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製图与CAD基础》是201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斌。
基本介绍
- 书名:机械製图与CAD基础
- 作者: 王斌
- ISBN:978-7-111-43528-0
- 定价:20元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3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所属丛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两篇,第1篇机械製图,内容包括:绪论,机械製图基本知识与技能,投影理论基础,立体的投影,组合体,轴测图,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标準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第2篇CAD基础,内容包括:AutoCAD简介,常用绘图方法,二维图形的编辑,文本标注,尺寸标注,图层与图块的套用。
图书目录
前言
绪论1
第1篇机械製图2
第1章机械製图基本知识和技能2
1 1国家标準的基本规定2
1 1 1图纸幅面、格式和标题栏2
1 1 2比例5
1 1 3字型6
1 1 4图线7
1 1 5尺寸标注9
1 2绘图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2
1 2 1图板和丁字尺12
1 2 2三角板13
1 2 3圆规和分规13
1 2 4比例尺和曲线板15
1 2 5铅笔15
1 2 6其他绘图用品15
1 3常用的几何作图方法15
1 3 1等分已知线段和圆周16
1 3 2正多边形的画法16
1 3 3斜度和锥度17
1 3 4圆弧连线18
1 3 5椭圆19
1 4平面图形的分析与尺寸标注20
1 4 1平面图形的分析20
1 4 2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21
1 5绘图的步骤和方法22
1 5 1仪器绘图的步骤和方法23
1 5 2徒手绘图的方法23
第2章投影理论基础25
2 1投影法的基本知识25
2 1 1投影法的概念25
2 1 2投影法的分类25
2 1 3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26
2 2物体的三视图27
2 2 1三投影面体系的形成27
2 2 2物体的三视图及其投影规律28
2 3点的投影29
2 3 1点的三面投影29
2 3 2两点的相对位置31
2 4直线的投影32
2 4 1直线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32
2 4 2直线上的点34
2 4 3两直线的位置关係35
2 5平面的投影36
2 5 1平面的表示方法36
2 5 2平面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36
2 5 3平面上的点与直线39
2 5 4圆的投影39
2 5 5直角投影定理40
2 6换面法41
2 6 1换面法的概念41
2 6 2直线的换面42
2 6 3平面的换面45
2 7直线与平面以及两平面之间的相对
位置47
2 7 1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
平行47
2 7 2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
相交48
第3章立体的投影51
3 1立体的三视图51
3 1 1平面立体及其表面上的点51
3 1 2迴转体及其表面上的点53
3 2平面与立体相交60
3 2 1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60
3 2 2平面与迴转体相交62
3 3两立体相交70
3 3 1利用表面取点法求相贯线70
3 3 2利用辅助平面法求相贯线72
3 3 3相贯线的特殊情况74
3 3 4相贯线的综合套用分析76
第4章组合体78
4 1概述78
4 1 1组合体的形成和表面关係78
4 1 2形体分析法81
4 2组合体的画图82
4 2 1形体分析82
4 2 2视图选择82
4 2 3画图方法与步骤83
4 3组合体的读图84
4 3 1读图的基本要领84
4 3 2读图的方法和步骤85
4 4组合体的尺寸标注91
4 4 1标注尺寸的基本要求91
4 4 2基本几何体的尺寸注法92
4 4 3截切和相贯立体的尺寸标注92
4 4 4组合体的尺寸分析93
4 4 5组合体尺寸标注的方法和步骤94
4 4 6组合体尺寸标注中应注意的
问题94
第5章轴测图97
5 1概述97
5 1 1轴测图的形成97
5 1 2轴测图的投影特性98
5 1 3轴测图的分类98
5 2正等测图98
5 2 1正等测图的参数98
5 2 2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98
5 2 3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正等测图100
5 2 4迴转体的正等测图101
5 2 5组合体的正等测图102
5 3斜二测图103
5 3 1斜二测图的参数103
5 3 2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斜二测图104
第6章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107
6 1视图107
6 1 1基本视图和向视图107
6 1 2局部视图108
6 1 3斜视图109
6 2剖视图109
6 2 1剖视图的基本概念109
6 2 2剖视图的种类111
6 2 3剖切面的种类114
6 3断面图115
6 3 1基本概念115
6 3 2移出断面图117
6 3 3重合断面图118
6 4局部放大图和简化画法118
6 4 1局部放大图118
6 4 2简化画法118
第7章标準件和常用件122
7 1螺纹的规定画法和标注122
7 1 1螺纹的形成、要素和结构122
7 1 2螺纹的规定画法124
7 1 3螺纹的标注和种类125
7 2常用螺纹紧固件的规定画法和标记127
7 2 1螺栓联接129
7 2 2双头螺柱联接131
7 2 3螺钉联接131
7 3齿轮的几何要素和规定画法131
7 3 1圆柱齿轮的参数131
7 3 2圆柱齿轮的规定画法133
7 4键与销134
7 4 1键联结134
7 4 2销联接135
7 5轴承136
7 5 1滚动轴承的种类和规定画法136
7 5 2滚动轴承的标记138
7 6弹簧138
7 6 1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各部分的
名称及尺寸关係138
7 6 2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规定画法139
7 6 3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画法示例140
第8章零件图141
8 1零件图的内容141
8 2零件结构的工艺性简介142
8 2 1铸造工艺对零件结构的要求142
8 2 2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结构的
要求143
8 3零件图的视图选择144
8 3 1零件视图表达方案的选择144
8 3 2典型零件的视图选择145
8 4零件图的尺寸标注146
8 4 1尺寸基準及其选择147
8 4 2合理标注尺寸的要点147
8 5零件图的技术要求148
8 5 1零件的表面结构148
8 5 2极限与配合152
8 5 3几何公差简介157
8 6读零件图158
8 6 1读零件图的步骤与方法158
8 6 2读零件图举例159
第9章装配图160
9 1装配图的内容160
9 2装配图的表达方法161
9 2 1规定画法161
9 2 2特殊表达方法161
9 2 3简化画法162
9 3装配图的视图选择162
9 3 1主视图的选择162
9 3 2其他视图的选择162
9 4装配图的尺寸标注163
9 5装配图的零件序号及明细栏164
9 5 1零件序号164
9 5 2明细栏164
9 6装配结构合理性简介165
9 6 1接触面的装配结构165
9 6 2装拆连线结构165
9 7装配图的画图步骤166
9 8读装配图及拆画零件图168
9 8 1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168
9 8 2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170
第2篇CAD基础172
第10章AutoCAD简介172
10 1AutoCAD绘图软体172
10 2AutoCAD软体的特点172
10 3AutoCAD基础界面及其基本操作173
10 3 1标题栏173
10 3 2下拉选单栏174
10 3 3工具列174
10 3 4命令视窗174
10 3 5状态栏174
10 3 6绘图区175
10 4图形档案管理176
10 4 1创建新的图形档案176
10 4 2打开原来的图形档案176
10 4 3保存当前的档案图形176
10 5使用命令与系统变数176
10 6设定绘图环境177
10 7辅助绘图179
10 7 1坐标系的使用179
10 7 2滑鼠的作用179
10 7 3选择对象的方法180
第11章常用绘图方法181
11 1绘图选单181
11 2基本绘图181
11 3绘图命令的使用182
11 4绘製直线182
11 5绘製点182
11 6绘製构造线183
11 7绘製多线183
11 8绘製多段线185
11 9绘製正多边形186
11 10绘製矩形186
11 11绘製圆187
11 12绘製圆弧188
11 13绘製圆环188
11 14绘製椭圆189
11 15绘製样条曲线189
11 16定数等分190
11 17定距等分190
11 18徒手画线191
第12章二维图形的编辑192
12 1对象选择192
12 2基本编辑192
12 2 1取消和重做192
12 2 2删除193
12 2 3複製194
12 2 4移动194
12 2 5旋转195
12 2 6修剪195
12 2 7延伸195
12 2 8缩放196
12 2 9拉伸196
12 2 10偏移196
12 2 11阵列197
12 2 12镜像197
12 2 13打断198
12 2 14倒直角198
12 2 15倒圆角198
12 2 16分解199
12 3图案填充199
12 3 1绘製方式199
12 3 2填充选定对象的步骤199
12 3 3填充对话框199
第13章文本标注201
13 1用TEXT命令标注文本201
13 1 1标注文本201
13 1 2标注控制码与特殊字元201
13 2用MTEXT命令标注多行文本201
13 3定义字型式样202
13 4编辑文本202
第14章尺寸标注203
14 1尺寸标注的规则203
14 2创建与设定标注的样式203
14 3尺寸标注的类型204
14 3 1对齐标注204
14 3 2基线标注205
14 3 3连续标注205
14 3 4直径标注205
14 3 5半径标注205
14 3 6角度标注205
14 3 7引线标注206
14 3 8几何公差标注206
第15章图层与图块的套用207
15 1图层的套用207
15 1 1图层概论207
15 1 2打开图层特性管理器方法208
15 1 3图形转移图层方法208
15 2块的套用208
15 2 1定义块208
15 2 2用块创建图形档案209
15 2 3插入块209
15 2 4属性210
附录212
参考文献231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冲压的品种、效率及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冲压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相继出现并在生产中逐渐套用。为此,本手册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订,以适应冲压技术的发展和满足读者的需求。
本次修订的原则是保持第1版的体例不变,适当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主要修订内容包括:
1)根据冲压技术的发展和冲压生产的需要,增加了冲压模具最新的常用标準,这是读者进行模具设计与製造的必备资料。
2)对模具结构及设计部分做了适当调整、删减,充实、更新了相关的内容。
3)对沖裁、弯曲、拉深、成形、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冲压安全技术、冲压材料及其成形性能、覆盖件的成形等做了改进。
4)对其余涉及标準更新等内容的部分也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此次修订注重理论联繫实际、突出实用性,引用理论以能说明冲压成形规律为限;所列各种计算公式、数据、图表资料以实际设计、生产工作中常用为原则。在内容取材上,儘量做到反映当今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的研究成果,力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配以实例,以便于读者自学、理解和掌握。
本手册由重庆大学王孝培任主编,温彤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何大钧和徐戊矫。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一、二、四、六章由王孝培编写;第三、五、十二章由温彤编写;第八、九、十、十一章和附录由何大钧编写;第七章由徐戊矫编写。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实用冲压技术手册目录目录
第一章概论1
第一节冲压工序的分类1
第二节冲压成形的变形力学特点与分类4
第三节冲压变形趋向性及其控制6
第四节板材冲压性能及试验方法8
一、板材冲压性能8
二、冲压成形性能的试验方法10
第五节成形极限17
一、成形极限图(FLD)的製作17
二、成形极限图在生产中的套用19
第六节冲压用原材料19
一、常用板材的冲压性能19
二、常用冲压材料的种类、性能和规格26
三、冲压用新材料26
第二章沖裁与剪下32
第一节沖裁过程变形分析32
一、沖裁过程32
二、变形过程力学分析33
第二节沖裁间隙34
一、间隙的影响34
二、间隙的确定36
第三节沖裁力与沖裁功39
一、沖裁力的计算39
二、卸料力、推件力和顶件力41
三、降低沖裁力的方法42
四、沖裁功43
第四节沖裁件的排样与搭边44
一、材料利用率44
二、排样方法44
三、搭边及条料宽度46
第五节沖裁件的工艺性49
一、沖裁件的形状和尺寸49
二、沖裁件的精度与表面粗糙度51
第六节沖模刃口尺寸的计算53
一、尺寸计算原则53
二、尺寸计算方法53
第七节非金属材料沖裁58
一、热塑性塑胶板的剪下58
二、酚醛树脂层压板的剪下58
三、非金属材料沖裁模60
第八节精密沖裁62
一、精密沖裁的工艺方法63
二、精沖(齿圈压板沖裁)64
第九节板材剪下72
一、平刃剪和斜刃剪72
二、滚动剪与振动剪74
第三章弯曲76
第一节弯曲的力与变形特点77
第二节弯曲件毛坯长度计算78
一、应变中性层的确定78
二、毛坯展开长度的计算79
第三节弯曲件的回弹81
一、影响回弹的主要因素82
二、回弹角的确定82
第四节弯曲件的工艺性83
一、弯曲精度83
二、最小弯曲半径84
三、直边高度85
四、孔边距86
五、形状与尺寸的对称性86
六、其他工艺性要求86
第五节弯曲力的计算87
第六节弯曲模工作部分的设计88
一、凸、凹模的圆角半径与凹模的深度88
二、凸、凹模间隙88
第七节提高弯曲件质量的工艺措施89
一、弯曲件的常见缺陷及解决办法89
二、提高弯曲件质量的要点91
第八节辊弯成形92
一、辊弯成形特点92
二、辊弯成形原理与工艺设计93
三、辊弯成形设备96
第九节型材弯曲97
一、型材弯曲的变形特点与主要缺陷97
二、型材弯曲时展开尺寸计算98
第四章拉深100
第一节圆筒形件拉深变形分析100
一、拉深过程100
二、拉深过程的力学分析101
三、起皱与拉裂102
第二节圆筒形件的拉深工艺计算103
一、毛坯尺寸计算103
二、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118
三、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123
第三节阶梯圆筒形件的拉深131
一、拉深次数131
二、由大阶梯到小阶梯的拉深程式132
三、由小阶梯到大阶梯的拉深程式132
四、浅阶梯形件的成形132
五、带锥形阶梯件的拉深132
第四节锥形件、球面件及抛物面件的拉深133
一、锥形件的拉深134
二、球面件的拉深139
三、抛物面件的拉深140
第五节盒形件的拉深142
一、低盒形件的拉深142
二、高盒形件的拉深148
第六节其他拉深方法150
一、变薄拉深150
二、温差拉深155
三、软模拉深156
第七节拉深模工作部分参数160
一、圆角半径160
二、间隙161
三、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162
第八节压边力、拉深力和拉深功163
一、压边力163
二、拉深力及拉深功164
第九节典型零件拉深工序安排168
一、拉深件工序安排的一般规则168
二、阶梯形件拉深的规则170
第十节拉深的辅助工序171
一、退火171
二、酸洗171
三、润滑172
第十一节拉深件质量分析176
一、起皱176
二、破裂176
三、表面拉毛177
四、拉深件的形状及尺寸不良缺陷177
第五章成形180
第一节胀形180
一、圆柱形空心坯料的胀形180
二、起伏成形183
第二节旋压184
一、普通旋压184
二、变薄旋压186
第三节翻边188
一、翻孔188
二、外缘翻边191
三、变薄翻边194
第四节缩口与扩口195
一、缩口195
二、扩口197
第五节校平、整形与压印198
一、校平198
二、整形199
三、校平与整形力200
四、压印200
第六节覆盖件的成形201
一、覆盖件成形特点201
二、覆盖件常用材料及要求201
三、覆盖件成形工艺202
四、覆盖件冲压成形性能、主要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207
五、高强度钢板与拼焊板的成形特点209
第七节多点成形与渐进成形210
一、多点成形210
二、渐进成形211
第六章管材冲压212
第一节管材沖切加工212
一、管材切断212
二、管材剖口215
三、管材沖孔217
第二节管材弯曲219
一、管材弯曲变形及最小弯曲半径220
二、管材截面形状畸变及其防止方法220
三、弯曲力矩的计算223
第三节管材翻捲成形223
一、管材外翻捲成形223
二、管材内翻捲成形227
三、非常规翻捲成形227
第七章模具结构及设计231
第一节沖模分类231
第二节沖模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32
一、单工序模232
二、複合模241
三、级进模242
第三节沖模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及设计248
一、沖模主要零部件分类248
二、沖模零部件设计249
第四节大型覆盖件冲压模具289
一、覆盖件拉深模289
二、覆盖件修边模292
三、覆盖件翻边模298
第五节特种沖模299
一、低熔点合金模具299
二、锌基合金模300
三、聚氨酯橡胶模302
四、组合沖模304
第六节沖模设计要点311
一、沖模设计应具备的技术资料311
二、沖模设计一般程式与内容311
三、模具总体结构形式的确定311
四、沖模设计闭合高度及沖模与压力机尺寸的配合关係(参见第十章第三节)312
五、模具总图的绘製及模具零件图的测绘312
第七节模具设计CAD/CAE312
一、概述312
二、模具设计案例312
第八章冲压模具常用标準333
第一节沖模模架及其零件标準333
一、沖模模架的形式333
二、沖模滑动导向模架标準334
三、沖模滑动导向模座标準348
四、沖模滚动导向模架标準364
五、沖模滚动导向模座标準370
六、模柄标準376
七、沖模导向装置385
八、沖模模架技术条件标準402
九、沖模模架零件技术条件标準403
第二节沖模工作零部件标準405
一、凸模的标準405
二、凹模的标準413
第三节沖模技术条件419
一、沖模技术条件标準419
二、沖模零件技术条件标準421
第四节沖模常用紧固零件标準422
一、螺钉422
二、销钉427
第五节弹性元件标準430
一、圆钢丝圆柱螺旋压缩弹簧430
二、碟形弹簧435
三、弹性体压缩弹簧438
四、氮气弹簧442
第六节冲压模具零件常用公差、配合及表面粗糙度449
第九章模具材料及热处理456
第一节冲压模具材料和选择原则456
第二节模具材料456
一、模具钢的分类457
二、常用优选模具钢458
三、模具钢的化学成分及用途460
四、硬质合金及钢结硬质合金的化学成分和性能465
五、非铁金属及其合金467
六、环氧树脂470
七、聚氨酯橡胶471
第三节冲压模具材料的选用474
一、按模具材料性能选择474
二、按模具种类选择模具材料475
三、按製件产量选择模具材料479
四、按製件材料选择模具材料480
五、按模具使用寿命选择模具材料481
第四节冲压模具主要材料的许用应力483
第五节模具钢的锻造工艺483
一、冲压模具用钢锻造工艺规範483
二、新型冲压模具钢的锻造工艺特性485
第六节模具钢的热处理487
一、冲压模具用钢锻件的预备热处理工艺487
二、冲压模具用钢的热处理493
三、钢的真空热处理501
四、钢结硬质合金的热处理503
五、淬火冷却介质505
六、模具热处理常见缺陷及防止措施505
第七节模具零件的表面强化技术506
一、模具工作零件表面强化方法的分类及性能507
二、改变表面化学成分的表面强化方法507
三、表面形成覆盖层的强化方法521
四、不改变表面化学成分的强化方法531
第十章冲压设备535
第一节常用冲压设备的类型及规格535
一、冲压设备的分类535
二、通用压力机537
三、拉深压力机545
四、摩擦压力机548
五、剪板机548
六、液压机551
七、精压机551
八、折弯机554
第二节现代精密压力机557
一、精冲压力机557
二、数控步冲压力机564
三、高速自动压力机565
四、板料冲压多工位压力机571
五、数控迴转头压力机572
六、电磁成形装置技术参数573
第三节冲压设备的选择573
一、冲压设备类型的选择573
二、确定设备规格575
第十一章冲压安全技术582
第一节压力机安全保护装置和手用工具582
一、压力机安全保护装置582
二、安全装置在压力机上安装时的安全距离589
三、手工具590
第二节冲压模具安全技术592
一、冲压模具安全技术措施592
二、沖模安装、调整、搬运和储藏的安全技术599
第三节自动保护装置601
一、装置602
二、典型线路608
第四节冲压生产中的噪声及其控制610
一、冲压生产中的噪声源610
二、噪声的危害及其允许标準612
三、噪声的控制614
第十二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实例616
第一节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的内容及步骤616
一、工艺设计616
二、模具设计616
三、编写工艺档案及设计计算说明书617
第二节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实例617
一、机车侧盖前支承冲压工艺设计617
二、微型汽车水泵叶轮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621
附录630
附录A常用冲压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630
附录B常用冲压材料的规格尺寸637
附录C中外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对照644
参考文献649前言
第一章电工基础1
第一节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1
一、电路和电路模型1
二、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3
三、电功率和电能7
四、电阻元件和欧姆定律8
第二节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9
一、电阻的串联和并联9
二、电阻的混联15
第三节单相正弦交流电路16
一、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16
二、相位和相位差21
三、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23
四、单一参数电路元件的交流电路25
五、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电路32
六、电路的串联谐振36
第四节三相交流电路38
一、三相交流电源38
二、负载的星形联结40
三、负载的三角形联结43
四、三相电路的功率45
第二章电工测量46
第一节常用电工仪表46
一、电流表46
二、电压表48
三、钳形电流表49
四、万用表52
五、绝缘电阻表58
第二节电能表的接线及读表65
一、分类和选择原则65
二、低压单相交流电能表的直接接线方法66
三、通过电流互感器与电源相接的单相低压电能表接线方法67
四、三相三线制低压电能表直接接线方法68
五、三相三线制低压电能表接电流互感器时的接线方法69
六、三相四线制供电时低压电能表直接接线方法70
七、电能表的选用70
八、电能表的安装技术要求70
九、电能表的读数71
十、使用互感器注意事项72
第三章电工常用工具及电动工具73
第一节电工常用工具73
一、通用工具73
二、登高用具78
三、常用防护用具80
四、常用专用工具80
第二节电钻82
一、电钻的基本结构82
二、电钻的性能83
三、电钻的使用方法83
第三节导线的连线84
一、导线绝缘层的剖削84
二、导线的连线87
三、导线绝缘层的恢复91
四、导线与接线端的连线92
第四章低压照明装置97
第一节电气照明97
一、电气照明的方式与种类97
二、照明光源的选择99
三、灯具的选择照度标準102
第二节常用照明配电箱及照明灯具104
一、常用照明配电方式104
二、照明配电箱的安装105
三、照明灯具的安装要求106
四、照明灯具、开关、插座的安装107
第三节照明装置112
一、照明装置的一般运行要求112
二、照明装置的安全检查113
三、照明装置的巡视检查周期114
四、照明装置常见故障和处理115
第五章低压电器118
第一节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和保护电器118
一、常用低压手动开关电器118
二、常用低压断路器122
三、剩余电流保护装置123
四、交流接触器125
五、主令电器130
六、低压熔断器133
七、热继电器137
第二节低压成套配电装置140
一、配电箱140
二、低压配电装置143
第六章电动机与电动机拖动146
第一节异步电动机概述146
一、电动机的分类146
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146
第二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148
一、旋转磁场148
二、工作原理149
三、转向和转速149
四、电动机的机械特性150
第三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151
一、电动机的主要技术参数151
二、电动机绕组的联结154
三、电动机的起动154
四、电动机的调速161
五、电动机的制动163
六、电动机的保护165
第四节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控制电路166
一、具有自锁的正转控制电路166
二、具有过载保护的正转控制电路167
三、点动与连续运行控制电路168
四、接触器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168
五、按钮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169
六、按钮、接触器複合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170
七、自动往返控制电路171
八、接触器控制的手动 △减压起动电路172
第五节直流电动机173
一、直流电动机的构造173
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176
三、直流电动机的励磁176
第七章电气线路179
第一节架空线路179
一、架空线路的敷设179
二、架空线路的维护190
第二节电缆线路193
一、电缆线路的结构194
二、电缆线路的敷设197
第三节室内配线200
一、室内配线的基本知识200
二、常用配线方式201
第八章临时用电204
第一节临时用电的安全要求204
一、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要求204
二、临时架空线的安全措施205
三、配电箱、开关箱的安全措施206
四、现场照明的安全措施207
五、临时用电的接地、接零及防雷保护207
六、各类临时用电人员的要求208
第二节临时用电技术防护措施和管理208
一、临时用电技术防护措施208
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施的管理210
三、漏电保护器的管理210
第三节手持式电动工具211
一、电动工具的分类及特点211
二、使用手持及移动式电动工具的安全技术要求212
三、移动式电气设备使用安全要求212
四、手携式和移动式电气设备的接地212
第九章电力电容器214
第一节电力电容器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214
一、电力电容器的作用214
二、电容补偿的原理214
三、补偿的基本原则216
四、电容补偿的方式216
第二节电力电容器的结构与主要参数220
一、电力电容器的结构220
二、电力电容器的型号220
三、电力电容器的技术参数220
第三节电容器的安装运行与维护221
一、电容器的放电装置221
二、电容器的安装要求221
三、电容器的运行规定222
第十章安全用电、防雷、防火223
第一节电流对人体的危害与触电事故223
一、电流对人体的伤害223
二、对人体作用电流的划分225
三、影响触电伤害程度的因素226
四、常见的触电方式227
五、触电事故的发生规律及一般原因228
六、触电急救229
第二节电力系统接地233
一、接地保护233
二、接零保护237
三、重複接地243
四、人工接地体的埋设要求和接地线的要求243
五、接地装置的选择244
六、接地装置的安装247
第三节防雷和防静电251
一、雷电的种类及危害251
二、防雷技术252
三、防静电254
第四节电气火灾消防基本操作261
一、发生电气火灾的原因261
二、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262
三、电气消防常识263
四、灭火器的使用264
参考文献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