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男,新闻学和书法学双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首都师範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分别师从方汉奇先生、欧阳中石和刘守安先生。现为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一读室主任,主任编辑;併兼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书写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文化部中国诗酒文化协会天恆诗书画院顾问、辽宁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苑春秋》杂誌社顾问等职。为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书法和新闻学的研究以及书画创作、书画文物鉴定,出版有《习近平用典》、《错字的尖叫》、《“左”倾错误时期的〈人民日报〉》、《杨守敬书法思想研究》等专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杨立新
- 外文名:yang lixin
- 别名:杨新、穆易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江苏盐城
- 出生日期:1968-09—09
- 职业:学者、报人、书家
-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 信仰:儒学
- 主要成就:文字学、书法、红学、新闻学、诗词创作、书画创作、书画文物鉴定
- 代表作品:《习近平用典》、《错字的尖叫》、《“左”倾错误时期的〈人民日报〉》、《杨守敬书法思想研究》
个人履历
1988.8—1989.11安徽淮北矿建公司干校、干事
1989.11—1993.8安徽淮北日报社、周末版编辑
1993.8—1996.7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
1996.8—北京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编
2002.8—2005.8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2004.8—2009.8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
个人作品
主要论文和着述有:
新闻类:
《新闻冲击波——北京青年报现象扫描》(参与写作,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向读者让利——中国报刊发行大战的新趋势》(《新闻爱好者》,1994年第十二期)
《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新闻界稳定报价让利读者》(《新闻出版报》,1994年11月25日二版头条)
《报格——新闻机构的立世之本》(《新闻研究》,1995年第二期)
《浅谈淳化阁帖中的“状”和“状报”》(《新闻春秋》,1995年第二期)
《中国古代报纸起始于何时?——〈淳化阁帖〉中的“状”和“状报”考》(《新闻爱好者》1995年第四期)
《新闻职业道德滑坡的思考》(《新闻界》,1996年第一期)
《新闻工作的德与才》(《新闻采编》,1996年第六期)
《报格论》(硕士论文,1996年)
《试论新闻职业道德进步的社会制约因素》(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术报告会论文集》,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试论新闻工作者的人品和文品》(《新闻采编》,1997年第三期)
《社会风尚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爱好者》,1997年第六期)
《文清——走在生活与<生活》之间》(《新闻爱好者》,1997年第十期)
《〈开元杂报〉质疑》(《新闻大学》2003年春字号,收入当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资料库(CSSCI))
《“左”倾错误时期的〈人民日报〉》(博士论文,2005年;2013年9月由台湾花木兰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方汉奇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史研究辑刊初编》(12册)第一册)
《一代诗魂今去矣!——痛悼七月派着名诗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徐放先生》(该文获《文苑春秋》2011年度文学奖)
《炼就“火眼金睛”,当好媒体“把关人”》(《青年记者》,2012年7月上)
《人民日报历史上的24个休刊日》(人民日报《社内生活》,2013年7月18日)
《大跃进新闻启示录》、《建国六十五周年美展中的<人民日报>》等;
书法类:
《杨守敬书法思想研究》、《杨守敬的碑帖并重思想》、《书法传播学》、《中国银行标牌书法溯源》、《从书法看毛泽东蒋介石个性差异》、《中共高层“毛体书法群”》、《周恩来 :伟人遗墨彪青史》、《罕见的邓小平手迹“还我河山 ” 》、《朱镕基:颇有可观的政治家书法》、《康生:不可小觑的书法大家》、《沈从文: 玩票“玩”出的书法大家》、《美丽哀愁的林徽因书法》 、《柳如是:墨香得气美人中》、《王羲之密码》、《探春为何钟爱颜真卿书法?》、《贾宝玉是书法家》、、《“怀素书蕉”背后的秘密 》、《一身书卷气 出手翰墨香》、《翰墨生香的台静农信札》等;
文字类:
《错字的尖叫》《简化汉字指瑕》《李敖少见多怪纠“错字”》、《范曾笑苏轼写错字失公允》、《<新五代史>“谢瞳”辨》《新闻史上的“一字之误”》《这十六个字,难倒多少人》《“目不识丁”话“丁”字》《“我”是什幺?》《<教育学>有伤大雅之“硬伤”》《慎用“和叶社稷如一统”》《莫道“州郡”是基层》《<百年潮·中国梦>两处文史错误》《请君慎用“镁光灯”》《“长公主”是大公主?》《须知“耻”字当从“心”》《让“爱”成为“爱”!》《“钱钟书”坐困围城》《清凉台前文字辩》《高适、胡适将何适?》《“乾手器”咋成“乾手器”?》《刘知几知道什幺?》《知否?知否?应是“木昜为杨”》《众水成冰为哪般?》《北大图书馆没有<后汉书>》《董卿念错字谁之过?》《钱文忠怪解武大郎绰号》《陕西人不识“陕西”》《武松缘何成“武松”?》《不知何处是“故裏”》《“风起于青萍之末”是语文错误》《北京奥运之“丑”》《天宫神仙也爱斗牛?》《有“毒”的汉字》《华侨敢吃刀削麵吗?》《“还我头来!”》《名胜古蹟“着名错字”辩诬》《西递“错字联”本无错误》《被误读的平遥古县衙》《绩溪胡氏宗祠“错字大钟”解密》《破解武夷山文字之谜》《“琅琊”几欲迷人眼》《济南名士轩上的“三点”谜团》《长寿石让人过一年小一岁?》《孔子墓前闹文字笑话》《云居寺“怪字”难倒专家》《栖霞寺的文字之争》《扬州个园里的怪字》《宜昌要给大书法家米芾改“错字”? 》《李鸿章:错字暗藏“中国梦”?》《张謇为何写三条腿的“马”?》《康熙为何写三点水的“鱼”》《蒋介石:“烈”字少一点,烈士少一点?》《为“出现最多的错字”平反》《辨“善”》《古人为何爱“缺德”?》《古人为何喜“少慧”?》《从“厦”字看古今人的不同心理》《山海关人为啥字争论不休? 》《怪哉!两名校学生不识校名校训 》《曹操唯一传世书法竟有错字?》《真娘为何成了“假娘”?》《欧阳修:“文章太守”咋成“风流太守”?》《乾隆去“巫”为哪般?》《“天下第一错字”原是谬说》《想说“第一”不容易 》《“峰”字暗藏康熙寻父秘密?》《“碑”字少一撇林则徐自寓丢“乌纱”?》《磐陀石下文字辩》《聪明泉咋让人糊涂? 》《济南名士轩上的“三点”谜团》《邓小平题“南浦大桥”有错字?》《风雨沧桑话“国”字》《请君莫笑孔乙己》《神秘大佛的神秘文字》《试解“碧山吟社”之谜》《白马寺解“文字禅”》《绍兴沈园“井”中探秘》《郭沫若50年后的文字公案》《乱解“苏堤春晓”令人喷饭》《戏说孔府楹联斯文何在》《“徐园”中藏有一只虎 ?》等。
鉴定类:
《齐白石<向日葵>有鬼》《拍出4.368亿天价的<砥柱铭>是弥天大谎!》《美拍卖西安事变毛泽东署名密件疑为赝品》《破解岳飞“天书”》《江青“毛泽东手迹赝品”揭密》《发现孙中山章太炎赝品》《文物修复,不要率尔操觚!》《国博:推介伪钱不应该!》《陕西日报“偷”人民日报报头》《 乾隆走眼<三希堂法帖>》等;
文史类:
《“镜子论”的隐喻》《“正衣冠”的隐喻》《“洗澡论”的隐喻》《错字的尖叫》《莫言<生死疲劳>copy<聊斋·三生>》《怎样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中国古代的题壁诗》《谁是清朝真正的掘墓人》《〈蒋介石日记〉不可信》《让中国文化引领“中国製造”》《解析诸葛亮、林黛玉的白日梦》《新版<红楼梦> 错谬知多少》《从名人绝笔探其临终心境》《从反诗看“反贼”》《海参崴,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海参崴沦陷150周年祭》 《江泽民的绝妙好词》《清华,别冷落了<王静安碑>》《趵突泉500年难解之谜》《再探颐和园“复殿留景”背后秘密》《李白:分身三处题“壮观”》《聚讼纷纭的比干墓碑》《书院怎成了没文化的地方》《明年又是甲午年》《384年前北京惊心动魄的大地震》等。