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一个湘西南资水河畔的古老小镇,始建于隋朝,有着1300年历史的小镇。滩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也是国家现代“民间文化绘画之乡”,这里连绵起伏的群山,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楠竹,清澈见底的溶洞溪水,古朴淳厚的民风为滩头增添了灵气。现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湖南省首批“经典文化村镇”,滩头年画、香粉纸和色纸俗称“滩头三绝”,享誉中外。素有“楚南纸都”、“中国年画之乡”的誉称,滩头年画、滩头手工抄纸都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楚南纸都
- 外文名:chu nan zhi dou
基本信息
在湘西边陲小镇滩头,资源十分丰富,天应石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矿产,储量比较丰富,具有护肤美容保健多种功能,开发前景十分乐观。以天应石为原料的香粉纸,饮誉中外。以楠竹为原料的纸艺加工源远流长,起于明朝。滩头色纸在乾隆年间为朝廷贡品,也正因此,滩头镇曾有“莫说滩头口岸小,四十八个钱米流”的美称。
滩头印象之一手工抄纸
滩头镇手工抄纸技术继承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的造纸术。在明代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记载的用楠竹造纸“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舂臼、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乾”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对“煮楻、足火、舂臼”三个流程加以改进,并利用当地特有雪花皮树抄制出不同质地的皮纸,形成独特的滩头手工抄纸工艺。
滩头手工抄纸工艺至少在明朝时代已经成熟,清代、民国为鼎盛时期。当时,在滩头古镇及周边几十个村庄,拥有作坊1100多家,熟练工人2000多名,主要生产土纸,还衍生出皮纸、色纸、香粉纸、宣纸、炮帘纸等多个品类,年产各种纸品几十万担,远销云南、贵州、潭州、汉口,直至上海、香港、东南亚。外地商人经销滩头的纸业,曾在此办了几十个纸庄,村村有槽坊,处处闻纸香,曾经被誉为“南方纸都”。
滩头手工纸业的繁荣,带动了滩头木版年画、隆回鞭炮、手工纸伞,宝庆书局(出版业)、梅山纸马等以土纸、色纸、皮纸为原料或为载体的多种文化现象与手工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滩头一带相对的经济繁荣,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民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迈出了一个小小的步伐。
滩头手工抄纸技术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为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向前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同时,土纸本身和后续产业中的某些功能,机製纸仍然不可替代。
主要是指当时滩头纸业的兴盛及纸作坊、纸店铺的繁荣。滩头在隋朝就诞生了众多的手工造纸作坊,元代已是长江以南土纸、色纸、香粉纸的着名产地。民国时期达到一定的规模,滩头全镇有手工抄纸作坊2000多个,从业工人6000余人,年产土纸10万余担,并招来上海、长沙、湘潭等地商人经营纸业、设立纸庄12家。民国16年(1927年),滩头古镇上还成立了专门纸业工会。滩头其如今仍存在传承的手工土法(古法)造纸,比当今国内唯一承载土法造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州瓯海四连碓造纸工序还原始,与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专门记载的南方造纸的过程几乎完全一致。
滩头印象之二年画之乡
滩头,一个湘西南资水河畔的古老小镇,漫山遍野的楠竹、清澈见底的溶洞溪水和古朴淳厚的民风,孕育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珍品——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製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製作中极为鲜见。
滩头年画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无论是斗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内容,都在小小的年画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和气致祥》,几乎每幅年画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存的四十多个品种成为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滩头古镇尤以年画《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曾被中国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收藏并讚赏而更出名。1926年2月21日,鲁迅先生在一篇题为《狗·猫·鼠》的文章中写道:“我有床前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其实,鲁迅之弟周作人也对此年画作过讚誉,周作人先生他在《苦茶随笔画廊集序》中说:“在我们乡间这种年画祗叫作‘花纸’”。又说:“花纸之中我又顶喜欢老鼠嫁女,其次才是八大锤”。并在《儿童生活诗补》中还特地写了首《老鼠做亲》,诗曰: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新娘照例红衣挎,翘起鬍鬚十许根。
滩头印象之三滩京府
这应该缘于用滩头当地特有矿产天应石做成的香粉纸,曾在清代时被列为贡品,专门上贡给慈禧太后及后宫佳丽擦脸美容,由此跟京府里有经贸联繫而来的,滩头古镇上现仍保留有青石板路的喻意象京城一样繁华的南长安街和东长安街。同时,现今仍以滩头境内矿物泥浆为原料生产的美人泥而取名“御泥坊”,也许是对滩头这个香粉纸曾为贡品,寄託了对“滩京府”这个誉称的留恋和延深。说实在的,滩头古镇其历史悠久,建筑遗产、文物古蹟、人文资源或传统文化也都比较集中,传统街巷脉络清晰,特色鲜明,在省内外乃至海外有一定的名声。正因为滩头古镇完整地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深深吸引了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翼才先生的关注。2009年5月,冯翼才先生来邵阳隆回考察魏源故居、滩头古镇和崇木凼花瑶民族村,挥笔写下了“文化邵阳,土厚根深”“隆回民艺浓似酒,滩头年画艳如花”的赞言。
滩头印象之四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一版一版的活字字母刻铸了多少文化与情怀。儘管社会活字印刷术已不流行,活字印刷术已不能成为谋生的技能,但刘革旧錶示他会坚持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些东西的好及其文化历史上的意义。一方方密密麻麻的木刻字模,是历史文化的见证物记录了岁月的故事。刘革旧没想过的是,他的这个扑素感情支配下的行为,不仅给家乡,给湖南、中国、给人类留下了活字印刷最好的实物资料。湖南隆回滩头是古法造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活字印刷术在滩头的传承和发现,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隆回传承了古法造纸和活字印刷两大项技艺,铸就隆回历史文化悠久岁月。
滩头镇响鼓村的村民世代传袭印製族谱的技艺,是典型的木雕活字印刷专业村。由于电脑的普及,从事这门技艺的村民纷纷改行。活字印刷手艺人刘革旧也顺应历史潮流,开始使用电脑印刷。但他始终认为活字印刷是历史的传统,是祖辈的传承。因此,他不仅收藏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活字印刷木雕古字,还完整的保留和传承了全套工具和技艺。
近些年,好几拨人上门高价收购他的这些“宝贝”,但刘革旧决然拒绝。因为这是他是爷爷留给他的传家宝,他是爷爷最器重的孙子和徒弟,他一定要留下一些记忆和念想,当然,他也盼望有朝一日能让这门技艺大放光芒。隆回是古法造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活字印刷术在滩头的传承和发现,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们传承了古法造纸和活字印刷两大项技艺!它将成为隆回历史文化沉澱深厚的见证,成为隆回人民文化自信的又一标誌物,成为促进隆回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滩头定位 楚南纸都
滩头手工抄纸历史悠久,始于隋朝末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元代, 滩头已是土纸、色纸、粉纸的着名产地。清代,滩头香粉纸曾被列为贡品,专门上贡给慈 禧太后等后宫佳丽擦脸美容,因而滩头又有 “纸都” 之称,又称“滩京府”。旅游资深策划人刘暾生长于滩头,对滩头家乡有着浓厚的情怀,他一直对滩头纸文化和滩头历史文化的有着很深的研究,旅游资深策划人刘暾近期提出将滩头定位为“楚南纸都”,定位精準,特色鲜明,得到县领导和社会人士的高度认可,以纸文化为灵魂,纸业产业为核心,将滩头古镇打造特色文旅小镇,复兴滩头千年古镇的鼎盛时期。
定位释义:
楚南:古时候地域名,因 楚 在中原之南,泛指湖南等一带。
纸都:滩头在隋朝就诞生了众多的手工造纸作坊,滩头纸业的兴盛及纸作坊、纸店铺的繁荣。元代已是长江以南土纸、色纸、香粉纸的着名产地,素有“南方纸都”之称,故滩头又称“纸都”,滩头色纸在乾隆年间为朝廷贡品。
据历史记载,民国时期,滩头年画生产达到全盛期,镇里有生产作坊108家,工人2,000余人,年产高达3,000万份。大作坊僱工几十人,分工精细,产品遍布长江及珠江流域,远销海外东南亚,产品销往云、贵 、川、陕、鄂、赣、两广等省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地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滩头的古法抄纸、纸类加工至今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是国内罕见的纸业文化活态博物馆。
滩头故事
每当步入那条我曾十分熟悉的宽仅米余的石板老街驻足、徘徊;或钻进那一座紧挨一座宛若迷宫的古老作坊流连、徜徉,都会为这里十分丰盈、厚重、独特的民间传统“纸文化”而迷、而赞、而叹……
我究竟到过“滩头”几多回了?恐怕数也数不清了。只是,古镇滩头早已在我心中抹之不去,定格永恆。尤其是那闻名遐迩的土纸、色纸、香粉纸和年画这滩头镇四绝,着实让我倍感骄傲与亲切。如诗人匡国泰所言:“滩头已成老后的精神故园”了。
滩头,是一个神迷秀美的山乡古镇,坐落在湘西南隆回县境东部丘山中那百万亩绿波滚滚的竹海里。数百年来,丰富的竹料使得当地的民间传统纸业蓬勃发展且长盛不衰。滩头镇周边的城上、李家、城背、塘沖等村的农户, 祖祖辈辈以纸为业,家家户户立有抄纸槽屋和焙房,男女老少都能在纸坊里一显身手。
人们从浩渺的竹海中选伐背阳的嫩竹,用刀削去竹青,劈成长约六尺、宽约一寸的竹料,綑扎浸泡在石灰水凼中,三四十天后竹料变软便挑回,倒在抄纸槽屋粗糙多棱的竹床里,一次次跳起来用脚板死劲地将竹料踩烂成浆,而这踩竹料用的斜躺着的竹床,系用竹子破成一指多宽的竹片粗陋地编成,无数竹片的边棱便是一张张锋利的刀刃口,纸农每一天都要赤着脚板跳起来踩料,全身的力都贯注在一只脚板上,将浸泡软了的竹料在竹床上压动搓烂成纸浆,为何却没有哪个纸农的脚板被竹棱竹籤扎烂过?据说还是有技巧的。
竹料踩烂成纸浆后,倒到盛满水的长方形抄纸用石板槽池中,加入一种以特定树叶浸泡而成的带胶黏性的水汁,与纸浆一起用竹棍打浑搅匀后,抄纸手便沿袭着先哲蔡伦那古老的工艺,用帘架托住一张编织十分精细并刷过土漆的竹帘,在槽池的纸浆水里按约定俗成的规矩漂蕩几下沥去水,提上来就是一张湿淋淋的竹料土纸。
抄纸手如此这般地无穷反覆,一张张纸便在槽桶旁的架板上累积成了湿淋淋近两尺厚的一大叠。如用手随意去碰它一下,就成了烂渣渣的纸浆,碰到哪烂到哪。可抄纸手将几寸厚的一大块杂木板压上去,还加上几层,再用一根两三米长、大菜碗粗的木棒横压上去,一头就近卡在“木榨”的横樑下,远的一端则挂到绕经粗辊轴的竹缆绳套中,再不断扳动那根插进横穿辊轴孔洞中的小木棒,就这样借用着槓桿原理,将那一大叠纸中的水榨乾。何以又不会把纸压烂成纸浆,一张仍是一张,就像变戏法一般,你说奇也不奇?
然后把榨乾水了的这叠纸一张张掀起来。更加神奇的是,这一大叠榨乾了水的湿纸,四个角中有三个角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把纸剥离开来的,掀一张就烂一张, 再小心都无济于事,多捣鼓几下,真的就要弄成纸浆了。唯有靠近抄纸人身边左下侧的那个角,才可以轻鬆地将纸一张一张地掀起来。你说玄也不玄?据说这一诀窍乃“天上仙人”指点,这一动人传说至今还在抄纸人中广为流传。
把掀开来的纸拿到焙房边,用长约一尺的棕刷子把纸一张紧挨一张刷贴到焙房墙上,这焙房墙高约1.5米、长4米许,正反两块墙面间距间烘乾,掀下来便成了一摞乾纸。整个抄纸流程古老、繁褥、原始,怪诞而有趣。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周边纸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滩头的繁荣与昌盛。据说早在元代,滩头就是土纸的着名产地。这里抄制的竹料土纸品种繁多、规格齐全,老仄纸、官堆纸、毛边纸、时仄纸、玉板纸、建纸、冥纸等应有尽有,源源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数国。其中又以细韧、白净的“玉板纸”品质最为上乘,清乾隆年间还被选为贡品,纸乡滩头便更加名扬天下。
如今,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古镇滩头周边的手工抄纸也无奈地逐渐衰败,大多抄纸槽屋遭到废弃。可乡间到底还是有一批忠诚的纸业朋友,仍在苦苦坚持着老祖宗传承的手艺,儘管挣钱不多,可他们从骨子里懂得珍爱。况且,2014年底,滩头的手工抄纸骄傲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直坚守抄纸老行当的滩头桃林村村民李志军,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可喜可贺。
滩头,元末明初设镇,因镇北有苏塘峡山口河、青龙河、塘边滩水河三条溪水汇流,积沙成滩,始称“楚南滩镇”,后改称“滩头”。滩头古镇历来以“纸业生产”和“年画”而蜚声省内外。滩头其历史文化特徵可由史上社会赋予三种誉称去感知体悟。滩头年画、香粉纸和色纸俗称“滩头三绝”,享誉中外。
神秘滩头
据《宝庆通志》记载:康熙年间,有一个叫天应的老人,生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隐居于隆回滩头峡山环境怡静的竹林里。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本以为会缓解病情,可天应老人的怪病却越来越严重。一天,天应老人在舍前乘凉,忽然看到有一条大白蛇领着六条小白蛇正从他面前有气无力地爬过,爬到岩石边,大白蛇昂着头开始啃吃岩石中的泥块,其余六条小蛇也先后啃吃起来,啃完后七条白蛇迅速地消失在草丛中。天应老人觉得奇怪,走到岩石边,发现岩石夹着的泥块呈艾绿色,蛇的唾液还沾在上面。于是老人拿了一块硬如石头的小泥块仔细观察。在阳光下,小泥块油光腻腻,又细又柔,稍微用点力,就有浆粉纷纷飘落,天应老人觉得也没什幺独特之处,于是没把它当回事。
转眼到了第二年,天应老人的病情越发严重,已无丝毫好转的希望。一天早晨,天应老人象往常一样在舍前乘凉,这时,他又发现那七条白蛇像患重病似的,有气无力的爬到岩石边啃夹缝里的泥块,啃完之后又很精神的消失了。天应老人迷惑了:“去年,白蛇来过,啃完石缝里的泥块后就精神了,这小泥块这幺神奇,是不是能治病呢?”
老人心想,反正自己病重,不防我也试一试。于是老人拿下许多艾绿色的小泥块泡在水里,用泡软的泥浆涂抹在身上。说也奇怪,那皮肤病的症状竟明显改善,其痛苦也慢慢减轻了。于是天应老人天天抹这种石浆泥,直至怪病完全消失!天应老人将这个过程告诉大家,于是就有了很多人用这种石浆泥治皮肤病。这种石浆泥从此被称为“天应石”。
在当地,也有人叫做“石浆泥”、“石膏泥”、“白泥”。主要据它的物理特性而来的。后来在光绪年间,当地人用这种泥生产出了一种用于女人擦脸化妆的粉饼纸,并出口欧美等国家,直至传入朝延,后来慈禧老佛爷用了这种泥生产的粉饼纸后,感觉很好,并称这种泥为“御泥”,并作为朝延贡品。这又是这种泥另一种叫法。
滩头宝藏
滩头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天应石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矿产,储量比较丰富,具有护肤美容保健多种功能,开发前景十分乐观。以天应石为原料的香粉纸,饮誉中外。以楠竹为原料的纸艺加工源远流长,起于明朝。滩头色纸在乾隆年间为朝廷贡品。
产自湘西边陲滩头古镇。滩头是全国有名的七十二古镇之一,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镇绵延的竹林中,静静地孕育着大量的竖式夹层结构花岗岩,细小的夹缝中,藏有薄薄一层泥块,这就是神秘的宝藏!
滩头石浆泥开採提炼均採用自然原始的方法。经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实验分析得出,滩头矿物泥浆富含镁、硒、钠、钾、钙、溴等21种人体必须矿物微量元素,其对皮肤的作用特别有益,如改善机体的生理生化状况,参与、干预细胞信息的传递、调节代谢的平衡,松驰神经、抗疲劳、延缓皮肤衰老、吸附污垢、抑制细菌生长等。其具有的药用性对皮肤美容、消炎止痛效果明显。滩头天应石的良好作用与功效,经由现代科学研究与皇家宫廷使用加上老百姓的口碑共同形成而传诵天下。
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名叫习兰庆的上海人来到滩头开设“庆记”纸庄,经营土纸和各类色纸。习兰庆发现“洋人”女士们特别喜欢用滩头生产的粉白纸擦脸化妆。这种粉白纸就是用滩头峡山口石浆泥涂抹过的土纸,于是,他就用这种纸加上香料,製成了特有的“滩头香粉纸”。滩头香粉纸不仅上贡清朝宫廷,还经上海转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