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Ethics and Old Roles: The Identity Dilemma of May Fourth New Women,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Vol.33,No.1, February 2012 《一份苏联时期珍贵的历史档案》,《南方周末》2012年2月16日 《爱伦凯与五四新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5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9期转载 《<小团圆>:张爱玲的“忏悔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3期 《孙犁的精神特徵》,《文艺报》2011年4月15日 《成长创伤与家族史书写——谈新近出版的张爱玲自传小说<雷峰塔><易经>》,《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7期 《“达人”的随笔》,《文艺报》2011年10月19日 《生命本体与汉语新世纪——关于汉语文化哲学与中国文化建设的一次对话》,《励耘学刊》第13辑,2011年8月 《五四离婚思潮与欧阳予倩<回家以后>“本事”考论》,《新文学史料》2010年1期 The Absence of Gender in May Fourth Narratives of Woman’s Emancipation: A Case Study on Hu Shi’s The Greatest Event in Life,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12 No.1, June 2010 《个人主义与性别权力:胡适、鲁迅与五四女性解放叙述的两个维度》,《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4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10期、《新华文摘》2010年11期转载 《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5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12期转载 《性别与认同:从五四新女性谈起》,《身份、叙事与当代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 《“启蒙”、“革命”与民族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6期 《自然之子——沈从文》,《语文建设》2009年2期 Women and Revolu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1927 Nationalist Revolution and its Literatur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Tao Dongfeng, Yang Xiaobin, Rosemary Roberts and Yang Ling, Newcastle upon Tyne, UK: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9 《五四社交公开运动中的性别矛盾与恋爱思潮》,《现代中国》第10辑,2008年1月 《女性与革命:以1927年国民革命及其文学为背景》,台湾《政大中文学报》第8期,2007年12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0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2期转载 《释校粗疏自检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2期 《晚清女权话语与民族主义》,《励耘学刊》第5辑,2007年11月 《2004年现代文学研究综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母语还是翻译》,《华文文学》2006年第1期 《“走出”之后的“返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五四关于女性“解放”的话语——以《终身大事》和《伤逝》为例,台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文学“现代”之起点——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历史意义》,《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1期 《生命的微光,人间的智慧——谈李霁野的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 《叙述的修辞性与鲁迅的女性观》,《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3期。 《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北京师範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0期转载。 《回到现场,重构历史》,《读书》2005年第6期 《阅读札记》,《芙蓉》杂誌2004年第6期 《破碎的语言,“现代”的焦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1期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西南师範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清末女权:从语言到文学》,《文艺争鸣》2004年第2期 《20世纪国中国的女权话语与文学中的女性想像》,《海南师範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孽海花>:新旧文学之间的大桥樑》,《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文学》,《陕西师範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0——70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笔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 《沈从文的“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2期,133-150页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一)——梁啓超及晚清启蒙论者的国民性批判》,《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10期 《从曾朴到李劼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6期 《“新”之启蒙与公众舆论——论晚清新小说的价值》,《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二)——晚清新小说批判国民性母题的形成》,《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1期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三)——鲁迅国民性话语的矛盾与超越》,《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2期 《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域外小说集〉与周氏兄弟的新文学理念》,《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 《〈孽海花〉与中国历史小说模式的现代转变》,《四川师範大学学报》2002年4期 《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4期,1-28页 《二十世纪文人的边缘化与文学“游戏”说的产生》,《海南师範学院学报》2002年5期 《林纾与新文学》,《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21日 《晚清小说现代性一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4期 《文明的追慕与质疑——20世纪中国文学文本的一种解读》,《文艺争鸣》2001年6期 《“五四”的困境与新文学的历史描述问题》,《北京师範大学学报》1999年2期 《现代以来的女权主义叙事》,《文艺报》1999年3月11日 《傅斯年的科学主义与现代史学》,《文艺报》1999年7月15日 《闻一多人格精神的两极》,《北京师範大学学报》1999年4期 《由郭沫若对现代中国个性主义思想的反省》,《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抒情化小说艺术境界论》,《学术月刊》1998年7期 《小说的抒情化与语言的本体性变迁》,《四川师範大学学报》1998年3期 《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4期 《非表现的表现——五四浪漫小说艺术批评》,《北京师範大学学报》1995年2期 《〈白夜〉与贾平凹的人生止境》,《中华工商时报》1995年11月21日,《文艺报》1996年2月2日转载 《人性的悲悯与文化的反省——评王安忆<我爱比尔>》,《作品与争鸣》1996年10期 《情无尽,长歌音不绝——〈伤逝〉语言的音乐特质》,《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5期 Wat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ume 27, Fall 1993,No.2,Bowling Green, USA 《李劼人长篇小说艺术批评》,《文学评论》1990年3期 《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北京师範大学学报》1990年1期 《巴金创作中的女性崇拜》(第一作者),《四川师範大学学报》1989年2期, 《李劼人与法国现实主义》,《学术之声》第4期,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