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楚语

(2019-01-06 09:38:36) 百科
楚语

楚语

楚语,是指先秦时期流行于楚国的语言,上古华夏语的一个方言。从战国时期大量出土的楚文字竹简来分析,楚语无论从语法和辞彙上都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其中有一些辞彙是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的,比如“于菟”,指老虎的意思,属于古汉语,这是语言历史演变的正常现象,历史上有很多古代辞彙,现代汉语都没有保留。

楚语有地域性特点,可能存在弹舌音,因而和中原其他列国的语言有口音差异,列国之间的语言也不尽相同,这是很正常的。

现代楚语:《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将黄孝片划为楚语。语言学家赵元任:"这江淮官话黄孝片可以算典型的楚语。语言学家周振鹤:湖北东部历来被称为最具'楚香楚色。黄孝片入声不是短调,而是长调,比其他声调还长,黄孝片方言的主体位于长江以北、大别山南麓的湖北东部、 东北部以及与其毗邻的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等相关地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楚语
  • 含义:楚国的语言
  • 使用文字:楚国文字
  • 所属族系:汉藏语系汉语族

语言简介

楚语,又作楚言,指古代楚地人所讲的语言。当然,一门语言并不会随着其发源地(同时也是流行地)的覆灭而倏然消失;所以,“古楚语”实际上是概言“先秦便已存在、而秦以后依然存在的楚方言”而已。那幺,“古楚语辞彙”的定义也就显而易见了。古楚语的存在显然是个不争的事实。《说文解字·叙》云:“诸候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是大致的情形。真正谈及楚语的存在的是《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孟夫子对原籍楚国的许行的话语殊不了了,故讥之云。这便是“南蛮鴂舌”的着名典故。较此更早的书证是《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县门不发,楚言而出。”这里的“楚言”正是指楚令尹子元等人当时所操之土语。
当代楚语,划分楚语区的依据:语言学家赵元任:"这第二区(指黄冈,孝感一带方言)可以算典型的楚语。"周振鹤:湖北东部历来被称为最具'楚香楚色'。江淮官话黄孝片,即楚语,是否属于江淮官话存在争议。其语音特点与江淮官话有较大差别,如入声不是短调,而是长调,比其他声调还长,这在江淮官话洪巢片和泰如片中是绝对没有的;再如江淮官话的古鹹山摄一般按主要元音分成两个或三个部分,而黄孝片的鹹山摄主要元音只有一个,和国语相同。听感上,黄孝片和江淮官话差别也较大。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大别山南麓的湖北东部、 东北部的黄冈和孝感地区。中国语言地图集官话之三指 出江淮官话黄孝片的主要特点是书虚、篆卷。
楚语方言主要包括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
黄冈市的黄州,红安、团风、蕲春、英山、武穴、麻城、罗田、浠水、黄梅;
孝感市的孝南、孝昌、安陆、大悟、云梦、应城;
黄石市,随州市的广水;鄂州市;
河南省的新县;江西省的九江、瑞昌;陕西省的柞水、镇安、平利、白河、岚皋等。
安徽的安庆市区等。

古楚语

谈及楚语的成因,首先要解决楚人的族属问题。然而,这恰恰是困扰了史学界数十年的大难题。楚族“东来”、“西来”、“北来”、“土着”四说长期并存。于是,由族源的歧见而生髮出的语源的歧见也就无法避免,甚至,语源的歧见较之族源的歧见更为纷纭。譬如,在肯定楚族“北来”的前提下,其语源便有“羌语”(李瑾)和“苗语”(李新魁)二说。由楚人自己所写的《新蔡葛陵楚简》里面有“我先出自颛顼,宅兹沮漳,以还迁处”的记录。还记载了楚族由中原南迁沮漳河流域、江汉流域的路线。因此可以认定楚语最初源自华夏语,是华夏语的一种方言。
虽然史学界、语言学界有那幺多的分歧,但也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楚语的形成乃不同语言之间互相交融的结果,楚方言则成为汉语的一支。那幺,现在我们可以大致理出个头绪来了。如果楚语和夏言本来同源,那楚方言的形成就经历了异化的过程。儘管楚语语源的考定可以让我们确知它的形成是异化还是同化的结果,也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其内部构成。即使我们现在还无法填补楚语研究上的许多空白,但楚语的成因是清楚的。它是汉语与他族语相互交融的产物。它使用汉字(但有一定数量的方言字),有着自己的语音系统,大致遵循汉语语法,拥有汉语的基本辞彙,但保留了相当数量的方言词。

词语

因此,本文所谓的古楚语词,是根据以下条件衡定的:(1)独特的地域词语。例如,“相”的概念,在楚语中用“令尹”来表述。(2)词形异乎他国者。例如:“牲”,虽然是共同语的基本词,但它在楚系文字中被写成“牜青”或“牜静”,如同今天黄陂话的“冇”,实际上是“毋”的方言词形一样,属于方言词。这类古楚语词,多是由于语音差异造成的,部分则是对共同语词的“改造”。如果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也就是“文字异形”。

形成时间

语言的演变是个渐进的过程。楚语的形成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楚语在哪一天开始这变化,也无法确定它经历了多长时间才完成演变的过程。我们只能说,自汉语与外族语开始接触的那一剎那,这一变化就已发生了,而一直延续到相对独立的楚方言的出现。不过,学者们根据文献的有关记载,还是确定出了楚语形成的大致时间。譬如“西周中晚期说”(张正明)和“春秋时期说”(李新魁)就是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结合楚地的出土文献看,上述的观点恐怕都接近事实。传世器《楚公钟》和近出的《楚公逆编钟》,其年代早至西周中晚期(熊鄂在世),通过与同时期的周王室铜器铭文的比较,便可发现,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书体字形,这些楚器铭文都没有太大的不同。换言之,要幺是楚地当时仍通行汉语,要幺是楚人对外使用汉语,内部则通行本族语;那时汉语与外族语交融而派生的楚方言仍在孕育中。

诗句

1.唐 张说 《荆州亭入朝》诗:“旃裘 吴 地尽,髫荐 楚 言多。(这句话本意是走完吴地.讲楚语的人多.吴地是三国时的地理概念.来区分与荆楚.淮楚的不同)
2.唐 温庭筠《烧歌》邻翁能楚言,倚插欲潸然。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早田。(这首诗显然在浙江一带楚越还是有区别!
3.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楚言满邻里,雁叫喧池台。”安宜,今江苏宝应。(这诗大意是说.楚语遍及乡邻之间.说明当时的扬州民间是讲楚语的)
4.《初宿淮口》云:“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可见当时江淮也是讲楚语的)
5.孙逖《淮阴夜宿二首》云:“秋风淮水落,寒夜楚歌长。”
6.宋朝 释宝昙《泊分水》;橹声伊轧诉东风,楚语吴歌落枕中。(这诗大意是 用楚语唱着吴歌入眠!说明当时的吴地仍然是讲楚语的)
7.宋朝 苏辙 《竹枝歌》;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楚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多风露。(这诗说明当时湖北湖南两岸都还在讲楚语)苏辙刚出川地.入楚!
8.宋朝.满庭芳·归去来兮!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宋朝湖北黄州还是讲楚语)
9.宋朝.黄伯思《东观余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凡此均可谓楚歌!(其实宋人说的很清楚了 书面语为楚语.亦楚腔.使用楚方言才能叫楚歌!可见唐宋时长江一线鄂.湘.皖.吴.浙北.豫南都还是讲楚语的)这些虽然只是些普通的古诗.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民貌风俗!
10.先秦时期的楚语为后来汉语的祖源之一。从南北朝《宋书》刘裕“楚言未变,雅道风流”。来看.说明当时的江淮一带是楚语.略不同于金陵 吴楚语.但从唐朝:“楚言满邻里”来看唐朝时扬州都讲楚语了。在看《烧歌》邻翁能楚言!可见南北朝到唐朝这段时间是楚语系向南扩散使吴越语系被楚语系一直往浙南闽地挤!中古后出现雅言占楚地.楚言占吴越的现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