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拼音:liàn】苦楝通称,落叶乔木,树高达20余米。叶互生,2~3回奇数羽状複叶;小叶对生,卵形或披针形,锯齿粗钝;老叶无毛。花两性有芳香,淡紫色,腋生圆锥花序。核果椭圆形或近球形,熟时为黄色。种子黑色数粒。喜光及温暖气候,喜肥。在中国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云南、海南等省。木材轻软,易加工,供制家具、农具等用;花、叶、种子和根皮均可入药 ;又是行道树、观赏树和沿海地区造林树种。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楝
- 拉丁学名:Melia azedarach L.
- 别称:苦楝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无患子目
- 亚目:芸香亚目
- 科:楝科
- 亚科:楝亚科
- 种:楝树
- 分布区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郞电切,音鍊。《说文》木也。《尔雅翼》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尖,三四月开花,红紫色,实如小铃,名金铃子。俗谓之苦楝,亦曰含铃。子可以楝,故名。
又《淮南子·时则训》七月官库其树楝。《注》楝实,凤凰所食。
又《东臯杂录》花信风、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凡二十四番,以为寒绝。
又《荆楚岁时记》蛟龙畏楝,故端午以楝叶包糉,投江中祭屈原。
又与栏通。详栏字注。
又《淮南子·时则训》七月官库其树楝。《注》楝实,凤凰所食。
又《东臯杂录》花信风、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凡二十四番,以为寒绝。
又《荆楚岁时记》蛟龙畏楝,故端午以楝叶包糉,投江中祭屈原。
又与栏通。详栏字注。
形态特徵
落叶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分枝广展,小枝有叶痕。叶为2-3回奇数羽状複叶,长20-40厘米;小叶对生,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生一片通常略大,长3-7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多少偏斜,边缘有钝锯齿,幼时被星状毛,后两面均无毛,侧脉每边12-16条,广展,向上斜举。圆锥花序约与叶等长,无毛或幼时被鳞片状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状匙形,长约1厘米,两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较密;雄蕊管紫色,无毛或近无毛,长7-8毫米,有纵细脉,管口有钻形、2-3齿裂的狭裂片10枚,花葯10枚,着生于裂片内侧,且与裂片互生,长椭圆形,顶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无毛,每室有胚珠2颗,花柱细长,柱头头状,顶端具5齿,不伸出雄蕊管。核果球形至椭圆形,长1-2厘米,宽8-15毫米,内果皮木质,4-5室,每室有种子1颗;种子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长环境
本植物在湿润的沃土上生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与石灰岩地区均能生长,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区的良好造林树种,在村边路旁种植更为适宜。多见于村边, 开阔地, 林缘, 林中, 路边, 丘陵, 散生, 山谷, 山坡, 山坡路边, 疏林中, 阳坡, 杂木林中, 宅边。
分布範围
国内
辽宁省, 北京市, 河北省, 山西省, 陕西省, 甘肃省, 山东省, 江苏省, 安徽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台湾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海南省, 广东省, 广西自治区,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国外
东亚; 马来半岛; 亚洲热带; 亚洲亚热带; 印度。
主要价值
材质轻软,有光泽,施工易,是家具、建筑、农具、舟车、乐器等良好用材;用鲜叶可灭钉螺和作农药,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但有毒,用时要严遵医嘱,根皮粉调醋可治疥癣,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头癣;果核仁油可供制油漆、润滑油和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