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是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组成的长柄刺击兵器,外形与矛相似,柄长于刃,与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综合威力大,是“十八般武器”之一,“四大名器”之首,被称为“百兵之王”。
枪长而锋利尖锐,使用灵便,枪头刃可刺可斩,可刺穿盔甲;枪桿抓住,可格挡兵器,也可棒打或投掷杀敌,威力比棍棒类钝器强。武将可骑战马冲锋刺敌,或下马步战。
枪中的武术长器械类枪是由兵器矛演变而来,是矛的升级版,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桿有软硬之分,带缨或无缨;枪种类多,常见的有红缨枪、实战枪、白蜡枪、花枪和戏剧枪等长枪;枪术的基本动作以拦、拿、扎为主,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语:“年棍,月刀,久练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枪
- 外文名:lance
- 称号:四大名器之一,百兵之将
- 用处:比武、杀敌、打猎、表演、练功
- 结构:刃、缨、桿、纂
- 使用高手:哪咤,赵云,马超,岳飞,林铭
兵器定义
长枪和长矛,中国古代兵器,武术长器械,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矛是枪的前身,二者的相似度虽然接近,但也有区分,一般可从刃头的大小上分辨,矛头比枪头大,枪头比矛头细。在形状上也有所不同,矛刃又平又扁,怪异的形状很多,比如蛇矛,而枪刃通常设计成三角眼棱形,两面的中间线凸起,左右两侧二角突出对称。
枪

枪是由长棍和短刃结合而成的长柄兵器,棍为枪桿、刃是枪头,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二者组成为长枪,不止能手持近战,还能远程投掷攻击,也可随意根据各种长兵器的优势和战术,自由施展出不同的枪法招式攻击敌人。
枪器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兵器之一,在外国的古代时期也有很多和枪相似的长柄类兵器,和现代化射击的枪械兵器完全不同,只是名字一样。虽然两者都是兵器,但之间毫无关係。枪械是攻程之狠快準,长枪是刺力之猛的利器。枪多用于比武和杀敌或打猎,长枪的用法不同于短枪。可当做飞枪作战,挑起枪远射便刺。而长枪兵器从古以来就是军旅中的主战兵器,为无数名将在战场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炫目战绩。古人云:枪乃兵器之王。
霸王长枪

枪是十八般武器中很常见的一种兵器,也是打仗杀敌时最常用到的兵刃,是刀枪剑戟中的四大兵器之一,是用来战斗格杀的近身兵器,可攻可守,能远攻投射,基本构造以刃和桿为主,不论是刺杀还是格挡敌人砍来的兵刃都是所向披靡。
枪和剑正是恰恰相反的武器,一种是长兵器,柄长刃短,另一种则是短兵器,柄短刃长,二者的大小和重量及长度各有不同,而“刃”有刀剑之分,也有短刀和短剑之别。枪头上似剑的短刃尖锐且锋利,刺击和横扫都很占优势,不但是横竖都可伤人,还可旋转挥动攻击,投枪攻击。而长柄加大刀的兵器则是偃月刀类型的兵刃。和三尖刀相似的兵刃则是属于“戟”一类的兵器,比如三叉戟。枪的近亲有:矟、槊、戟,等各类长柄兵器,古代的长兵器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而真正的透甲枪可直接轻易击穿敌人的盔甲,甚至捅破盾牌,恐怕连金钟罩都挡不住。
历史资料
起源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藉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已。相传枪实传自苗蛮,枪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艺精者王,民众慴服,莫敢有违;故武吃氏之族,小儿五六岁,即令习武,孱弱不能军者,父母弃之,里人不与伍;其族尤以长枪法着,枪长七尺至八尺,金其锋而以木为柄,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皪皪,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枪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于此法于何时传入中原,则又各异其说,亦不必深究。总之枪法之起于武吃氏也,实际上并没有证据,且有诸多疑点,比如,为什幺别的资料里没有武吃氏这个世族,它又是何时传入中原,那本枪谱上说出自武吃氏,中国这幺多枪谱,而且古人也没有说,所以出自武吃氏应是拖古。
汉代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器,汉代长兵器,侧重戟、矛。后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
红缨枪

晋代
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后世的铁枪头相类了。
唐代
唐代善枪者甚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
使枪者耍枪

宋代
宋代以后,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
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桿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现今尚有岳家枪法。
《宋史·李全传》: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全妻杨氏,「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枪

明代
明代是武术发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各家枪法,相竞争艳。
戚继光《纪效新书》说:「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鹹尚之;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
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当时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持枪

明崇祯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毕懋康《军器图说》,载有一幅喷火烧灼的梨花枪,并说明道:「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于长枪之首,发射数丈,敌着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这种枪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现之前,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利器。
在以枪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秦良玉统率的白桿兵。白桿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故此得名秦良玉是中国战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她率领的白桿兵,在镇压杨应龙之乱和抗御后金(后来的清)以及平定奢崇明之乱和张献忠之乱中,屡立战功,被传为佳话。
清代
晚清,长枪趋于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直到如今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当前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钩、枪等。
兵器特点
种类
长枪的种类很多,有些枪还有自配的专属枪套和兵器木架。一般的枪是没有枪鞘包装,只有兵器架子支撑,通常正规的传统大型兵器和实战兵器都有类似于鞘的布团绳套包裹。
枪的说明

一般的枪都是双手使用,也有两手使双枪,而这种枪是短枪,双手枪还分为多种类型,枪纂一样能刺。而双头枪的两端都有一头刃,左右两边都可刺击,有些枪桿的子中间还可分开,一手一把,分成双枪进行攻击,也能合成一把长枪两手拿。
枪以大枪为主,“七尺花枪八尺棍,大枪一丈零八寸。”花枪虽说七尺长,但一般是根据人体高矮而定,如枪在身边立直,一臂上举五指伸直,枪尖与中指同高即可。其舞动起来灵活迅速,神出鬼没,故有人说花枪是“百兵之贼”。
实战枪,属于真枪器,重而易伤人,打仗杀敌专用,还用于斩首级和猎杀牲畜野兽。
白蜡枪,属于软柄枪,轻而易弯曲,比武练功专用,还用于表演和当展示品仪仗器。
构造
枪的构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组成:枪刃、枪桿,其余部分为枪缨和枪纂,分别有不同的用处。
兵器架上的枪

枪刃:是固然重要的必备利器,又称枪头,枪尖,刃头,是枪桿一头的短刃,为杀人的利器,和短剑匕首之类的短刃武器相似。多用于刺击和劈斩,刃越锋利,劈斩威力越强,头越尖锐,刺击威力更大。枪尖为钢铁制,其形如柳叶者名柳叶枪尖,其形如鸭嘴名鸭嘴枪尖,也有三棱枪尖的名三棱透甲锥。
枪桿:必不可少,别名枪身,枪柄、为长枪的手柄,长度一般在一丈以上左右,是枪的把手。枪桿的粗细,根据使用者性别、年龄而异,桿子主要用于手抓以及格挡敌人打来的兵器,同时还能作为棍子打人,投飞枪。枪桿古有铁制、有攒竹製,现如今为练习用的皆为白蜡木桿。白蜡木桿以直而无疤,上细下粗者为佳。
实战用的长枪,除了枪缨以外全硬,枪桿子都是由金属製成,包括金属尖头,虽有空心铁桿,但也重则不轻,以前下品的枪铁是实心,整体材质非常牢固坚硬,在实战过程中不易被敌人的兵刃斩断,耐打耐砍,抗重击,实战性极高,枪刃锐利尖锋,可在战场上尽情发挥攻击。
枪缨:也称红缨,缨穗,早先为白缨,安系刃桿之间,它的主要用处是为了防止枪头上的血液流到桿子上,所以还称“血避”。也有无缨枪。枪缨又名血挡,有棕制,有头髮制,有犀牛尾制。枪缨的长度不短于20厘米。
游戏里的枪

枪纂:枪尾部分,根尾底部的小尖头,一般为尖锐的锥形,枪根部的尾尖可刺击,也可扎入土沙里把枪固定在地上,有些长枪无纂。
缨和纂可有可无,但如果缺少,就不是一桿完整的枪。缨不仅给枪加美观,在刃与桿之间还有分隔作用,还可阻挡枪头上的液体往下流。纂可以平衡枪桿的重量,同时也增加了配重,还可保护底部,相当于脚上穿了鞋一样,能插枪入土,使枪落地生根,脚抵住枪根,从而固定枪。当然,没有纂也是可以插入土地上支撑。刀剑也有纂。纂的尖长度不及枪头利刃。
枪法
枪法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其中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枪术的基本动作。
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出枪似潜龙出水,入(缩、收)枪如猛虎入洞。扎枪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为要法,故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单扎、对扎的训练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与表演的效果。
拦、拿枪法,是挡拨防御之法,动作绕圈不宜大,防对方兵乘虚而入。此外,还有崩、点、穿、劈、圈、挑、拨等,都是枪术常用方法,要求缠绕圆转,劲力适当,方法正确。
练枪时,身法要求灵活多变,活动範围大,步法要轻灵、快速、稳健,故有「开步如风,偷步如钉」之说。腰腿、臂腕之力与枪要合为一体,并要劲透枪尖。枪术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说:「年拳,月棒,久练枪」。枪的套路内容也十分丰富,如杨家枪、梨花枪、六合枪、四平枪、锁口枪、五虎断门枪、丈八三棱五钩神飞亮银枪等等。又因枪可以刺,收放极快,防不胜防,所以称兵中之贼。
枪说明

枪术
五虎断门枪
五虎断门枪共四十六招式:一式上步穿掌式、 二式二即斜单鞭、 三式起脚落频道快、 四式青龙大摆尾、 五式外拦中平响、 六式巧女穿梭去、 七式绕橹风轮枪、 八式去龙猛翻身、 九式蟒蛇伏草间、 十式摔把回刺腰、 十一式反身梨花转、 十二式震脚抬腿拦、 十三式外转三枪挑、 十四式迎头刺眉稍、 十五式上步四身刺、 十六式转身推橹稿、 十七式抽枪斜怀抱、 十八式上步插腿刺、 十九式转身猛震脚、 二十式中平反枪拧、 二十一式黄龙翻身跃、 二十二式退步盖枪柳、 二十三式上步势盖枪、 二十四式怪蟒缠身绕、二十五式双鲁刺中平、 二十六式朝天一柱香、 二十七式单橹中平响、 二十八式涮反顺势挑、 二十九式穿梭幺中吐、 三十式回身吐云烟、 三十一式别枪单骥走 、 三十二式翻身摔把枪、 三十三式扒枪氏上拦拿 、 三十四式提枪二起脚、 三十五式落步梨花扫、 三十六式中平刺胸头、 三十七式反身幺遮月、 三十八式震脚刺咽喉、 三十九式顺水推枪击、 四十式托镖暗伏仇、 四十一式转身回马枪、 四十二式左右、青龙午、 四十三式崩持人难进、 四十四式巧锁倒托鞭、 四十五式散手击雾击、 四十六式流星赶月。
李连杰电影枪术剧照

六合枪
1.朝天枪 | 2.滴水枪 | 3.群拦枪 | 4.中平枪 |
5.灵猫扑鼠 | 6.铁牛耕地 | 7.伏虎式 | 8.偷步三扎枪 |
9.摔把轮枪 | 10.搅枪抱琵琶 | 11.中平扎枪 | 12.泰山压顶 |
13.劈扎挑抢 | 14.盖步三扎枪 | 15.摔把轮抢 | 16.搅枪抱琵琶 |
17.中平扎枪 | 18.撸枪 | 19.砑盖扎枪 | 20.托刀势披枪 |
21.闯鸿门枪 | 22.二郎担山 | 23.解甲砑盖扎 | 24.回头轮枪 |
25.三撩枪 | 26.缠枪扎 | 27.摔把枪 | 28.回马枪 |
29.轮枪 | 30.架枪 | 31.灵猫扑鼠 | 32.铁牛耕地 |
33.拨草寻蛇 | 34.青龙三摆尾 | 35.抱琵琶 | 36.收枪 |
古代名枪
神话传说
火尖枪——神话中的神兵利器,传说由太乙真人传给三太子哪咤,枪刃似火焰形状,枪头会喷火,威力无穷,来自神话名着。
此神枪出自于中国明代古典名着《封神演义》。是道教天神-哪咤的兵器之一,此枪全名称为“紫焰蛇牙火尖枪”,也被称作三尖枪和火焰三尖枪,枪头的三尖刃如同火焰般,枪缨是一团火儿,最初的枪身原有一丈八长,还可随心所欲地变化,两边都有铤,刃头能够合二为一,或一分为二变成双头枪。火尖枪可根据哪咤的心意改变大小和长短,其内蕴藏着无穷的神力,还能使出三昧神火,是斩妖除魔的神器,威力不下轩辕剑。哪咤施展三头六臂或三头八臂的神通时,本身原有的两只手分别拿着两把火尖枪,其余的手臂则执其他兵刃和法宝,双脚踏风火二轮,不用三头八臂时是双手绰枪,双枪合一。名着原文中提到过哪咤曾用此枪斩杀了不少敌人和妖魔,是哪咤最常用的主要兵器之一,专为击杀邪魔而生。
在《西游记》的原着里有提到红孩儿也以火尖枪作为武器。

历史传说
涯角枪——《三国演义》中蜀国五虎将之一赵云使用的长枪,取「海角天涯无对」之意。

丈八蛇枪(丈八蛇矛)——《三国演义》中蜀国五虎将之一张飞使用的枪矛,又称「丈八点钢矛」,枪头弯曲有若盘蛇。张飞以此枪在敌阵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先后成名。

暴雨梨花白桿枪——使用者明末着名女将秦良玉。崇祯三年,召集勤王,秦良玉的部队与清兵在京师外围相遇,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开始了全面进攻。年己五十五岁的秦良玉,手舞白桿枪,好似瑞雪飞舞、梨花纷飘,锋刃所过之处,清兵不是头落地就是手脚分家;所有白桿兵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连收复了泺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围。

虎头湛金枪——使用者三国名将,威震西凉、五虎上将之一马超的掌中之宝。枪身乃混铁精钢打造而成,长一丈一尺三,枪头为镏金虎头形,虎口吞刃,乃白金铸就,锋锐无比。又传马超兵器为龙骑枪。

八宝玲珑枪——使用者罗成侄子罗焕,罗松之子,出现作品《隋唐演义》。

八宝驮龙枪——使用者岳雷,此枪枪头拥有二宝珠,可以闪光夺敌双目,因其枪尖锋利,可刺透盔甲。

沥泉神枪(沥泉神矛)——使用者岳飞,传为沥泉中大蛇所化,故名沥泉神矛,因为是沥泉山的蛇怪所化,枪头也就被传说是大蛇的舌芯化成所以带有蛇毒。

丈八三棱五钩神飞亮银枪——使用者罗成,罗成特有的宝枪,此枪只适合罗家枪法,除了枪尖和暗藏了五个倒钩可以伤人外还有放血槽。
蟠龙金枪——使用者杨延昭(即为杨六郎),乃辽国前大王的遗物,后杨延昭麾下猛将孟良盗凤发时连同日月骕骦特(后为杨延昭坐骑)一起盗来的。
八宝金丝藕莲软藤枪——拥有者史文恭,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宝枪,拥有为优秀的柔软行,能伸能曲。(拥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枪法)
金纂提炉枪——使用者秦叔宝,顶部为龙首吐出枪头,枪桿有龙身纹路,枪纂为龙尾形。枪尖有特製血槽与枪身连结,可造成被刺者大量失血。
八宝陀龙枪——楚霸王项羽、岳飞,别名八宝鼍龙枪、吸水提卢枪。
八宝龟背驼龙枪——使用者尉迟恭。
八宝屠龙枪——使用者罗松。
虎头皂金枪——使用者秦彝(秦叔宝之父,隋唐时镇守济州的名将,南陈老太宰秦旭之子。后隋靠山王杨林兵发南陈,死守马鸣关,最终战死疆场)。
虎头钻金枪——使用者伍云召。
錾金虎头枪——使用者高宠。
兽角点金枪——使用者段延庆
五金神飞钩镰枪——徐宁,前端为矛,侧有弯钩,相传为唐代名将罗章改其家传枪法所创,第一次出现是于薛刚求教于罗英大破唐王李孝业的连环马,梁山第十八条好汉金枪手徐宁也有一套祖传钩镰枪法,助梁山好汉破了连环马,收降呼延灼,立下大功。另传岳家军凭此枪大破金兀朮的连环拐子马也是使用此种枪。
如意金丝柔绳枪——使用者,如同绳锁般柔软的枪,十分少见的宝枪.(拥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枪法)
吸水提卢枪——使用者秦琼、尚师徒,据说是后汉铫期留下的,此枪头前有卢可甩出伤人,枪体为龙身,龙头吐出一个枪尖,枪尖有空,无论插入什幺污水血水中,从枪尾吸出的都是清水,有点野外生存的作用。
十三段赤金锁链竹节枪——使用者折宗本,可分成十三节的宝枪,类似十三节棍类武器。(拥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枪法)
凤嘴梨花枪(落影追魂)——拥有者樊梨花,最轻便的宝枪译本适合女性使用。
双尖五龙乌金枪——拥有者斛律金,此枪两端都有枪头.(拥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枪法)
紫青五子母鸳鸯五分枪——拥有者罗春,此枪拥有长短不一两支宝枪,短的只有长的三分之一长故称母子枪,罗春用此枪曾经打胜过弟弟罗成。(拥有特殊的使用方法)
八宝双盘飞龙金线枪——拥有者定彦平,这宝枪分成两把,左右手各一支长短大小一模一样。(拥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枪法)
三尖两刃银蛇枪——拥有者石玉,传为白蟒精,枪身银白,枪锋利无比,枪头有六洞,洞里有六珠,舞动时风过洞带动珠,生旋律可迷惑敌人,乘机杀之。
金轮火尖枪——拥有者杨衮。
五毒透龙枪——拥有者杨菊心,枪里可以放各种药物,天生拥有剧毒的邪枪。
子母雷霆枪——拥有者狄难抚,枪桿里有一种石子,一抖大枪,石子相撞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响声,一般战马都受不了,跟呼雷豹同理。后来石子被偷过,说明石子是可以拿出。
屈卢浑金枪——拥有者杨延平。
八宝赤金枪——拥有者杨延定。
透甲缕金枪——拥有者杨延光。
菊花点金枪——拥有者杨延辉。
独角皂金枪——拥有者杨延德。
素缨錾金枪——拥有者杨延昭。
虎头乌金枪(虎头凿金枪)——使用者杨延嗣。
荷包滚金枪——拥有者杨延顺。
梨花嵌金枪——拥有者杨延琪。
朝阳灿金枪——拥有者杨延瑛。
黑面虎头皂金枪——拥有者杨宗英。
素缨虎牙錾金枪——拥有者杨宗保。
青蒺铁拐吐金枪——拥有者杨宗连。
雁翎曲芦紫金枪——拥有者杨宗繇(杨宗宪)。
钩镰八宝嵌金枪——拥有者杨宗登(杨宗孝)。
菊花贯甲钉金枪——拥有者杨宗孝(杨宗魁)。
绿沉双钩滚金枪——拥有者杨宗锋(杨宗原)。
霸王枪——使用者项燕,项羽
绿沉双枪——拥有者董平
枪术名家
李哪咤

赵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赵云死后,刘禅又下令追謚赵云,姜维以“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追謚赵云为顺平侯。
童渊
童渊是评书三国中的人物,在历史中以及《三国演义》中都没有被提到过。童渊,字雄付,武术名家。与并州李彦是结拜兄弟,两人均师承义父玉真子,两人并娶了河北颜家的两位大小姐颜云及颜雨。是童飞之父。有张任为入室弟子。其成名技为「百鸟朝凤枪」。

张绣
张绣(?—207年),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初随张济征伐,张济死后与刘表联合。后降曹操,因不满其言行而突袭曹操,复与刘表连和。官渡之战前夕,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在北征乌桓(207年)途中去世(一说为曹丕逼死),謚定侯。
张绣

杨再兴
杨再兴,原是曹成部将,后降于岳飞,绍兴十年战死小商桥,英名彪炳,《宋史》有传,然而《宋史》不着他的身世。居吉水县誌,杨再兴是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人,现今留有他的祠堂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1-2],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朮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讚誉。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独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3-4]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怒髮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着有《岳忠武王文集》。
马超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末凉州(今甘肃武威)军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马超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东汉前将军、槐里侯马腾之子,早年随父亲征战,参与攻克苏氏坞,马韩互攻等战役。官渡之战后,助司隶校尉钟繇在平阳击破袁氏和南匈奴联军。[1]
马腾后与韩遂不和,请求入京做官,马休、马铁各封官职,家属被迁往邺城居住,唯独马超未随马腾入京。曹操拜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统领马腾的旧部。
建安十六年,曹操以假道灭虢之计準备治兵关中,马超遂与关中诸将联合抵抗曹操,曹操先派曹仁等拒守潼关,而后率大军前来支援。双方在河、渭之地大战,据《山阳公载记》记载,曹操曾一度感叹道:“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2]不久,关中联军在在渭南被曹操击破,马超逃往凉州。马超失败后仅仅三个月,又反攻陇上诸郡,并以冀城为根据地割据陇上一年之久。之后在凉州参军杨阜等人合谋反叛,夏侯渊的援兵夹击下,再次兵败。无奈依附汉中张鲁,但被张鲁部将排挤,于是暗中密书请降刘备,与刘备合围成都。又参与汉中之战,刘备进汉中王时,封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刘备称帝后,马超被封为骠骑将军,爵位斄乡侯。
章武二年,马超病死,终年47岁,其子马承继嗣他的爵位,马超临死前託付其从弟马岱。有一女嫁于安平王刘理,后被追謚为威侯。诸葛亮誉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杨阜也称马超有“信布之勇”。
总体评价
枪取胜之法,精微独到,其他兵器难与匹敌。横扫千军,投掷杀敌,随风飘起的血红色枪缨如同燃烧的火焰般,最初是白枪缨,还有黑色枪缨。综合威力强大到足以一枪毙命,在战场上杀人首级,透甲枪可刺穿盔甲,古代战争中死在枪下的人无数之多,可谓霸王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