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过程装备製造技术》是2011年6月1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昌、汪建新、贾慧灵、韩军、孟智慧。
基本介绍
- 书名:机械与过程装备製造技术
- 作者:王昌 (作者, 编者), 汪建新 (作者), 贾慧灵 (作者), 韩军 (作者, 编者), 等 (作者, 编者), 孟智慧 (编者)
- ISBN:7302252300, 9787302252306
- 页数:367页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第1版(2011年6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 丛书名: :普通高等院校机电工程类规划教材
- 产品尺寸:25.7 x 18.3 x 1.8 cm
- 重量:540 g
内容简介
《机械与过程装备製造技术》根据机械类专业以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原“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在总结各高校教改经验并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考虑目前高等工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以及已毕业学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除绪论外分为7章,内容包括:机械製造过程基础知识、过程装备製造与检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械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数控加工编程技术、现代机械製造技术的发展。全书结构严谨,系统性强,对机械与过程装备製造技术课程的体系架构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尝试,主要考虑了宽基础、大口径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有兴趣读者的自学需要,力求较全面地反映机械与过程装备製造技术的发展规律,使之有益于培养读者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对装备製造业的创新能力。《机械与过程装备製造技术》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基本教材,同时兼顾了机械工程类和化工设备类高职高专教学的要求,可供高职高专及成人高校选用,也可作为对机械工程与过程装备类知识有兴趣的读者的自学和参考用书。
根据机械类专业以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原“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在总结各高校教改经验和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已毕业学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这本以满足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两个专业教学为主,兼顾车辆工程、工业设计以及高职高专等相关专业教学的机械与过程装备製造技术教材,以期更大程度、更大範围地满足教学和社会的需求。
机械与过程装备製造技术是我国高等院校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製造工艺教育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汲取同类教材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本书对该课程的体系和结构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主要考虑了宽基础、大口径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有兴趣读者的自学需要,力求较全面地反映机械与过程装备製造技术的发展规律,使之有益于培养读者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对装备製造业的创新能力。
本书有以下特点:
(1) 充分考虑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物流工程等本科专业以及高职高专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力求满足上述各类专业的要求。
(2) 在知识体系上力求首先给读者一个机械製造的总概念,然后再分述,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及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且留有足够的内容供因缺少学时而又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和读者选修、选学。
(3) 全书以机械及过程装备製造工艺为教学重点,增加了对数控编程技术、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非传统加工技术的内容介绍,以方便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工业设计等本科专业以及高职高专等相关专业依据自身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讲与自学,具有鲜明的综合式宽口径教育的特色。
(4) 通过本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过程装备製造与检测基础知识外,还可以系统地学习机械製造的基础知识以及了解机械製造技术的进展; 而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等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适当了解过程装备製造知识,以利于毕业后跨行业就业。
(5) 全书内容详略得当,力求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进行内容的编排,有利于提高读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书由王昌主编并统稿,贾慧灵任副主编,孟智慧、韩军、陈晓娟参编。具体分工如下: 绪论由汪建新编写; 第1章由孟智慧编写; 2.1节~2.4节由贾慧灵编写,2.5节~2.10节由王昌编写; 第3章和第6章由韩军编写; 第4章和第5章由陈晓娟编写; 第7章由王昌编写。
本书由汪建新教授主审。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李强教授的全力指导和帮助,同时还得到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有关领导及相关同志的鼓励、支持和帮助,研究生王久旺、李静、郝俊信参与部分编辑工作,在此对各位领导、老师、同志以及有关参考教材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探索和追求的过程。由于编者的水平与经验所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殷切地希望广大师生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再版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主编
2011年4月
目录
绪论
第1章 机械製造过程基础知识
1.1 生产与製造
1.2 成组技术
1.3 机械製造工艺概论
1.4 机械製造工艺过程
1.5 零件的机械加工方法
1.5.1 零件的种类及组成
1.5.2 组成零件的表面
1.5.3 常用加工方法
1.6 切削用量与切削层截面参数
1.7 基準、定位与夹紧
1.7.1 概述
1.7.2 定位
1.7.3 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
1.8 金属切削工具机
1.8.1 工具机的分类
1.8.2 工具机型号的编制
1.9 金属切削刀具
1.9.1 刀具材料
1.9.2 车刀结构及几何参数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过程装备製造与检测
2.1 压力容器的发展
2.2 钢製压力容器的焊接
2.2.1 焊接接头
2.2.2 常用焊接方法及其焊接工艺
2.3 常用钢材的焊接
2.3.1 碳钢的焊接
2.3.2 低合金钢的焊接
2.3.3奥氏体不鏽钢的焊接
2.3.4钛及钛合金的焊接
2.3.5异种金属的焊接
2.4受压壳体製造的準备
2.4.1钢材的预处理
2.4.2划线
2.5成形加工
2.5.1筒节的弯捲成形
2.5.2封头的成形
2.5.3管子的弯曲
2.6典型压力容器
2.6.1管壳式换热器
2.6.2高压容器的製造
2.7过程装备製造的定期检测
2.7.1定期检测
2.7.2常规检测
2.8射线检测及缺陷等级评定
2.8.1X射线、γ射线的产生和性质
2.8.2射线检测的原理和準备
2.8.3焊缝射线透照缺陷等级评定
2.8.4射线防护
2.9超音波检测及缺陷等级评定
2.9.1超音波检测的基础知识
2.9.2超音波检测缺陷
2.9.3超声检测焊接接头的缺陷等级评定
2.10表面检测及缺陷等级评定
2.10.1磁粉检测
2.10.2渗透检测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3.1制定工艺规程的步骤和方法
3.1.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3.1.2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
3.1.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3.1.4工件的装夹
3.1.5工件的基準
3.2定位基準的选择
3.3加工路线的拟定
3.4分析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3.4.1概述
3.4.2零件结构工艺性设计的一般原则
3.4.3毛坯的选择
3.5工序集中与工序分散
3.6工序尺寸的确定
3.7工艺尺寸链
3.8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3.9工艺过程经济性分析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机械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4.1机械装配概述与装配尺寸链
4.1.1装配工作的基本概念
4.1.2装配精度与装配尺寸链
4.2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4.3装配方法及其选择
4.3.1互换装配法
4.3.2分组装配法
4.3.3修配装配法
4.3.4调整修配法
4.3.5自动装配
4.3.6装配方法的选择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
5.1概述
5.2机械加工的经济精度
5.3工艺系统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5.3.1加工原理误差
5.3.2工具机误差
5.3.3刀具与夹具误差
5.3.4调整误差
5.4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5.4.1基本概念
5.4.2夹紧力、重力、传动力和惯性力引起的加工误差
5.4.3工具机部件刚度及其影响因素
5.5工艺系统热变形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5.6加工误差的分析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数控加工编程技术
6.1概述
6.1.1数控编程的作用与目的
6.1.2数控编程的内容和步骤
6.1.3数控编程的方法
6.2数控编程的基本知识
6.2.1数控加工程式的结构
6.2.2程式段格式
6.2.3数控工具机的坐标系
6.3常用功能代码
6.3.1準备功能G代码
6.3.2辅助功能M代码
6.3.3F、S、T代码
6.4常用準备功能指令的编程方法
6.4.1与坐标系相关的指令
6.4.2运动控制指令
6.4.3刀具补偿指令
6.4.4固定循环指令
6.5数控加工程式的编制
6.5.1数控车床的程式编制
6.5.2数控铣床的程式编制
6.5.3加工中心的程式编制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现代机械製造技术的发展
7.1製造自动化技术
7.1.1柔性製造系统
7.1.2自动检测技术
7.2现代精密製造技术
7.3现代製造生产模式
7.3.1并行工程
7.3.2智慧型製造
7.3.3绿色製造
7.3.4虚拟製造
7.3.5云製造
7.4非传统加工技术
7.4.1电火花加工
7.4.2高能束加工
7.4.3複合加工
7.4.4水喷射加工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