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樑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依託于重庆交通大学1979年组建,1999年被认定为交通部重点实验室(现更名为“桥樑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2000年被认定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是“桥樑与隧道工程”学科(重庆市和交通部重点学科)的重要科研基地,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桥樑及结构工程实验室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桥樑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 所在地:重庆交通大学
- 组建时间:1979
- 建筑面积:4847
- 设备总投资:3900万元
- 设备总值:2300万元
- 固定研究人员:32
-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成就
重庆交通大学结构工程实验室组建于1979年,1999年被认定为交通部重点实验室(现更名为“桥樑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2000年被认定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是“桥樑与隧道工程”学科(重庆市和交通部重点学科)的重要科研基地,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桥樑及结构工程实验室之一。
温家宝总理在实验室听取中富教授的汇报

结构工程实验室实行开放的运行管理体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提出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及建设任务,指导实验室学术活动,审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和实验室开放课题;由实验室主任管理实验室日常事务、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实施对外服务工作。实验室主任为梁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郑皆连院士。
实验室已有484建筑面积7m­­,已完成基本建设和设备总投资近3900万元人民币。拥有包含五通道结构动态试验系统(MTS) 、材料试验系统、64通道动态信号採集及分析仪、24通道动态信号採集及分析仪、10000kN压力试验机、多种大型的反力设备(反力架、反力墙、建研式载入机)、SUN-ULTRA 60计算机工作站、MSC/NASTRN及MSC/MRAC2001有限元分析软体、UCAM-70A-10、7V14日产数据採集器等设备和软体约568台(套),设备总值近2300万元人民币。
作为“桥樑与隧道工程”学科的依託,结构工程实验室承担西南地区桥樑与结构工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是我校进行科学研究与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台。目前为止,结构工程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32人(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其他人员6人),其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交通部科技英才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聘请特聘教授1人(工程院院士郑皆连)、客座教授10人。
实验室根据长期的科研工作基础和技术优势,确定了如下多个研究方向:“大跨径桥樑设计理论与工程控制”、“混凝土桥樑结构行为与新技术研究”、“桥樑结构损伤机理与耐久性研究”、“桥樑深基础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长大公路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支撑着“桥樑与隧道工程”博士点以及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和“工程力学”硕士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名(含在读研究生)。
温家宝总理与实验室的老师交谈

作为西部地区主要从事桥樑与结构工程试验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交通大发展、重庆大建设的良好机遇,针对西部和西南地区桥樑、隧道建设的难题,结合自身研究特色和优势,完成了大量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关键科研试验任务,获得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优秀成果。近5年来,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实验室研究人员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49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着27部、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
学术委员会
桥樑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暨重庆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 名 | 性别 | 职 称、职 务 | 单 位 | |
主任委员 | 郑皆连 | 男 | 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 | 广西省科协 |
副主任委员 | 向中富 | 男 | 教授、土木建筑学院院长 | 重庆交通大学 |
副主任委员 | 周志祥 | 男 | 教授、博导、科技处处长 | 重庆交通大学 |
委员 | 项海帆 | 男 | 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 | 同济大学 |
委员 | 郑颖人 | 男 | 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 | 后勤工程学院 |
委员 | 顾安邦 | 男 | 教授 | 重庆交通大学 |
委员 | 蒋树屏 | 男 | 研究员、博导,常务副院长、总工 |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研究院 |
委员 | 张 力 | 男 | 研究员、国家级专家、院长 |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研究院 |
委员 | 张太雄 | 男 | 教授级高工、总工 | 重庆交通委员会 |
委员 | 吴 波 | 男 | 教授级高工、总工 | 重庆建设委员会 |
委员 | 李 乔 | 男 | 教授、博导,土木学院院长 | 西南交通大学 |
委员 | 张永兴 | 男 | 教授、博导,土木学院院长 | 重庆大学 |
委员 | 陈兴沖 | 男 | 教授、博导,副校长 | 兰州交通大学 |
委员 | 易志坚 | 男 | 教授、副校长 | 重庆交通大学 |
委员 | 王 成 | 男 | 教授、博士 | 重庆交通大学 |
委员 | 韩 西 | 男 | 教授、博士 | 重庆交通大学 |
委员(兼秘书) | 梁 波 | 男 | 教授、博导,实验室主任 | 重庆交通大学 |
科学研究
学术梯队
研究方向名称1:大跨径桥樑设计理论与工程控制研究 | ||||||
学术梯队组成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技术职称 | 学位 | 学术专长 |
学术带头人 | 顾安邦 | 男 | 70 | 教授 | 学士 | 桥樑工程 |
向中富 | 男 | 45 | 教授 | 硕士 | 桥樑工程 | |
梯队主要成员 | 刘 忠 | 男 | 43 | 教授 | 博士 | 桥樑工程 |
蒙 云 | 男 | 56 | 教授 | 学士 | 桥樑工程 | |
张永水 | 男 | 40 | 副教授 | 硕士 | 桥樑工程 | |
张雪松 | 男 | 33 | 副教授 | 博士生 | 桥樑结构分析 |
研究方向名称2:混凝土桥樑结构行为与新技术研究 | ||||||
学术梯队组成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技术职称 | 学位 | 学术专长 |
学术带头人 | 周志祥 | 男 | 47 | 教授、博导 | 博士 | 桥樑、结构 |
周水兴 | 男 | 39 | 教授 | 硕士 | 桥樑工程 | |
梯队主要成员 | 龚尚龙 | 男 | 59 | 教授 | 学士 | 结构工程 |
曾德荣 | 男 | 42 | 教授 | 硕士 | 桥樑工程 | |
陈思甜 | 男 | 42 | 副教授 | 硕士 | 结构工程 | |
姚国文 | 男 | 31 | 副教授 | 博士后 | 桥樑工程 |
研究方向名称3:桥樑结构损伤机理与耐久性研究 | ||||||
学术梯队组成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技术职称 | 学位 | 学术专长 |
学术带头人 | 易志坚 | 男 | 42 | 教授 | 硕士 | 结构损伤 |
周建廷 | 男 | 33 | 教授 | 博士 | 桥樑加固 | |
梯队主要成员 | 肖盛燮 | 男 | 68 | 教授 | 学士 | 桥樑工程 |
韩 西 | 男 | 42 | 教授 | 博士 | 振动工程 | |
向阳开 | 男 | 40 | 副教授 | 博士 | 结构材料 | |
巫祖烈 | 男 | 41 | 副教授 | 硕士 | 桥樑工程 |
研究方向名称4: 桥樑深基础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
学术梯队组成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技术职称 | 学位 | 学术专长 |
学术带头人 | 梁 波 | 男 | 42 | 教授,博导 | 博士 | 岩土工程 |
王 成 | 男 | 44 | 教授 | 博士 | 基础工程 | |
梯队主要成员 | 付 刚 | 男 | 46 | 副教授 | 硕士 | 隧道工程 |
张学富 | 男 | 34 | 副教授 | 博士 | 岩土工程 | |
邹毅松 | 男 | 49 | 副教授 | 学士 | 结构工程 |
研究方向名称5:长大公路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
学术梯队组成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技术职称 | 学位 | 学术专长 |
学术带头人 | 徐林生 | 男 | 42 | 教授 | 博士后 | 隧道工程 |
梯队主要成员 | 王先义 | 男 | 37 | 副教授 | 博士 | 隧道工程 |
黄明奎 | 男 | 30 | 副教授 | 博士 | 岩土工程 | |
李民 | 男 | 30 | 讲师 | 博士生 | 岩土工程 |
学术骨干
周志祥:博士,教授,博士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全国交通青年科技英才,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省部级和地方科技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首创“横张预应力砼梁施工方法”和“预应力砼八字形刚架拱桥”,获得发明专利,主持完成国家科委攻关计画“横张预应力砼梁工艺及性能试验研究”,目前承担的国家级科技项目有“大型桥樑安全远程智慧型监测成套技术示範”和 “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特性与减震控制研究”。
易志坚:教授,博士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劳动模範,重庆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在裂纹弹塑性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一种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裂纹线方法,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採用,成为国内外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一种独立方法;首次提出了加筋土稳定和破坏的断裂力学机理;第一次提出了“过渡层”的概念及过渡层的损伤将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低应力水平下破坏的机理,提出了设定隔离层的路面结构。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交通部西部开发项目等在内的一批重要项目;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论文被SCI、EI等收录或引用数十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刘忠:博士,教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大跨径桥樑施工控制、桥樑非线性与空间分析研究。在大跨径拱桥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分析及施工控制等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完成和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论文30余篇。
顾安邦:教授,博士导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和参加了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在大跨径桥樑的非线性分析、稳定分析和施工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三项,以及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贡献奖”和“茅以升桥樑大奖提名奖”,出版科技着作和教材五部,发表论文50多篇,指导硕士研究生22人, 协助指导博士生3人,并担任虎门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巫山长江大桥、奉节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为桥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梁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第一层次人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学会理事、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理事,国际土协会员。主持并参加国家和省部重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9篇,一级学报2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五项。参编教材三部,副主编教材一部。在高速铁路中,率先提出了车—路垂向耦合系统的动力分析模型;在加筋土强度机理方面,率先提出了等效侧向约束力模型;在可靠度理论方面,主要探讨了非线性相关可靠指标改进、简化计算方法及其套用。近年研究了区域性或特殊条件下部分土工结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
向中富:男,教授、硕士导师. 1960年1月生,1983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道桥系桥樑与隧道专业,工学硕士,现任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重庆市科技谘询协会谘询专家。向中富教授长期从事桥樑工程教学(主讲“桥樑工程”、“高等桥樑结构理论” 等)、科学研究及技术谘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樑设计理论(特别是桥樑结构体系、结构分析、桥樑稳定性等)、桥樑施工及控制技术、桥樑诊断及加固改造等。近年来主持、参加完成10余项桥樑工程研究课题,出版《桥樑施工控制技术》等专着、施工手册2部,主、参编出版《桥樑工程》等教材、计算示例5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教师奖3项。
徐林生:男,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1964年1月生,浙江桐乡市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流动站出站博士后(师从中科院孙钧院士),现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系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学会理事。作为项目主持和主研人员完成的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达20多项,获各级奖励1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着一部。目前主要从事岩土工程、隧道工程与地下结构工程、桥樑基础工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王成:男,工学博士、教授。1962年9月出生,岩土与地下工程系主任,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樑结构、桩基础结构、隧道围岩结构、边坡锚固结构等的损伤断裂分析、缺陷及承载力研究,主持及主研纵横向科研项目十多项,在《套用数学和力学》、《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力学》等多种学术刊物、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十余篇次。目前指导各类硕士研究生10名,并协助后勤工程学院和重庆大学土木学院指导博士研究生各一名。
韩西:男,汉族,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1964年12月生,重庆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现任实验教学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现为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全国高校製造自动化学会会员、重庆市公路学会会员、桥樑及隧道工程学科学术骨干。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动力学、振动工程、结构分析、结构试验检测。先后负责或主研了17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重庆市科委项目,中国工程物理院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及重庆交通大学基金项目共10余项。在国内外着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被EI收录的论文6篇,被ISTP收录的论文1篇,主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齿轮传动耦合非线性振动冲击噪声的识别与控制”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徐君兰:女,教授。1936年2月21日生,1959年毕业于成都工学院桥樑与隧道工程本科专业。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授级谘询专家(重庆市科技谘询协会)。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承担过多项大跨度桥樑的科研工作, 编写出版了多部桥樑工程方面的专着,在大跨悬索桥的设计理论和桥樑施工控制工程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套用于多座特大桥的设计施工中,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大跨桥樑的结构分析和工程控制。曾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及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已指导桥樑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十四人。
研究方向
大跨径桥樑设计理论与工程控制
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很早就从事拱桥结构体系、设计理论及工程控制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并在钢管混凝土拱桥、悬索桥和吊拉组合桥方面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跨径悬索桥结构体系研究”、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劲性骨架拱桥混凝土收缩徐变等非线形因素影响研究”、“邕宁大桥设计施工技术研究”、“虎门大桥施工控制研究”、“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拱桥收缩、徐变特性研究”、“乌江PEC吊拉组合桥设计与施工研究”等。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奖共10余项,确保了世界最大跨径的混凝土拱桥--万县长江大桥、亚洲最大跨度的中承式混凝土拱桥--广西邕江大桥、第一座吊拉组合桥--贵州乌江大桥、最大跨径的石拱桥--丹河大桥和广东虎门大桥等顺利建设。目前正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引导项目“大型桥樑安全远程实时监测成套技术开发示範”,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顶目“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及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和“大跨径桥樑监测、加固、养护成套技术研究”。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大跨径桥樑结构体系研究;(2)大跨径桥樑几何、物理及温度非线性分析;(3)大跨径桥樑静、动力稳定性研究;(4)大跨径桥樑施工及工程控制研究;(5)大型桥樑建设和管养技术研究
万县长江大桥

混凝土桥樑结构行为与新技术研究
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桥樑建设的实际情况,就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弯预应力混凝土梁、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载行为、设计理论及施工工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科委攻关计画“横张预应力梁性能及工艺试验研究”,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截面设计原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截面疲劳设计原理”,国家科委和交通部的重点科研项目、重庆市科委与重庆市交委等的科研项目,取得一批有特色、有档次的科研成果。其中“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被国内知名专家鉴定为国际首创,并且已在渝长高速公路多座桥樑上成功套用,取得了显着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已获得或公开的国家专利8项。本研究方向的成果整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方向在桥樑结构抗震以及钢混组合式桥樑结构设计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正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特性与减震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半主动智慧型控制”,国家春晖计画项目“钢—砼结合梁桥设计与套用技术研究”等项目。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预应力混凝土桥樑新技术的开发与套用;(2)钢-混凝土複合结构性能及套用研究;(3)桥樑抗风与抗震;(4)旧危桥增强机理与加固维护新技术研究现代桥式及桥樑结构设计理论。
桥樑结构损伤机理与耐久性研究
本研究方向在“裂纹线场参量的应力强度因子求解方法和裂纹线场弹塑性分析方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并数十次被国内外文献所引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断裂力学原理提出了具有超常承载力的複合钢筋混凝土新结构,发表论文50多篇,被SCI、EI大量收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部重点项目、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十多个项目的研究。同时,在主要研究既有桥樑结构的损伤状态、承载能力、使用性能等,该方向还针对桥樑结构中採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工程实践日益增多,以及随着大批桥樑进入老化期,开展桥樑结构的检测、评估、加固、维修及健康诊断。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桥樑结构状态诊断和静、动力性能评价模式研究;(2)结构损伤机理与桥樑衰变性态试验研究;(3)混凝土桥樑的FRP、预应力FRP加固、增强技术研究;(4)桥樑防撞保护结构的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钢筋混凝土套箍封闭主拱圈加固石拱桥

桥樑深基础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西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从80年代就开始结合实际工程,解决桥樑基础工程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问题。本方向在桩基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方面已形成了自已的优势和特色,提出了计算推力桩的综合刚度原理和双参数法及钻(挖)孔灌注推力桩桩土参数的取值範围,获得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交通部标準桥樑地基基础规範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岩体力学性能的基础研究中,将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原理套用于地下工程岩体力学行为研究,将弹塑性断裂力学的裂纹线场分析方法首次用于研究岩体断续节理的损伤与断裂行为,取得若干创新成果,在《套用数学和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20多篇次。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桥樑桩基设计理论研究;(2)桩-土共同作用机理研究及超长桩承载性能研究;(3)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评价以及环境灾害风险分析;(4)特殊条件下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和本构关係试验;(5)考虑基质吸力、应力路径的土的力学性状试验;(6)特殊地质条件下(高原冻土、岩溶地区)道路、地下工程修建技术。
长大公路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关键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岩石动、静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为基础,重点开展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长大公路隧道施工控制技术”、“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照明关键技术”以及“山岭隧道爆破掘进的动态信息化施工技术”等四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25篇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首次发现了岩溶区大断面公路隧道围岩变形超前释放的基本规律以及隧道侧面岩溶引起隧道偏压现象;首次提出了隧道围岩非确定性反演分析新技术,在岩溶区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岩石加、卸荷过程中声-应力相关性理论模型以及岩体卸荷本构模型;提出了高地应力区岩爆形成机制和判据,建立了隧道工程岩爆特徵与防治措施的对应关係;提出了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岩体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模型;在冻土隧道回冻预测分析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开发了公路隧道送排式纵向通风、照明控制系统,编制了《公路隧道通风照明技术规範》。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隧道工程地质超前预报、动态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2)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系统力学问题研究和力学行为模拟;(3)隧道工程安全的智慧型控制及仿真数值模拟研究;(4)公路隧道结构缺陷测试及安全性分析;(5)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照明关键技术研究。
秦岭公路隧道

部分在研课题
序号 | 课题名称 | 类 别 |
1 | 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特性与减震控制研究 |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 |
2 | 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半主动智慧型控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3 | 冰川冻土特殊学科点人才培养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 |
4 | 青藏公路冻土路基结构的设计理论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5 | 大跨径桥樑监测、加固、养护成套关键技术研究 |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研项目 |
6 | 达跨径钢管砼拱桥设计、施工、养护成套技术研究 |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研项目 |
7 | 大中型桥樑加固、修复、处治系列新技术开发与工程示範 | 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
8 | 桥樑结构损伤机理与神经网路探索 | 重庆市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9 | 青藏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特点分析研究 | 铁道部科技计画项目 |
10 | 石拱桥加固技术研究 |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
11 | 钢—砼结合梁桥设计与套用技术研究 | 国家春晖计画项目 |
12 | 钢管混凝土拱桥考虑钢管初应力影响的计算模式研究 | 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 |
13 | 重庆石板坡大桥悬臂节段施工关键技术及锚下行为试验研究 | 重庆市建委重点科技项目 |
14 | 悬挑结构加宽山区公路技术研究 | 西藏自治区交通厅 |
15 | 特长隧道营运安全理论基础研究 | 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 |
16 | 云万路观音庙隧道施工监控 | 重庆高速渝东分公司 |
研究成果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获奖、专利、文章、着作)
序号 | 成果(获奖、论文、专着、专利)名称 | 获奖名称、等级,发表刊物,出版单位,授权国家,时间 |
1 | 万县长江特大跨(420m)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 |
2 | 低预应力度三钢混凝土连续梁研究 | 重庆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01年 |
3 | 用扩张卡尔曼滤波器有限元方法反分析隧道围岩非确定性动态研究 | 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1年 |
4 | 万县长江公路大桥 | 第二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002年 |
5 | 特大石拱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 |
6 | 钢筋混凝土套箍封闭主拱圈加固拱桥成套关键技术研究 |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 |
7 | 洛阳至三门峡高速公路许沟特大桥设计、施工及其监控技术研究 |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 |
8 | 横张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研究 | 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2003年 |
9 | 大跨径斜拉桥稳定性研究 |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 |
10 | 大跨径钢管拱桥无支架吊装技术研究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
11 | 混凝土桥樑工程控制抗震能力和承载力测评方法研究 |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2005年 |
12 | 由立柱竖转形成的八字拱桥的施工方法 | 发明专利证(ZL 00 1 30630.8) |
13 | 设定隔离层和结合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 发明专利证书(ZL 00 1 13169.9) |
14 | 设定透水滤浆隔离层和结合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 发明专利证书(ZL 01 1 07124.9) |
15 | 一种高等级公路的修建方法 | 发明专利公报( CN 1205378A) |
16 | 混张工艺製作的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 ZL 03 2 37674.X ) |
17 | The Method and Analysis of the Vertically Tensioned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EI)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2004 Feb |
18 | Analytic Model of A Long-Span Self-Shored Arch Bridge(EI) |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ASCE. 2002.01 |
19 | Elastic-plastic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an eccentric crack loaded by two pairs of anti-plane point(SCI&EI) |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3.7 |
20 | A new reinforced concrete (RC) composite structure based on principles of fracture mechanics(EI) | Damage and Fracture Mechanics VII 2003 |
21 | General form of matching equation of elastic-plastic field near crack line for mode I crack under plane stress condition(SCI&EI) |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1.10 |
22 |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Vehicle-Sub grade Model of Vertical Coupled System(SCI&EI) |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1(1) |
23 | 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技术难点及力学问题(EI) | 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2004.9 |
24 | Forecast Analysis for the Re-frozen of Feng Huoshan Permafrost Tunnel on Zing-Tibet Railway(SCI&EI) |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4,19(1) |
25 | 《公路与桥樑抗洪分析》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26 | 《模糊数学在土木与水利工程中的套用》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27 | 《土力学》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28 | 《预应力砼桥樑新技术探索与实践》 |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
29 | 《桥樑施工控制技术》 |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05 |
30 | 《川藏公路隧道高地应力与岩爆》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2 |
人才培养
桥樑结构交通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培养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第一层次人选2人、交通部科技英才3人、重庆市优秀教师3人、重庆市教学名师2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
桥樑结构交通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还依託“桥樑与隧道工程”博士点、土木工工程一级硕士和“工程力学”硕士点进行人才培养,总计培养硕士毕业生115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301人,在读联合培养博士生7人。
合作交流
国内交流
实验室积极开展国内学术交流,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室讲学指导工作,先后有孙钧院士、项海帆院士、郑颖人院士以及交通部总工凤懋润教授级高工等知名学者来室指导工作。同时实验室还积极参与承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先后参与承办了“西部地区桥樑建设与学科发展专家研讨会”、“2001年全国桥樑学术讨论会”、“2003重庆市桥樑工程学术年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桥樑委员会2005年年会”。同时,试验室还先后走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长安大学等院校,交流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
国际交流
2000年以来,先后有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周志祥、易志坚、龚尚龙、梁波、韩西、刘小渝等到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作访问学者或进行学术交流,实验室技术骨干施尚伟、陈思甜、曹晓川到美国MTS公司接受动态测试技术培训,交流测试经验;近6年,有日本群马大学和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学术团体到实验室参观访问;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博士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冈田寭夫到实验室讲学,美国加利福尼亚交通厅高级工程师李放博士、香港理工大学林显宗博士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并指导研究生。
实验室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肖盛燮教授、周建庭副教授各自参与并完成了“春晖计画”项目,向中富教授正进行一项“春晖计画”项目;肖盛燮教授还完成一项中英科技合作基金项目“公路水运环境灾害远程智慧型预警网路研究”。
管理条例
桥樑结构工程交通行业(交通部)重点实验室暨重庆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条例(重庆交通大学)
(2006年5月19日学术委员会会议通过)
第一条 根据交通部制定的《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关于推进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交科教发[2005]308号),《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认定与评估工作实施细则(试行)》、《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桥樑结构行业交通部部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条例,以确保实验室建设、运行、开放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条 桥樑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暨重庆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设在重庆交通大学,是交通部和重庆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面向交通发展前沿,围绕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交通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
第四条 重点实验室的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智慧财产权。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为交通建设和地方经济提供技术储备和智力支持,建成西部一流、全国先进的桥樑与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第五条 重点实验室依託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点实验室接受交通部科学技术司、重庆市教委的指导和重庆交通大学的领导。在行政上受重庆交通大学科技处以及土木建筑学院的领导。
第六条 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重点。重庆交通大学已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範畴,对于西部大开发、交通大发展、重庆大建设包括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七条 桥樑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暨重庆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两年至少召开一次。重点实验室主任要在会议上向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国内外科学家中选聘组成。学术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二名。学术委员会按照《桥樑结构行业交通部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开展工作。
第八条 实验室主任按照学术委员会确定的研究方向及审定的研究课题负责科研课题的组织管理,定期召集课题组长会议落实科研计画的实施和经费的管理使用,检查各课题的季度小结、年终总结和完成课题的总结工作;依据重点实验室的相关管理制度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技术管理,保证设备和仪器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维护;组织日常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刊物的出版。
第九条 实验室主任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术委员会汇报工作,定期召开实验室管理人员和课题组长会议,制定政策以稳定实验室的技术队伍,促进科研人员的流动和学科的相互渗透,吸收有成就的出国留学、进修人员来本实验室工作,培养青年科技人员,保持本实验室科研人员队伍具有合理结构。
第十条 桥樑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暨重庆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接受国内外科研人员以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人员的身分来实验室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如合作研究、科研人员互访和讲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实施计画的具体手续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桥樑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暨重庆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实行信息管理。设专人负责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实验室以总结和信息发布形式向外界报告研究成果,反映学术动向,交流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本实验室工作的开展。
第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应完成通部科技司和重庆市教委下达的建设任务,定期和不定期地接受交通部科技司和重庆市教委的评估,检查和工作指导。
仪器设备
一、五通道结构动态试验系统
二、材料试验机系统
三、64通道动态信号採集及分析系统
四、24通道动态信号採集及分析系统
五、伺服式加速度放大器
六、多功能数据採集器
七、多功能数据採集器
八、多功能数据採集器
九、基桩动测仪
十、非金属超声检测仪
十一、金属超声检测仪
十二、钢筋保护层测试仪
十三、动态电阻应变仪
十四、10000kN压力试验机
十五、液压万能试验机
十六、液压稳压器
十七、高速静态应变仪
十八、动态信号採集及分析系统
十九、配套试验台座等载荷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