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法华寺西亭》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写西亭凌驾众山之势,凸显其高广;又写江水缭绕、夕阳飞鸟,增添了西亭的秀丽;于此天地美景之中,柳宗元悲从中来,隐隐约约吐露出黜谪心境,虽然结以“且寄须臾闲”,却仍然令人感到说不出的忧戚。此诗满怀怨愤,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构法华寺西亭
- 创作年代:唐代
-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 作者:柳宗元
- 作品出处:《柳河东集》
作品原文
构法华寺西亭1
窜身楚南极2,山水穷险艰3。
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4。
西垂下斗绝5,欲似窥人寰6。
反如在幽谷7,榛翳不可攀8。
命童恣披翦9,葺宇横断山10。
割如判清浊11,飘若升云间。
远岫攒众顶12,澄江抱清湾13。
夕照临轩堕14,栖鸟当我还15。
菡萏溢嘉色16,篔筜遗清斑17。
神舒屏羁锁18,志适忘幽潺19。
弃逐久枯槁20,迨今始开颜21。
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北望间亲爱22,南瞻杂夷蛮23。
置之勿复道24,且寄须臾闲2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法华寺:在永州地势最高处。西亭:法华寺西庑的外面,有大竹数万株;竹林外边,山形下断,榛莽丛生,蒙杂拥蔽,不利远眺。于是砍去丛莽,在断山上构筑了一个两见方的亭子,因地处法华寺西,故名西亭。
- 窜:逃匿。这里形容被放逐的狼狈。极:终极,尽头。
- 山水:指环境。穷:极其。
- 萧散:闲逸。任:任意,率性。疏:疏放,放诞。顽:顽劣,顽皮不顺从。
- 垂:通“陲”,边。斗:通“陡”。
- 欲似:好像。欲,似。
- 反:相反,指与从山上俯视相反,从山下往上看。
- 榛翳(yì):丛生的草木浓密覆掩。
- 童:仆。恣:任意,尽力的。披翦(jiǎn):砍削。披,砍伐。翦,同“剪”,削。
- 葺(qì):盖房。宇:屋檐,指亭阁。横:横对着。
- 割:切开,划开。判:分开,差别。清浊:天地。古代认为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 岫(xiù):峰峦。攒(cuán):聚集,凑拢。顶:峰顶,山头。
- 抱:环绕。
- 临:对着。轩:窗。
- 当:对着。
- 菡萏(hàn dàn):荷花。溢:流出。嘉:美好。
- 篔筜(yún dāng):一种竹子,茎粗而节长,这儿泛指竹子。遗清斑:留下了清晰的斑痕。指湘妃在竹枝上洒下血泪,化为竹上的斑痕。
- 屏:除去。
- 志适:心情安适。志,心理活动或思想。适,安宁,舒适。幽潺(chán):忧愁。潺,愁苦,烦恼。
- 枯槁:憔悴。
- 迨(dài):到。始:才。
- 间:隔离。
- 夷蛮:古代称少数民族,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这儿泛指南方各种少数民族。
- 置:放下。
- 寄:托,靠,凭藉。须臾:片刻。
白话译文
窜逐在楚地的最南端,这里的山水穷尽了艰险的景象。
我迈步登上了永州城地势最高的法华寺,一任萧散疏顽地尽情畅游。
寺庙檐下的山势非常陡峭,可以在那里看到整个人间。
但那里反而像身处幽谷当中,荆榛覆盖令人难以登攀。
我让僮僕将那里翦伐乾净,构建了亭宇来截断了山势。
景象分明可以判断清浊,飘飘欲仙似乎升在了云霞间。
远处的山群恍如向西亭来聚凑,澄澈的江水环抱着清清的山湾。
夕阳面临着轩窗而堕下,栖息的鸟儿也在我的面前飞还。
荷花开出了美丽的色彩,篔筜竹子上留存着无数泪班。
神情舒畅使我屏绝了羁绊,心志闲适也忘却了儒弱幽孱。
我自从被贬逐以来已经憔悴了很久,到今天登临西亭才感觉到开颜心快。
但这种赏心乐事实在难以久留,离别的思念又涌上心头。
向北眺望,自己的亲友都被隔在远方;向南瞻看,到处是蛮夷间杂。
放下这些杂念,不要去想吧!让我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享受闲适的乐趣。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夏。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余既谪永州,以法华寺浮图之西临陂池丘陵,大江连山,其高可以上,其远可以望,遂伐木为亭,以临风雨,观物初,而游乎颢气之始。间岁,而元克己由柱下吏谪焉而来。无几何,以文从余者多萃焉。”可知法华寺西亭建于元克己谪永前二年。而元克己至永州不迟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推之,法华寺西亭建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因为此诗中提及“菡萏溢嘉色”,故知作诗之时为夏天。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首四句写遭贬后想通过出游聊以自慰。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心情苦闷忧愤,感到环境十分艰险。于是常出游以求排遣,更趁着萧散闲逸之时,大加放纵自己的疏顽之性。其实,柳宗元不是真的萧散,而是被剥夺了参与政事的权力壮志难酬。柳宗元也不是真的疏顽,而是保守派打击迫害他的藉口託词。柳宗元强压满腔怒火,故作轻鬆调侃,这表明了他丝毫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倔强。
接下来的六句,是写东山的高峻和构建西亭。柳宗元构建西亭,是因为东山高峻,砍伐榛莽杂草之后,可以饱览风物,赏心悦目。一来算是萧散无事时做了一件自已乐意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二来证明自已确实生性疏顽,不思改过,反而变本加厉,孤傲山林,乐山乐水,表现出不屈抗争的勇气和愤激的心情。
然后,诗人抒发了建亭后所见美景的舒畅心情。写景从高而下,从远而近。在高峻的东山顶上仰天俯地,有遗世独立之感。远山凑拢,澄江怀抱,胸襟不由开阔博大。夕照临轩,栖鸟飞还,菡萏艳色,斑竹清痕,清丽宁静的自然美景,令他陶醉。由于贬谪而枯槁的精神,到此时方才开颜。当然,这只是暂时的、精神上的摒除和遗忘。
最后六句,写乡愁别情袭来,诗人强自宽慰,却愁上加愁。赏心乐事最忌孤寂,何况柳宗元又身处贬谪的现实之中,所以山水之乐只能暂忘心中郁垒,时间稍长,不由得又勾起了深切的乡愁离恨。结句倒颇有《古诗十九首》其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味道,可谓意味深长。
诗人遭贬而心情压抑,出游以求解脱,陶醉美景而暂悦,勾起乡愁,强自宽解而其实未能,这是柳宗元山水诗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手法,此诗也证明了这一特点。
总之,乐以忘忧是短暂的,谪居的苦闷,则是根深蒂固的。
名家点评
明代学者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十三:子厚五言古,较应物有同有异。......“窜身楚南极”等篇。语虽萧散,而功用始周,与应物小异。
现代作家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前半叙筑亭缘起与经过,大致与《西亭记》所言相似;但后半却着重写感怀,抒发其乐与优的矛盾。作者虽因亭外美景感染乐以忘优,然乐中有忧。“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四句,说明其乐以忘忧是短暂的,而谪居的苦闷则难以消除。所谓“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亦不过是作者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聊以自慰而已。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唐德宗贞元(793年)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与韩愈共事。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司马。十年后,又改任柳州刺史,卒于任所时年47岁,世称“柳柳州”,亦称“柳河东”。柳宗元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世人以“韩柳”并称。他的散文写得很出色。其作品由刘禹锡编成《柳河东集》三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