊缝画法及标注举例
13.5金属焊接图
第14章展开图
14.1平面立体的展开
14.2可展曲面的展开
14.3不可展曲面的近似展开
第15章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软体简介
15.1AutoCAD简介与实例
15.2Inventor简介与实例
附录
附录A常用零件结构要素
附录B普通螺纹直径与螺距系列(摘自GB/T193—2003)
附录C55°非密封管螺纹(摘自GB/T7307—2001)
附录D梯形螺纹直径与螺距系列、基本尺寸
(摘自GB/T5796.2—2005、GB/T5796.3—2005)
附录E六角头螺栓—C级(摘自GB/T5780—2000)、六角头螺栓—A和B级
(摘自GB/T5782—2000)
附录F双头螺柱(摘自GB/T897—1988、GB/T898—1988、
GB/T899—1988、GB/T900—1988)
附录G开槽沉头螺钉(摘自GB/T68—2000)
附录H内六角圆柱头螺钉(摘自GB/T70.1—2008)
附录I紧定螺钉(摘自GB/T71—1985、
GB/T73—1985、GB/T75—1985)
附录JI型六角螺母(摘自GB/T6170—2000)、
六角薄螺母(摘自GB/T6172.1—2000)
附录K圆螺母(摘自GB/T812—1988)
附录L小垫圈A级(摘自GB/T848—2002)、
平垫圈A级(摘自GB/T97.1—2002)、
平垫圈倒角型A级(摘自GB/T97.2—2002)
附录M标準型弹簧垫圈(摘自GB/T93—1987)、
轻型弹簧垫圈(摘自GB/T859—1987)
附录N圆螺母止动垫圈(摘自GB/T858—1988)
附录O紧固件通孔及沉孔尺寸
附录P挡圈
附录Q平键和键槽各部分尺寸
附录R圆柱销(摘自GB/T119.1—2000)、圆锥销(摘自GB/T117—2000)
附录S滚动轴承
附录T标準公差数值(GB/T1800.3—1998)
附录U轴的基本偏差数值(GB/T1800.3—1998)
附录V孔的基本偏差数值(GB/T1800.3—1998)
附录W优先、常用配合轴的极限偏差表摘录
附录X优先、常用配合孔的极限偏差表摘录
附录Y常用材料
附录Z常用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