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书法史》已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于2015年元月八日正式出版,此书20余万字,是作者近年倾心力作,集学术、史学、书法理论研究于一体,图文并茂。书中有对黄文弼先生20至30年代的罗布泊古楼兰居庐仓发现的71枚西汉时期的木简的详细论证,为独家披露更有新获高质量楼兰文书的图版呈现,展示了西汉魏晋前凉十六国时期的木牍与纸文书交替时期的风貌,由于魏晋时期书史存有缺环,更显示西北楼兰文书的弥足珍贵,也是文书被郭沫若、商承祚等学者作为“兰亭论辩”的例证的奥秘所在。
基本介绍
- 书名:《楼兰书法史》
- 作者:任小平
- ISBN:978-7-5469-5786-9
- 类别:书法史学类
- 页数:211
- 定价:48
- 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 装帧:简装
- 开本:16开本
楼兰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是中国最辽阔的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而且新疆各地州面积最大地州当属巴音、郭楞蒙古自製州,面积48万 平方千米,相当于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四省的面积之和。被誉为华夏第一州。而古楼兰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罗布泊镇,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出玉门,穿白龙滩,即进楼兰。

巴州地处天山南麓,西域36国有11国在巴州。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乾被誉为“死亡之海”[1],神秘恐怖的罗布泊、胡杨、令中外游人嚮往。
着名美国人类学者莫根教授曾说:揭开世界文化奥秘的金钥匙就在塔里木。“东方庞贝”[2]楼兰就在罗布泊被发现……于是乎,浩瀚大漠、巍峨天山,难阻张骞、班超、玄奘、黄文弼、斯文·赫定、斯坦因、橘瑞超等先贤足迹,沧海桑田,不能淹没沙漠中的古楼兰。
楼兰亦称鄯善,“牢兰”,张骞出使西域[3]见闻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见《史记·大宛列传》)。它是丝绸之路[4]南北两道的枢纽,是“楼兰道”的首要驿站商道,更是西域各国商品贸易的中转站,也是最早的南道重点枢纽。西域军政中心曾建于此。难怪班固《汉书·西域传》这样记载:“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鑒于楼兰地理位置的重要,汉王朝与匈奴在此展开过长期激裂的争夺。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元封三年),大将军霍去病徵伐匈奴,派王恢率轻骑700人攻破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国正式归属西汉。汉武帝又徵调60万大军和刑徒,在罗布泊修防御设施,现如今所见古玉门关西行,断续可见的汉代亭障遗址,即是汉代长城的终点,汉代修长城无外乎是抵挡匈奴南下入侵。
...........
人物传记
奥尔德克
奥尔德克(维吾尔语野鸭子),罗布人的后裔,如野鸭子般敏捷,是着名的维吾尔族嚮导,男,生于1862年,卒于1944年,82岁,尉犁县卡拉村(塔里木乡英努尔村)人,勤劳、勇敢,曾多次不惧死亡威胁,进入塔克拉玛乾(维语:进去出不来的意思)。1900年,正直壮年38岁的奥尔德克,身强力壮,精力过人,并能在茫茫沙漠中有极强的辩识方向的能力,例如白天凭太阳升起,晚上利用星座方位或是一片枯骨抑或是一堆灰烬找清方向。勇住直前,从唐至今,罗布人也包括奥尔德克等架起了“亚殴大陆桥”。

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1865-1952年),瑞典世界着名探险家,地理学家,画家,1865年诞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西域着名探险家“三斯”[13]之一。因为探险,终身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在他的祖国,他的名字路人皆知。由于发现中国的楼兰古城并填补地图上西藏大片的空白绘出地图而饮誉世界,斯文·赫定因此成为世界级偶象,斯坦因深受其影响而步其后尘。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领袖皆以结交斯文·赫定引以为荣。(附斯文赫定自画速写及其照片图版)。
1901年3月28日在新疆尉犁县罗布人奥尔德克的帮助下,在诺贝尔的经济资助下他有幸在罗布泊荒原发现了淹没近2000年的楼兰古城而轰动世界。
诗词与文章
汉代司马迁、班固留下《史记》、《汉书》记载了西域楼兰的点点滴滴,现在看来却弥足珍贵。
唐代着名诗人李白,岑参,王昌龄曾多次呤咏楼兰赋诗呤喔,虽未实指,但楼兰代指边远地方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真实情感,却也不妄为虚。据考证,李白、王昌龄他们均未到过楼兰,但他们的文章诗文确是楼兰文化的一部分。
司马迁(约前一四五——约前八十六年)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以毕生精力着述了《史记》这部原着,为我国历史学竖起了一座丰碑,被鲁迅先生赞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良非虚言。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记,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大部分,总计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其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首尾跨时三千年。因全书以<本论>和<列传>为主体,故称之为纪传体。亦是记传体的史祖。
史家所乐道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有很高的史学性和文学性、内容广博、囊括古今。
司马迁对楼兰的描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史记·大宛列传》中语也,与楼兰实说吻合,为斯文·赫定及其他学者断定楼兰找到了史学依据。
班固(公元32-92年),东汉人,字孟坚,挟风安陵人(今陕西鹹阳市东人),为名门望族出身,自称楚贵族后裔,楚亡迁于晋、代间。从五世祖班长起,由富渐贵,由豪强变为官吏。曾祖班况以大臣名家占籍长安,女为成帝婕妤,家累千金,大伯祖班伯通晓诗文。二伯祖班斿亦受成帝器重,父班彪,字叔皮,光武帝时历任徐令,司徒掾望都长等职。他是当时着名的学者,《论衡》的作者王充是他的学生。
作者书法

班彪曾研读司马迁的《史记》,认为其功不可没,作(后传)数十篇,《史记后传》凡65篇,(一说百余篇),依然为《史记》体裁。《汉书》中《元帝纪》、《鹹帝记》、《韦贤传》、《元后传》均为班彪原作。篇末赞语仍题有“司徒掾班彪曰”字样。建武十三年(公元54年),班彪病故,儿子班固子承父业,遂成《汉书》之作。
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有人状告他私改国史,被捕下京兆狱。其弟班超亦上书为其申辩,明帝见班固书稿觉得他才学卓着,便召他去京师校书部作兰台令并命他完成其父未竞事业,以着述为业,前后历时25年,基本完成了《汉书》的撰写。
《汉书》记载起于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迄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即整个西汉230年的历史,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原每篇一卷,共一百卷。
《汉书》对西域匈奴的介绍有一卷即卷十四卷,但分为上下卷,见P23-941。团结出版社出版。对西域的介绍有一卷亦分为上下卷即九十六卷,P967-978团结出版社所出版本。
如对楼兰的记载(见《汉书·西域传》:“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见班固《汉书·西域传》P969页”)真实客观的再现了古楼兰当时的环境状况,这是班固于史所作的一大贡献也为我们后代人研究西域古楼兰找到了史料和文字依据。
现在徵引《汉书·西域传》P968页对古鄯善(楼兰)的一段记叙: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抒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二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四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二十人,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去都护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能作兵,与若羌同”,字里行间透露出鄯善的地理位置,与阳关长安的距离,与车师吐鲁番的距离折算成公里基本符合楼兰当今与前述各点的距离,这就否定了今鄯善县是古楼兰的说法,根据班固所言鄯善(古楼兰)与若羌同,产玉,今鄯善县无此地理特徵,抒泥城就在楼兰附近,今鄯善县旁无抒泥城,东汉屯田的伊循距离鄯善国(楼兰)很近而距离今鄯善就近千公里了。当今鄯善县亦以楼兰相称,地名打上古代名国的烙印未尝不可,便于经济发展,接地气,提高知名度,毕竟吐鲁番、鄯善是古楼兰的文化延续!况且楼兰消亡后楼兰人迁移到今鄯善县也是不争的事实!也就应了:“鄯善因楼兰而扬名,楼兰因鄯善而复活”这句话。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今河北涿洲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其代表作品,三十多万字,该书成书年代在公元五世纪,文中提到楼兰,因此研究楼兰的专家就断定楼兰废弃在公元六世纪,比从前凉出土的木简“建兴十八年”要晚200年,历史是无情的只有史书记载才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最好的佐证资料!接着,我们再看一下描写楼兰的古诗吧!
李白咏道: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寒下曲六首中之第一首,诗中五月天山雪,说明地势之高且冷而有雪,可以理解,边疆战争吃紧,深夜还抱着玉鞍睡觉,以便随时应战,杀到边疆楼兰去,豪气如虹,据考诗人李白未去过楼兰,这里只代指边疆多战争之意罢了。
王昌龄以写边塞诗出名(698-756),被誉为“七绝圣手”,字少伯,河东晋阳人,他有多首诗是写边关的,他在《从军行七首》第四首中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七首又咏道:
胡瓶落膊紫簿汗,碎叶城西秋日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王昌龄到过边塞,但到未到过楼兰,有待考证。后来在唐诗文中把楼兰当作战场,戎狄易犯之地不为过也,但诗人的豪气不减,在诗文中表现尤为明显。
岑参(约715-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唐代着名边塞诗人去世时仅56岁,在天宝至德年间两次出塞,在西州生活了近六、七年,与赤亭结下不解之缘,写下了三十多首呤咏吐鲁番的诗,如《经火山》,《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在吐鲁番出土文物中,发现过岑参在高昌境内驿馆餵的马料支用账单(有图版)。
岑参不仅到过吐鲁番(西州,高昌)还到过渠梨(库尔勒)的铁门关(遮留谷),还到过西域都护轮台,其诗歌中多有吟咏铁门关的诗:“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火山之歌,送别》中有: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楼兰的诗作又云: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胡茄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一路走来,在西域不仅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还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班超、傅介子、李柏、张超济一群先贤文人如点点星光照亮了古楼兰,使她光彩夺目,璀璨闪烁。
通过唐朝诗人的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古楼兰是政治军事要冲,几百年来,汉朝无论是西汉或东汉都与匈奴战火不断,匈奴多次劫杀汉使,血雨腥风,政治立场摇摆不定,楼兰国对西域的稳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大文明的交汇点,玻璃器皿,铁制铧犁,彩色丝绸,东西合壁的建筑风格,汉文、佉卢文、汉晋木简、残纸、在此处多有发现。
东方丝绸、茶叶、葡萄、玉石在楼兰更是进进出出,就连战国时的“和氏壁”也曾经过楼兰,楼兰是名副其实的驿站商道,对西域特别是新疆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更是西北帖学发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