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下册)》是2014年4月1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9年),结合当前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编写的。全书分上下册,本书为下册,为机械设计部分共17章。
基本介绍
- 书名: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下册)
- 作者:范元勛 梁医 张龙
- ISBN:9787302353058
- 定价:45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年4月1日
- 装帧:平装
图书简介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9年),结合当前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编写的。
全书分上下册,本书为下册,为机械设计部分共17章,内容包括:机械设计概论,机械零件强度,摩擦、磨损和润滑,螺纹联接,轴毂联接,铆接、焊接和胶接,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桿传动,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弹簧,机架和导轨的结构设计。每章内容包含了重点与难点、章节内容、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思考题和习题等,对常用专业名词给出了对应的英文注释。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或者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9年),结合当前教学改革和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总结近几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在对原机械设计基础(上、下)教材进行适当扩充和修订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适用于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学时调整后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课内教学为100学时左右。教材修订时在体系和内容编排上主要有如下一些考虑:
(1) 为方便教学计画的实施,本书分上、下两册,即上册为机械原理的内容,下册为机械设计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学期来实施,但教材在编排时注意了内容的系统性,以机械设计为主线编排各篇和章节的内容。
(2) 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重视工程套用背景的介绍。
(3) 注意将课程的各局部知识点,放到机械整体设计的全局中考虑,培养学生的整体和系统观念,提高学生对机械设计知识的综合套用能力。
(4) 适应机械工业发展的要求,增加了反映机械设计技术发展成果的内容介绍,如机器人机构学、机械系统设计、主动磁轴承等,充实了机构解析法设计的内容。
(5) 儘量简化和避免烦琐、冗长的计算和公式推导,而注意突出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思想、基本结构特点和套用知识的介绍。
(6) 方便学生的自学和拓展性学习,每章配有重点、难点、思考题和扩展性阅读参考文献。
(7) 儘量採用了最新的国家标準和规範。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参加上册编写的有: 范元勛(第1、6章和第7章部分内容)、祖莉(第2、3章)、梁医(第4、5章)、张庆(第8~11章)、张龙(第7章部分内容)、宋梅利(第12、13章); 参加下册编写的有: 范元勛(第1~3、13、14章)、宋梅利(第4、8章)、张庆(第5、6章)、祖莉(第7、11章)、张龙(第9、10章)、梁医(第12、15~17章)。上册由范元勛、张庆主编,下册由范元勛、梁医和张龙主编。全书由范元勛统稿。
教研室的研究生帮助绘製了本书的部分插图,本书前主编之一王华坤教授作为主审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的水平和时间的限制,书中的缺点、错误仍在所难免,编者殷切希望各方面专家及读者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编者
2013年12月
(1) 为方便教学计画的实施,本书分上、下两册,即上册为机械原理的内容,下册为机械设计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学期来实施,但教材在编排时注意了内容的系统性,以机械设计为主线编排各篇和章节的内容。
(2) 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重视工程套用背景的介绍。
(3) 注意将课程的各局部知识点,放到机械整体设计的全局中考虑,培养学生的整体和系统观念,提高学生对机械设计知识的综合套用能力。
(4) 适应机械工业发展的要求,增加了反映机械设计技术发展成果的内容介绍,如机器人机构学、机械系统设计、主动磁轴承等,充实了机构解析法设计的内容。
(5) 儘量简化和避免烦琐、冗长的计算和公式推导,而注意突出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思想、基本结构特点和套用知识的介绍。
(6) 方便学生的自学和拓展性学习,每章配有重点、难点、思考题和扩展性阅读参考文献。
(7) 儘量採用了最新的国家标準和规範。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参加上册编写的有: 范元勛(第1、6章和第7章部分内容)、祖莉(第2、3章)、梁医(第4、5章)、张庆(第8~11章)、张龙(第7章部分内容)、宋梅利(第12、13章); 参加下册编写的有: 范元勛(第1~3、13、14章)、宋梅利(第4、8章)、张庆(第5、6章)、祖莉(第7、11章)、张龙(第9、10章)、梁医(第12、15~17章)。上册由范元勛、张庆主编,下册由范元勛、梁医和张龙主编。全书由范元勛统稿。
教研室的研究生帮助绘製了本书的部分插图,本书前主编之一王华坤教授作为主审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的水平和时间的限制,书中的缺点、错误仍在所难免,编者殷切希望各方面专家及读者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编者
2013年12月
目录
第1篇机械设计总论
第1章机械设计概论
11机械设计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设计程式
13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计算準则
14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及其选择原则
15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及机械设计新进展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第2章机械零件的强度
21载荷与应力的分类
22静应力时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
23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24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摩擦、磨损及润滑
31概述
32摩擦
33磨损
34润滑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第2篇联接
第4章螺纹联接
41螺纹
42螺纹联接的类型及螺纹联接件
43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44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45螺栓组联接的设计与受力分析
46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轴毂联接
51键联接
52花键联接
53无键联接
54销联接
55过盈配合联接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铆接、焊接与胶接
61铆接
62焊接
63胶接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第3篇机 械 传 动
第7章螺旋传动
71螺旋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套用
72滑动螺旋传动
73滚动螺旋传动
74静压螺旋传动简介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带传动
81概述
82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
83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84V带轮设计
85带的张紧与维护
86其他新型带传动简介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链传动
91概述
92传动链的结构特点
93滚子链链轮的结构和材料
94链传动的几何计算
95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96链传动的受力分析
97链传动的失效形式及承载能力
98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99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及润滑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齿轮传动
101概述
102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与设计準则
103齿轮材料及热处理
104齿轮传动的计算载荷
105标準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06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许用应力与精度选择
107标準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
108标準圆锥齿轮传动强度计算
109变位齿轮传动强度计算特点
1010齿轮的结构设计
1011齿轮传动的润滑
1012其他齿轮传动简介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蜗桿传动
111蜗桿传动的类型及特点
112普通圆柱蜗桿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113普通圆柱蜗桿传动承载能力计算
114蜗桿传动的滑动速度及效率
115蜗桿传动的润滑及热平衡计算
116普通圆柱蜗桿、蜗轮的结构设计
117圆弧圆柱蜗桿传动简介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4篇轴系零、部件
第12章轴
121概述
122轴的结构设计
123轴的强度计算
124轴的刚度及振动稳定性
125提高轴的强度与刚度的措施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13章滑动轴承
131概述
132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
133滑动轴承的材料及轴瓦结构
134滑动轴承的润滑
135非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计算
136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137其他型式滑动轴承简介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14章滚动轴承
141概述
142滚动轴承的类型与选择
143滚动轴承的受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计算準则
144滚动轴承的动载荷和寿命计算
145滚动轴承的静载荷与极限转速
146滚动轴承的组合结构设计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15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151联轴器
152离合器
153制动器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5篇其他零、部件
第16章弹簧
161概述
162弹簧的材料和製造
16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计算
164圆柱螺旋扭转弹簧的设计计算
165其他类型弹簧简介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习题
第17章机架和导轨的结构设计
171机架及其结构设计
172导轨及其结构设计
拓展性阅读文献指南
思考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